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治疗分析

2020-09-10屈厚伯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4期
关键词:腓骨踝关节韧带

屈厚伯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关节复位后行保守治疗,观察组则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及其恢复时间、骨不连发生几率及二次治疗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二次治疗发生率及骨不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保守疗法相比,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更佳,可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骨不连及二次治疗发生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转归,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踝关节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02

踝关节骨折为骨科常见疾患,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损伤并最终导致骨折发生。患者临床多表现出踝部疼痛、踝关节畸形、肿胀等症状,其治疗需要恢复踝穴的正常解剖结构,从而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本研究旨在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治疗效果。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39.21±3.85)岁;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2]: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3例;致伤原因:运动损伤7例,交通损伤4例,高处坠落损伤4例。观察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3~59岁,平均(38.96±3.92)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4例;致伤原因:运动损伤6例,交通损伤4例,高处坠落损伤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踝关节畸形,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③生命体征稳定;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②严重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者;③急性感染期患者;④精神疾病、意识不清者。

1.3方法 对照组关节复位后行保守治疗:采用体外克氏针固定患足,同时口服龙血竭片(云南大唐汉方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7068规格:0.4g)4片/次,3次/d。观察组待局部基本消肿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于患足外踝后及内踝前做“L”形切口,操作中注意保护腓浅神经,随后于外踝后侧行内固定治疗,钝性剥离腓骨长短肌及趾长伸肌,充分暴露骨折端及韧带,复位下胫腓关节,点状复位钳维持复位,在胫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与关节面平行、并向前呈30°钻孔,将两枚3.5mm皮质骨螺钉穿透4层皮质固定于下胫腓关节上侧,螺钉拧紧后,修补患者下胫腓联合韧带,同时结合内踝处螺钉行固定治疗,放置引流肢片,随后逐层闭合切口。术中根据需要确定是否打开关节囊,注意清理关节内碎骨及软组织。手术完成后,利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将患足置于布朗氏架上预防肿胀,30d为持续固定阶段,60d内禁止负重,60d后拆除下胫腓螺钉。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其中,显效:踝关节位置无异常症状,且骨折完全愈合;有效:踝关节症状改善,骨折位置愈合较好;无效:踝关节部位疼痛厉害,骨折未愈合,且伴有肿胀现象。以显效+有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②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估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该量表包括疼痛、最大步行距离、反常步态、功能和自主活动情况、地面步行、前后活动(伸展及屈曲)、足部对线、后足活动(内翻及外翻)以及踝-后足稳定性(前后,内翻及外翻)9个维度,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以及差(小于50分)4个等级,优良率=(优+良)/例数×100%。③记录并比较两组症状恢复时间,包括骨折愈合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④记录并比较两组行二次治疗及骨不连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_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8例(53.33%);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14例(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1,P=0.039)。

2.2踝关节功能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对照组优3例,良5例,可3例,差4例,优良8例(53.33%);观察组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13例(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P=0.020)。

2.3踝关节恢复时间 比较两组踝关节恢复时间,观察组骨折愈合及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二次治疗及骨不连发生率 对照组二次治疗7例(46.67%),骨不连6例(40.00%);观察组二次治疗1例(6.67%),骨不连0例(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1、5.208,P=0.039、0.022)。

3 讨论

踝关节为下肢承重关节,主要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通过内外踝及侧副韧带连接,其动态稳定性取决于机体骨性结构及踝周韧带的完整性。下胫腓联合则包括下胫腓韧带、骨间韧带、骨间膜等部分,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复合体,胫腓骨呈现分离趋势时,可发挥有效抵抗作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主要由外展暴力导致距骨在踝穴中发生外旋而引起,临床主要治疗原则为恢复踝关节解剖关系,同时确保关节稳定性,避免负重转移,诱发创伤性关节炎或骨髓炎。

常规保守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骨折恢复,但踝关节肿胀症状消退后,外固定常出现松动情况,从而造成踝关节移位,影响其功能恢复。此外,通过维持受损骨性结构,促进下胫腓联合韧带自行愈合,治疗时间长,且易造成踝关节僵硬,影响其稳定性。手术内固定疗法适应症广、安全性高,通过切开骨折部位直接进行修复,可维持关节面完整性,同时促进其平滑性恢复。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及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踝关节骨折愈合及韧带损伤修复时间更短,且二次治疗及骨不连发生几率更低,表明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显著,可促进骨骼快速愈合,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及二次治疗发生几率,缓解临床症状。手术内固定疗法通过固定腓骨,阻止距骨外移,不仅易于恢复腓骨长度,同时可改善胫骨与腓骨远端的解剖关系,进而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疗效[3]。通过实施下胫腓与韧带修复治疗,可恢复机体生物力学环境及踝骨内外侧结构稳定性,避免韧带松弛影响骨折愈合速度,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恢复。此外,由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少,骨折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发生后肿胀明显,且常诱发张力性水泡,待基本消肿后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切口感染风险。术后利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同时禁止负重,可避免断钉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与常规保守疗法相比,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更佳,可促进骨骼愈合,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骨不连及二次治疗发生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转归,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健伟, 任媛媛, 鲍利, 等.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J]. 中国伤残医学, 2019, 27(11): 66-67.

[2] 范智荣, 彭嘉杰, 钟的桂, 等.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否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8): 1307-1312.

[3] 陆黎明, 刘进炼, 张叶松, 等.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治疗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 27(08): 574-577.

猜你喜欢

腓骨踝关节韧带
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崴脚千万莫忽视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崴脚可不是小事
腓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足部按摩(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