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2020-09-10吴苗张瑜包秀珍巫灵苑
吴苗 张瑜 包秀珍 巫灵苑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偏瘫上肢肌痉挛治疗过程中给予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沖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冲击波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手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屈肌痉挛MAS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患侧上肢屈肌痉挛MAS评级Ⅰ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上肢功能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瘫上肢肌痉挛治疗中应用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痉挛情况,有利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冲击波治疗;康复训练;偏瘫上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493;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02
偏瘫痉挛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几乎90%患者都会出现肌痉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残疾,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1-2]。本文为研究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对40例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实施了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入住的80例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9~73岁,平均(64.59±6.55)岁,病程3~28个月,平均(14.68±12.47)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6~70岁,平均(64.11±6.99)岁,病程3~26个月,平均(13.54±11.68)个月。两组的年龄、病变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偏瘫上肢肌痉挛诊断标准,且经MRI或CT证实;②患者病症发作后并未造成神经功能障碍;③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①近期内接受过药物或其他手段的治疗;②患有严重认知障碍;③耐受能力差;④关节僵直;5.凝血功能障碍6.肿瘤、癌症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冲击波治疗,采用MP100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机(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进行患侧上肢痉挛肌群治疗,在治疗的时候将反射体第2焦点调至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的中心,每个部位2000个脉冲,横、纵交替,冲击波强度为1.5bar,一周一次,治疗1个月。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训练的内容包括:①患者体位的摆放:要让患者采取医生所建议的体位,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痉挛期患者不存在床上摆放阶段问题了,建议换掉。强调健手带动患手多参与日常活动,患侧上肢多做支撑训练,挤压关节,抗痉挛位牵伸上肢每日20分钟。②训练患者的坐位静态和动态平衡;③关节活动:让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上肢关节活动,每个关节3~5次,一次10~20秒,最后使得患者关节活动逐渐接近正常范围;④意向活动训练,如手指抓握木棒、捏橡皮泥等,训练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起身等,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能力。这些训练一天一次,一次一个小时,也可根据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合理安排,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侧上肢屈肌痉挛MAS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治疗效果评定可分为:①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上肢活动灵活且肌肉无萎缩或畸形等情况出现;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上肢活动较为灵活且肌肉无萎缩或畸形等情况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选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_x±s)表示,两组间的对比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屈肌痉挛MAS评级对比 详见表2。
3 讨论
偏瘫痉挛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其中脑梗塞后上肢屈肌痉挛最为典型,其临床表现为肩胛骨上举外撤,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偏瘫上肢肌痉挛患者也在不断增多[3-4]。这种疾病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甚至可能会导致肌肉挛缩、关节畸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利用冲击波实现能量转换和传递的新型治疗技术,其通过对拒不组织产生生物学效应从而改善肌张力,有效促进好的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无创等优点[5]。康复训练指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以便患者的上肢功能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冲击波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在偏瘫上肢肌痉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痉挛情况,有利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阔. 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01): 24+26.
[2] 刘呈艳, 许文威, 苏莹莹, 等. 新加芍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016(005): 92-95.
[3] 杨雪, 刘青, 曹建国, 等. 体外冲击波联合肉毒毒素治疗对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和身体活动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9, 34(007): 339-342.
[4] 刘维红, 刘涛, 陈强, 等.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 42(03): 255-264.
[5] 马明, 蔡倩, 徐亮, 等. 重复性外周神经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2): 127-130.
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2018JD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