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0-09-10吴红
吴红
【摘 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关联的,针于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并针对小学这一学龄的特殊性解析了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必要之处。除此之外,更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运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2
当前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指导意见,教育工作者通过探索发现了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作用。生活化教学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要求,其教学成果更加明显。现在我们便来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以及此类型教育方式的价值所在。
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體解释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体现,其中包括以教师为主的课程引导者助力完成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以及学生作为课程最主要的参与者,在课程中得到日常生活化的体验,并从中收获有助于自身能力提高的社会基础技能。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学习方式,创造性能力得到长足提升,最终实现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效解决课本内容的单一性、枯燥性等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与道德法治的关联程度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道德与法治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理解的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从初级学龄儿童就要抓起对其进行德与法教育的大旗,日常生活中的德法教育环节必然不可缺失,这是奠定基本个人素质的内核类课程。道德与法治类的教学需要从生活中来,最终也必然归于生活中去,这就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重要原因。中外有多位教育研究者曾在自己的论述中表示生活与教育的息息相关。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生活说,我国著名教育工作者陶行知也有类似的教育观点。
低学龄学生在进入学习阶段时,无法完全自主形成学习的直接概念,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的学习内容都仅能够进行单一的传统形式传授。教学现实中,枯燥的课本文字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过多关注,传统的文本教学法根本无法达到切实的德法教育目标。根据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可以为学生成长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实基础,通过小学阶段学习获得生活上的经验和对事情的初步看法,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成长的过程,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运用是必要的。
三、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针对每一单元课程的差别性和教材内容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完成生活与课本内容的有效衔接,如《吃饭有讲究》一课的内容是同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其中的课程是关于吃饭的卫生要求与饭桌礼仪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是怎么洗手的,同身边同学交流,每个小组选择出一个最为正确的洗手方式,进行课堂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洗手视频,通过对比便可以轻易发现自己日常洗手时存在的问题。下一部分由饭前洗手自然过渡至吃饭时的礼仪要求,教师通过现场模拟家庭就餐详情,来告知家庭就餐的礼仪程序,这样就完成了课堂与生活的有效勾连。
由于每位学生家庭情况的差异性,是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做到课程要求那样标准的内容,这样课堂与现实的差异点产生,教师就可以从此处挖掘教学重点,并针对不同之处探讨不同的风俗差异,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在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的行为规范,形成近似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明白健康生活习惯与日常礼仪的重要性,切实完成联系现实解决问题的要求。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生活的经历会由于家庭或其他因素无法获得切实体验,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内容的展示与教师的有效积极引导完成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如课程《在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是不能够接触到公民概念的,但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今后到达法定年龄后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知识积累。这一类型无法真实在生活中体验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就需要借助课堂这一载体灌输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完成公民知识的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模仿现实社会,如将班级作为一个社区,每位学生都拥有公民资格,他们在社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社会人的角色,可以参加选举成为官员服务大家、需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在这些新奇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并可以结合当前环境感知到责任的重要性,你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就必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明确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些课堂虚拟的教学环节可以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生活实践的体验感会更加鲜明。通过这种创设日常生活情境的方式,有效达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课程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大力支持生活化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色在于其丰富的课程内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量包括社会体验、个人行为规范要求、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类课程。生活化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对于任何年级阶段课程内容都有较高契合度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需有序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与此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分享优势、获得经验、创新模式,致力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路转换、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优势所在。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学以致用,针对当前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现实,单一的课本内容灌输早已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的知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该学年阶段的教师需要随着现实的变化,灵活针对课本内容完成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国家新课改的背景下,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多样性与发展性特色,相信会不断出现多样式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在模拟课程应用中获得生活能力的提升,在不断有效的总结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践行生活化教学,就是使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内容通过教师完成合理的转换,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与重点要求,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准备和社会调研环节,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为生活服务的学习目标。这可以被称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循环法,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反哺给课堂教育,环环相扣,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植海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9(2).
[2]陆力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差异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