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名著阅读方式探索
2020-09-10杜晓凤
杜晓凤
摘要:单一枯燥的读书模式,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成果显著,可绝大多数学生则走马观花的“翻一翻”、蜻蜓点水的“抄一抄”,忽略了作品最刻骨铭心的片段、最牵动人心的细节、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最开启心扉的思想、最打动人心的情感、最拨动心弦的语言……这样的阅读“入眼不入心”形同虚无。
关键词:读、抄、赏、评、思、感、展、演、汇报”的“8+1”名著阅读法
一、无效的阅读——从“翻一翻”到“抄一抄”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①”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7-9年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
然而我从教这些年所感受到的是,初中三年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不经过科学的指导,往往会是无效的阅读,问题如下:
1.1家庭读书氛围的缺失,阅读时间无法保证。
我在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做过了解,有超过80.4%的家长在孩子幼儿园阶段甚至更早就进行过“读书”的启蒙教育,但是孩子却越来越不爱读书。其实这与家庭读书氛围不无关系。多数家长从未和孩子一起进行过阅读活动;多数家庭人手一个iPad、iPhone,却不一定会有书柜。绝大多数学生的业余时间被课外辅导班、艺术课、电视、网络、游戏等占据。
1.2 所选书目鱼龙混杂,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厚。
有一部分愿意读书的学生,即使买书看书,也会选择漫画、杂志等消遣娱乐的书籍,或者是武侠、言情、科幻、恐怖的书籍……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通常直线下降。
1.3 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读文学作品流于形式。
唐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应当使它的根部长得稳固,要想让泉水永远畅流,必须疏通它的源头。学生“不爱读书”的源头还是在“兴趣”和“方法”两个方面。他们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会读书”、“找不到读书的乐趣”。单一枯燥的读书模式,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成果显著,可绝大多数学生则走马观花的“翻一翻”、蜻蜓点水的“抄一抄”,忽略了作品最刻骨铭心的片段、最牵动人心的细节、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最开启心扉的思想、最打动人心的情感、最拨动心弦的语言……这样的阅读“入眼不入心”形同虚无。
二、方法的摸索——从“单一法”到“8+1”
在全社会读书氛围淡然的现状中,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孩子重拾书本,爱上读书?”成为我工作的重心。
我在每周正常的六节教学课时中挤出两节课,总共8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全员参与的——整本名著的阅读、交流、研讨、展示系列活动。所读数目都是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们精心选择的、适合该年龄段孩子阅读认知水平的书籍。例如,七年级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夏洛的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八年级阅读《目送》、《雅舍小品》、《汪国真诗选》、《契柯夫短篇小说集》、《居里夫人传》等。九年级阅读《命若琴弦》、《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活着》、《哈佛女孩》等。
读书的方法也从“单一阅读法”逐渐发展成“8+1阅读法”(即“读、抄、赏、评、思、感、展、演、汇报”的“8+1”名著阅读法)具体实施如下:
读——学生自读(默读、速读、浏览、精读)、教师导读、师生共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多样,方式随意。每生每周上交自己的读书进度表。由专人统计汇总全班的读书进度,以表格形式呈现,张贴在班级醒目位置。
1、抄、赏、评——老师先做读书品评的展示,交给学生一些书评的方法。学生自选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明喜欢的理由。分析语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对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赏析,说说好在哪里。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填写专用的读书卡片,两周一次小组互评,老师和同学共同评分,优秀读书卡片张贴展示。
2、思、感、——每个月评选一次“我是最会读书的少年”。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书目中随意选择,读完后完成一篇“好书推介”性质的分享文。随时可以张贴在楼道的展示墙上,供全体学生阅读和评比。月末得分最高者为优胜者。
3、展、演、汇报——成立班级“读书委员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任何有趣的知识、可研究的方向、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辩论的话题,都可以上报“读书委员会”,由他们组织个人展示、班级辩论等。还可以选择小说作品里的精彩片段,或者自己写的剧本,进行不定期的表演。小型的每周一次,大型的一学期至少两次。发言稿、剧本事先由“读书委员会”和语文老师共同审核,表演所需PPT、演员、服装、音乐、道具等都由学生全权负责,老师摄像,同学观摩,上传视频到家长群供大家交流观赏。
每周80分钟语文课堂上的名著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读书的氛围中,“读—思—品—评—悟”这五大方式都能落到实处的阅读活动,活动看起来复杂,其实操作起来容易,只要能坚持下去,读书就绝不再是“孤独的旅行”,而是“心之所属心之所向”。用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那就是:“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三、成功的尝试——从“最枯燥”到“最有趣”
2019年新学期伊始,阅读专题学习和展示系列活动——“遨游《汉字王国》”成为“8+1阅读法”实施以来最成功的一次体验。参与读书系列活动的主要成员是本校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和语文老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共分8个阶段:活动设计;组织安排;多样阅读;反馈交流;准备专题;制作课件;班级展示;年级汇报展示会。
阅读的是瑞典作家林西莉女士的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的书——《汉字王国》。该书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读者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非常适合七年级的学生。
但在阅读之初,孩子们读书的气氛比较沉闷,常常翻几页就没了兴趣。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大家陆续在书中找到了许多有趣的汉字,也了解到很多备感新鲜的文化知识,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欲望、有兴趣”的读了下去。接下来,他们自定主题、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上台展示,俨然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家”、“小小演说家”。读书两个多月后的一个下午,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在容纳千人的多功能会议厅里举办的一场盛大的读书展示会,掀起了“遨游汉字王国、展示个性阅读”的最高潮!这场展示会还邀请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班主任参加,历时3小时。整个活动是全年级共36人的“读书委员会”成员自己设计、安排、准备、主持、协调、完成的独立活動,是名副其实的孩子们自己的读书盛会!尽管面对这么多观众,他们的表现还略显稚嫩,他们还有点怯场,但是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到场观摩的领导和家长们好评不断。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日记中写到:
“以前我不喜欢读书,甚至逃避书,起初知道《汉字王国》是瑞典作家林西莉老师写的,我不禁嘟嘟嘴,哼!瑞典人,写《汉字王国》?还没我知道得多吧!… …真的读下去,一种羞耻感充满全身,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比不上一个外国人了解自己的母语。于是我带着敬佩的感情平心静气读这本书,我闻到了历史长河的气息,看到了汉字长征的漫长经历。真正感受到了书的“美味甘甜”。书中那一幅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字符,像鱼儿游在我的脑中,不禁感叹!汉字真是博大精深… …”
结语:魏书生老师也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读书,即使他什么也没做,他就成功了一半。能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可以断言,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遥远目标了。” 每周80分钟语文课堂上的名著阅读,老师你敢不敢尝试?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②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