基于长江大保护政策下的过江通道建设环保对策及关键举措论述
2020-09-10王永平
王永平
摘 要:针对长江生态环境脆弱,水生生态保护区域丰富,生态景观要求高等特点,充分总结与提炼公路建设过程中应使用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发现过江通道项目建设典型环境问题,分析环境保护技术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差距,对实现智慧通道建设、长江保护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满足过江通道建设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长江大保护”政策下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对策及关键措施研究,旨在从实施管理与对策的角度解决过江通道项目施工期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环保问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过江通道;举措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X820.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与“长江大保护”政策有机结合,对我国交通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技术是构建生态交通工程的基本保证,为此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4],并总结出绿色施工工艺在不同的项目中予以应用[5-6],且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隨着“长江大保护”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江苏省内交通建设规划的制定,可以预见,江苏省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对长江沿线的建设项目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同时,长江流经的区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工业发达,沿线建设项目密集,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亟需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过江通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体系,既可在技术上给各参建单位予以指导,又可在施工工程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建设项目面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瓶颈。
本文针对长江生态环境脆弱,水生生态保护区域丰富,生态景观要求高等特点,充分提炼与总结公路建设过程中应使用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发现过江通道项目建设的典型环境问题,分析环境保护技术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差距,对实现智慧通道建设、长江保护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项目将通过对公路建设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落实情况、基于环境保护的施工控制技术体系、水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岸线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实施、景观环境设计需求以及环保竣工验收控制重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索绿色公路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确定环境保护信息流传合理、落实有效,以及长江过江通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策与关键技术集成。最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过江通道建设体系,完善“双标管理”的内涵,探索新时期的公路建设新理念。
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过江通道项目建设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指导理念、管理体系,对新时期建设“长江大保护”项目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实现过江通道建设与长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绿色生态经济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充分吸取已建公路的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与“长江大保护”背景相适应的环保公路是本研究项目的首要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在满足过江通道建设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长江大保护”政策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对策及关键措施研究,旨在从实施管理与对策举措的角度解决过江通道项目施工期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环保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环保政策研究与需求分析
通过梳理近年来发布的“长江大保护”政策、理清政策源头和脉络,分析并整理与长江保护相关的政策要求,聚焦关键环保要素,结合过江通道建设项目特点,研究和总结类似项目的经验以确定过江通道环境保护建设目标和关键措施。
2.2 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结合“长江大保护”建设目标及各级审批文件要求,研究制定环保文件管理体系;同时研究各项环保措施要求,建立环保措施管理体系;客观分析某过江通道建设特点与现有施工环保管理体系的异同,以某过江通道为典型,研究建立一套有效的、可复制的过江通道建设设计期、施工期以及验收期环保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长江经济带类似项目环保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2.3 涉水施工环境保护对策及关键措施研究
通过人工、无人机等多样化监测手段,对桥梁施工区域附近的水体、水源保护区、敏感水体等区域污染物进行类比法或实测法分析,研究桥梁施工过程中物件脱落与下坠、桥面雨水冲刷、桥墩桩基、围堰施工、施工船舶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油污污染等可能对区域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变化规律,提出可行的环保对策及预防措施。
2.4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对策及生态保障措施研究
桥墩施工对原有水生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破坏了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物理阻隔、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水面施工平台及施工船舶占用水体空间,均直接影响了长江水生物种的生存环境,对鱼类的洄游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桥墩施工区域生态调查、专项试验、现场监控等方法,对桥墩附近水生生物、底栖生物及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个施工阶段中各物种种群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生态调查技术,研究综合工期、强度、工艺等不同要素条件下桥墩施工的环保对策与生态保障措施。
2.5 施工污水处置及循环利用研究
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冲洗、浇筑、预制养护等生产废水以及施工营地等区域的生活废水,结合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实验法等方法分析各施工工序中各项污染因子成分及产排量;并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借助环境监测定量研究分析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及改进技术要求,并提出尾水循环利用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6 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措施研究
分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弃土、弃渣及遗弃的施工材料等固体废物的组成成分,结合垃圾分类、资源节约等规范及政策要求,研究制定施工固体废物分类标准、资源化利用方案及规范化的管理措施。
2.7 环境应急管理措施研究
通过施工期环境风险源识别,风险概率测算及危害程度分析等方面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预案,提出长江通道标准化建设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
3 研究思路
在国内外现状调研分析以及区域生态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开展“长江大保护”政策研究与需求分析,在政策研究的成果指导下,分别从环境管理制度、涉水施工环境保护对策及关键措施、生态影响环境保护对策及生态保障措施、施工污水处置及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措施、环境应急管理措施等六个具体的方面展开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项目与以往项目相结合、设计方案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方针,从需求分析及目标确定到对策措施研究,具体开展各分项研究,最终总结基于“长江大保护”政策下的某过江通道建设环境保护对策及关键措施研究成果,为江苏省过江通道项目环境管理及环保措施落实开展提供了决策参考。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 实施方案
4.1 政策研究
收集已发布的“长江大保护”的政策、规定及法律法规;研读相关文件,梳理其中与某过江通道项目以及所在区域相关的条款及要求;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讨论与分析,在各自的领域及专业范围内对“长江大保护”相关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提炼,发掘政策需求与项目内涵;结合某过江通道的项目特点,提出项目建设对于“长江大保护”环保目标及需求。
4.2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4.2.1 环境保护文件管理体系
结合“长江大保护”建设目标及需求,梳理“长江大保护”政策文件及水利、环保、规划、国土等审批与備案文件,研究相关环境保护要求,创建环保文件管理体系。
4.2.2 环境保护措施管理体系
研究环评报告及批复中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及环境影响环节各项环保措施要求,建立环保设计审查管理标准及变更管理制度。
4.2.3 环保过程管理制度
研究与评估在建、已建交通工程中已有环保过程管理制度,以某过江通道为典型,研究过江通道建设设计期、施工期以及验收期环保过程管理标准化制度。
4.3 涉水施工保护措施
桩基施工前对所在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和观测,在拟建桥位处断面、上游100m断面及下游500m断面、水源保护区及敏感水体等区域设置监测点,通过人工、无人机等多样化监测手段,监测断面水质pH值、COD、氨氮、石油类、悬浮物等污染因子,记录未开展施工时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
施工过程中,在拟建桥位处断面、上游100m断面及下游500m断面、水源保护区及敏感水体等区域断面设置监测点,通过人工、无人机等多样化监测手段,分析监测水质石油类以及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并与施工前水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对区域水环境影响程度并模拟计算影响范围。
根据施工区域水质影响程度及范围,提出可行的环保对策及预防措施。
4.4 生态影响保障措施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长江水域内的主要物种,调查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在该区域内的分布状况以及洄游鱼类的洄游期、通道主要分布垂线等要素。
对新建桥墩施工区域附近水域进行生态调查,在施工桥墩上下游分别选取一个点位并加以记录,测定选定点位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鱼类等生态因子。根据调查的结果,列出桥墩施工影响区域内的珍稀水生动物的分布表,提出桥墩施工环境保护对策及生态保障措施。
仔细查阅在该列表内动物的生存习性及分布特征,根据其特性对每一物种制定环保对策与生态保障措施。
洄游动物:通过无人机及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洄游鱼类的洄游时间及范围,提出优化施工时序,洄游期的桩基施工作业范围等环保要求及对策。
小型、大型动物:通过无人机及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记录分布水域及活动频次、范围,提出驱赶、引导使其远离施工区域及施工船只,设置隔离网等生态保障措施。
4.5 污水处置及循环利用
根据项目施工设计方案与人员安排,利用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实验法等工程分析法,研究分析项目施工产生的废水种类、主要污染因子及排放量,列出污染物排放清单。
通过监测污水处理设施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效果并提出优化改进技术要求,并根据用水标准及水循环效率研究尾水循环利用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公式如下:
污水处理效率(%)=(1-处理后该因子的监测值(mg/m3)/处理前该因子的监测值(mg/m3))*100%
水循环效率(%)=回用中水(t)/管道供水(t)*100%
4.6 固体废物管理措施
根据项目提供的施工工艺设计方案,研究分析项目使用材料的性状及购买使用情况,根据实施方案推算出产生固体的种类与数量,列出固废清单。
逐项分析固废清单中每一种固废的性状,根据项目要求,严格筛选其中可利用的部分,分析每项固废的产生量和占用空间,计算出每一种废物的暂存时间。
根据固体废物特点,以有害固废、易腐固废、可回收物、其他固废等4个类别,研究制定分类指标、资源化利用要求及规范化的管理措施。
4.7 环境应急管理措施
资料收集和准备。收集类似工程建设事故资料,分析本项目建设工程与重要敏感水体等方位、距离关键要素。
分析项目涉及的原材料及辅料、产品、“三废”污染物的危险性或毒性,并对生产设施及施工工序进行分析,研究危险性识别及重大危险源。
研究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对区域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并通过风险值评价风险水平。
通过分析风险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预案,提出长江通道标准化建设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
5 主要创新点
紧跟政策导向,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把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相统一。积极响应国家最新动态,确定“长江大保护”形势下某过江通道建设环保目标。
从环境管理、水环境、生态环境、固废管理、环境风险等方面,研究过江通道建设对长江流域环境影响,形成一套可推广的过江通道环境保护建设对策及关键措施,为后续跨江通道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6 总结
通过研究项目,选用新型节能环境友好型环保技术,节约能源与相关资源,响应“长江大保护”的政策要求,同时也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项目实践。
通过该项研究可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率,有效遏制了环保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健康,同时也减少了因环保事故及生态破坏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
通过标准化管理,可提高建设项目的流程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为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提供保障,减少因管理层决策指令下发延迟造成的经济损失。
可完成过江通道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相关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项目管理资源投入成本;通过对过江通道项目的标准化规定,实现同类项目标准化管理,推动环境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技术方案。
研究成果不仅直接用于某过江通道的环保管理及技术支撑,而且作为项目建设环保技术储备,可用于指导开展同类项目环保管理,推动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体系[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2] 魏云飞.绿色施工背景下的公路桥梁施工技术[J].交通标准化,2014(4):68-70.
[3] 安平.公路工程绿色施工[C].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2012.
[4] 伍从明.山区公路绿色边坡防护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3(14):164-165.
[5] 李铁军,张羽.鹤大高速绿色公路建设施工管理实践[J].公路,2016(6):6-10.
[6] 李忠江,刘隐春.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龙瑞高速公路为例[J].低碳世界,2016(2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