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2020-09-10陈桃花

新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自全国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被提上了议程,甚至有“成也阅读,败也阅读”的发展趋势。阅读具备听、说、读、写的综合性,高效的阅读能力既能很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又为他们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方法的改进

教育部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又给几十年来自成体系的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规定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在145万字以上。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为兴趣而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正确合理地利用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形象思维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文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上的贫乏。由于学生群体的年龄较小、知识积累水平较低等,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习语文,了解祖国的文化和历史。而课本所选文章总是有限的,只注重教科书是一种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创造、自学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学生如能自发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就成了提升他们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调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学生对阅读目标把握不准确,导致其阅读兴趣较为单一;2、感性化阅读占据着学生大部分的课外阅读时间,尤其是滥用多媒体技术,以视觉画面代替了文本阅读;3、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阅读的能力,而“满堂灌”教学方法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4、网络、电视、电影等的蓬勃发展,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挤压了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直接导致了他们课外阅读时间减少;5、大部分小学课外阅读量少于145万字,山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

二、阅读方法的改进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的改进是一种综合的系统工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改进与课外阅读的指导,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其一、教师心中应有明确目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目的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加强字词句训練,打好阅读的基础;2、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只有清楚地掌握这些方向,教师本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分清主次,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寻找读物,才能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

就目前实际看,阅读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否充分考虑到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在导入新课时注意形式新颖有趣,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本中有散文、说明文,还有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等,应根据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改善家庭阅读环境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家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读书笔记积累材料,锻炼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开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会、朗诵比赛等,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让喜欢阅读的学生得到鼓励,而且研究表明,往往在同一级别的群体中普及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同时还可以开展阅读积分卡、手抄报等活动,凭借阅读积分卡、手抄报等材料,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

其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运用泛读、精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教师可以每周选择一堂课,开展速读比赛。比赛前规定此次阅读要提取的相关要素,把握的重点,文章大意等内容。通过有意识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必将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教授精读时,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其五,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毛泽东曾经谈到读书心得时就提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看书的时候要同时拿着笔,把自己脑海中的种种想法快速地记录下来。文章中有意义的词语、段落、名人名言,可以分类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的“材料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灵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有效。同时,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列提纲、画图表等,往往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也就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了。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形成良性循环,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一方面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不断揣摩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在愉快地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汪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桃花(1976年12月-),女,汉族,梅州市五华县潭下镇,中级职称,本科,梅州市五华县潭下镇第一小学,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