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2020-09-10邓美兰

南北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邓美兰

【摘    要】探究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途径,又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以探究为主的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理念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纳和认同。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存在走过场、表面热闹的现象,探究仅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和具体运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探究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7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自主探究逐渐成为数学课堂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怎样使得学生通过探究,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及其数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特别是一些公开的教学当中,很多数学教师发现自己设计的探究活动没有实际的效果,导致了探究活动中存在形式多、实质少的问题。一些探究活动缺乏实效,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文章主要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联系数学课堂当中探究性学习来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好问题情境。设计好的教学提问,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一个探索的学习状态当中,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探索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2.教师要巧妙引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怎样才能够将数学教学内容更好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从而更好地激发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上的重难点,不断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能够衔接新旧知识的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此时并不能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3.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教师来提出,学生对于问题缺乏较为深入的认识,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实际来讲,提出问题要远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教师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研究等手段来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4.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将静态的知识结论逐渐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让学生去自己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重建及其创造。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创设探究氛围,不断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将数学学习与完善学生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进行自主的探究

1.联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如今數学学习已经不再是课堂的事情,它需要具备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单一的探究学习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探究教学中去,使得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探索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有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使学生将自身的心理处在一个质疑的状态,不断促进他们在课堂进一步探索问题,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效果。

2.多进行分享交流。学生在经过了艰苦的探究过程之后,获得了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想要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与同学、教师分享。这些是凝聚着学生探究辛苦的结果,虽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小组或者班级内进行相互交流,展示他们自己的思维方法,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使得学生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且做出判断。这样的交流能够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身对知识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习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之一。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式

1.铺垫性练习。我们主要以具体的实例来研究铺垫性学习:动态地显示5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接连排成一排;再动态显示将这样的一排排成四排;动态显示将这样的一层摆为三层。要求学生正确说出每一次摆成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教师进行总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需要看这一个物体包含着多少个体积单位。接着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之后问学生:你是否还能够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呢?是否能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呢?那么如何更好地计量它们的体积呢?学生经过了这样铺垫性的学习,对已有的知识与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道“桥梁”,使得新知识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找到位置。此外,学生通过教师启发性地提问,能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探究性练习。我们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平均每一个小组为4名同学,教师发给每一个小组24个正方体(设其棱长为1厘米),让学生利用这些正方体来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且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数一数,摆成的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算一算,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3)分析,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4)想一想,能够得出什么样的计算公式?在已经有的长方体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下,指导学生去探究出长方体体积的公式。采用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将现场的数学变为一种探究性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己重新构建数学。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比较、构建,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发展了自身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迁移性练习。首先,出示几个已知长、宽、高的长方体,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之后,闭上双眼,将每一个长方体想象成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再算出这样一个长方体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更好地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其次,出示一个长、宽、高全部都相等的长方体,让学生们去算出其体积,从而总结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组织学生来测量砖块等长方体的体积。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更加主动地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式逐步迁移到正方体体积当中来,并且迁移到了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探索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克服探究性教学上的误区,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当中学会交流,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不断收获成长,从而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应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珍.新课程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刍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1(4).

[2]赖天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1(5).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