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2020-09-10王军芳
王军芳
摘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属于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研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根据学生的个体感受进行互动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方位发展。
一、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对于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育实践当中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学生的个人学习动力。教师通过利用差异化的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对策
(一)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
由于因材施教,不仅能够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符合当下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引导,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的力量速度,以及学生的柔韧度,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创新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感受到体育课学习的热情和趣味性。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积极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在课堂教学当中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当中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及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积极的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大胆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与学生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并且按照体育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增加挑战性的教学项目,引导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良好素质。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
例如:教师在开展耐久长跑锻炼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化,根据本班学生的性别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由于男生的耐力要比女生强,并且体质瘦的人要比体质胖的人耐久性更高,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针对这一项运动进行差异化的分析,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开展耐久性的训练,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掌握良好的体育锻炼技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学手段的差异化,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的反馈,从而不断的创新教学形式,利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体育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足球时,教师就可以针对男女学生对于足球的喜爱程度进行教学的引导,通过灵活性的开展教学策略。教师利用男生身体素质较好的优点,适當的提高对男生的要求,降低对女生的要求,从而进行体育教学,使女生心理上能够达到适应性,从而有效的引导女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提高足球训练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开展初中体育教学应当紧密贴合核心素养要求,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每一节课堂上都有所收获。由于当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发展动力。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细化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科学领导下不断的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素养,从而在差异化的学习当中培养自身的独特个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春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12.
[2]林永暖.试论利用初中体育社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策略[J].教育观察,2017,6(20):20-21.
[3]任旭剑.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18(10):127-128.
[4]朱小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2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