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改进措施探究
2020-09-10白路
摘要:升入小学后,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学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渐显露出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落后的教育资源、复杂的人员组成等方面导致良好习惯养成难度加大。因此,探究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
城乡结合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人口组成复杂,既有来自城郊的居民,也有外来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这一地区在学前教育方面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没有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升入小学,一些低学段的学生明显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本文通过對我校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调查展开分析,探究改进不良习惯的策略。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多重方面,主要有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还有日常行为礼仪习惯及心理品质。约翰·洛克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关键。[4]不良的行为制约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我校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习惯方面:上课听课习惯差,坐姿不正,乱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做到及时预习与复习。
(二)生活习惯方面:生活习惯差,晚睡晚起,自理能力差,存在家长包揽家务情况。
(三)与人交往方面:文明交往礼仪不足,存在着见到老师、长辈不打招呼的现象,不能与同学愉快相处情况。
此外,低学段的小学生还存在着自控能力较差、不能排解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地区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小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良的行为惯若不加规范、纠正,肆意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恶习,甚至违法犯罪,给人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影响学习成绩
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课上开小差、发言不举手、随意打断老师等行为导致小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不按时预习和复习就难以记住课上所学知识,导致遗忘。
(二)影响自理能力
有些学生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做,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搞个人卫生方面,长期的依附父母;不爱劳动,不承担家里的家务劳动,能独立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长此以往,容易丧失独立的自理能力,影响日后正常生活。
(三)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存在着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不打招呼的现象,和同学相处不能做到礼貌待人的状况,不文明的言行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的行为影响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难以形成班级内互帮互助的意识,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丧失友好交往的知识与能力。
此外,小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还会导致成年后不能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城乡结合部地区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进措施
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行为习惯教育较薄弱。升入小学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渐显露出来,小学低学段尤其明显。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助人进步,促人成长,终生受益;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阻碍人的发展,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探究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整体素质。
(一)增强行为习惯意识的培养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人终生受益。[3]要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小学生的习惯意识,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坚持不懈,从日常生活中小事做起,如饭前洗手、课后自己收拾东西、见人打招呼等小事,渐渐养成习惯,不断强化养成意识,抓住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习惯意识。
(二)加强入学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规矩、规范的学习对小学生的作用很大。新学期伊始,我校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了行为规范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并背诵中小学生守则;课堂纪律培训;文明用语及用餐礼仪培训;物品摆放及个人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效果显著。小学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逐步适应了新的教育环境。
(三)规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德行对低学段的小学生影响较大,教师要以正确、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用良好的道德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
教师应该用真诚、和善、包容、高尚的信仰和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于无声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3]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学生
家长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看法及重视程度,影响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对学生的教养方式、期望值、溺爱程度都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融洽的家庭关系,善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多从正面教育孩子,多用榜样力量引导孩子,及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有耐心并制定出具体步骤。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制订培养方式,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扎实地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意识进行培养渗透,还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的相互配合。城乡结合部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落后的教育资源、复杂的人员组成等方面给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造成了更大的难度。因此,不断在实践中探究有效的小学生行为习惯改进措施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倩.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11(5):94-95.
[2]马志娟.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愤的培养[J].学周刊,2016,(2):55.
[3]白路.《城乡结合部地区学前教育中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研究 ——以我校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研究为例》.课程教育研究.2017(30).
[4]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