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约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因素

2020-09-10李顺蛟

体育风尚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运动技能民办高校

摘要: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顺应民众关切,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民办高校及高校体育教师,同样肩负着全民健康的使命,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上不断进取,提高教学质量,为全民健康付诸行动。

关键词:民办高校;运动技能;社会体育

一、研究目的

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共计十四年,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体育课,可以理解为学校体育教育完全贯穿了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共计十二年。在这十二年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每个星期开设两节体育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而在大学阶段仅仅开设两年公共体育课,每个星期1节体育课,每节课九十分钟。

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大环境下,深入剖析我国教育特点,阐述我国体育教育现状,明确表述大学体育所肩负的继续体育教育,责任重大且艰难。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我国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所帮助,更好的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精神,更有效的尽到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查阅期刊、研究报告、专著等文献以及互联网检索学位论文的相关资料,将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合并,最终使全部文献资料都形成纸质版文献和电子版文献。

(二)专家访谈法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以及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进行访谈;对黑龙江省部分公办高校和部分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以及高校主管公共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领导进行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无法有序的学习完整的运动技能。学生从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大众和教育部门对一个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升学率来判定,以至于学校重视升学率,主攻文化课的主科内容,忽视体育教学部分。经常性的“体育老师有事儿,这节课上数学”,学生不能够达到劳逸结合,亦不可能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强身健体,更不可能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学到运动技能。

通过访谈分析得知,未进入大学阶段,学生整体运动技能水平无明显差异,进入大学后公办院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学生整体运动技能高于民办院校。

(二)分析

小学到高中这一阶段,课程本身特点就是时间短、节奏快,每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按照体育课的常规模式,需要整理队伍、报告人数、宣告本课内容、热身练习、拉伸运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才能进入学习模式,时间已所剩无几,并且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自由活动的放松时间,下课之前还要集合队伍、清点人数;所以,这样一节四十五分钟的体育课近乎于无学习效率,起不到锻炼作用。在这一阶段,作为青少年的学生是在生长发育阶段,学生们需要运动,需要练习速度、力量、柔韧;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最佳生理时期。在这种课堂模式、节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十二年的体育课程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无法掌握应该掌握的运动技能,只有相对少数的学生通过课外运动兴趣班或课外体育活动掌握了些许运动技能。

大学阶段总体来看,公办高校的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普遍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其中原因:(1)民办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将大部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进而提高下一年的招生数量,实现盈利最大化。(2)民办高校缺少科学的招聘机制,裙带关系严重,任用的体育教师文化水平较低,自身专业技能不足,思想觉悟差,缺少责任心,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基本标准。(3)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薪资标准低、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缺少动力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很难做到积极工作。(4)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较公办高校起步晚,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类社团较少,引导不够。(5)民办高校因为资金短缺导致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不充分。(6)民办高校特有的监督投诉机制。学生乱投诉,民办高校普遍维护学生,导致教师“敢教不敢管”,間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学生在十四年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很难在课堂上学习到较高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方法,公办高校学生因校园内有较深的体育文化底蕴、丰富的运动设施、完善的运动场馆、悠扬的教师风采、长久不衰的运动风气等客观因素长期影响,使之能够经常性的、积极的参加课内课外的体育活动,最终运动技能水平超过了民办高校。

有些民办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并不输于公办高校,属于个别现象,整体来看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如公办高校且导致其难以比肩公办院校的原因大相径庭,建议如下:(1)教育厅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列入学校评价之中,与升学率、就业率并重。(2)监管学校的招聘机制和人员流动情况。(3)相关职能部门为体育教师设定工作量上限并提出寒暑补贴意见。(4)辅导员和体育教师合作组织兴建体育类社团或体育俱乐部。(5)政府部门为民办高校提供部分体育设施补贴。(6)人性化的进行监督管理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少强,孙延林.运动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3]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期望[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李顺蛟(198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运动技能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