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2020-09-10邱紫华

今古文创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想人格真人道家

名家简介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上榜学者。1983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3年提升为教授。1997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东方和西方美学史及美学理论研究。

已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引论》《东方美学史》(上、下卷)、《西方美学史》(第二卷撰稿人之一)、《印度古典美学》《东方美学范畴论》《触摸印度的千手千眼——一个中国美学家的印度文化之旅》《东方艺术哲学》《禅宗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家族相似”》等。从1989年起,曾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多次荣获教育部及省、市级优秀学术著作奖。近年承担了两个“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道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哲学思辨特色的学派,老子的《道德经》从柔弱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立场去批判君王、统治者;以貌似退让的立场去“避免灾祸”,去协调社会。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本体、本原;是天下万物的原点、来源;是自然、社会、人类的精神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和规律。庄子理想的人格则是“真人”的人格。真人,即能够做到“归朴返真”的、做人做事顺从“自然天性”的人。儒家、道家的人生主张和生存策略都是一种认真积极面对人生的思考和举措。道家与儒家的相互渗透和吸收大大多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儒、道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关键词: 道家;理想人格;无为而无不为;“真人”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04-07

道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具有哲学思辨特色的学派。老子是先秦道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一个民族没有哲学的思辨性就是缺乏智慧的民族。老子《道德经》所论述的本体论是中国式智慧的代表,是东方哲学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哲学观点之一。

相对于儒家的入世、济世精神,有人说,儒家是积极入世的,道家是消极的、出世的。这样,就把儒道两家简单地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大误解。

老子的《道德经》所反对的、所针对的、所批判的、所教导的,都是当时社会,也是今天社会仍然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老子《道德经》也是干预社会世事的,只不过老子是从“避难”“避祸”“保身”的角度提出“济世救民”的策略而已。因此,给人们造成了“避世”的印象。

如果说,儒家是以强力的、强势的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主动积极的方式去济世救民的话,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从柔弱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立场去批判君王、统治者;以貌似退让的立场去“避免灾祸”,去协调社会。

后世常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道家“待人处事”方面经常采用的态度。

如果说,儒家注重培养“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用以济世救民的话,那么,《道德经》主要是通过猛烈批判君王、领导人、家长的胡作乱为,以教导国君、领导者、家长和普通人遵循“道”的原则去做事处人,去获取最好的生存之道。这同儒家的济世救民异途而同归;它们的宗旨在本质上完全一样。

一、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奇书

长期以来,老子的《道德经》一直“被误解”,《道德经》奇在何处?

其一、奇在篇幅短小。

人们常说,浓缩的是精华。《道德经》仅五千余字,但思想深刻,富于哲学思辨性,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本体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本体论研究并回答的是关于宇宙、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本是什么的哲学问题。老子的《道德经》认为,宇宙、世界的本体、本质是“道”。“道”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本体、本原;是天下万物的原点、来源;是自然、社会、人类的精神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和规律。

其二、《道德经》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超人的敏感,才有可能成为先知先觉,才有可能拥有“发现”问题的智慧,才可能拥有深刻的“批判意识”。《道德经》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它显示了老子先知先觉的思想智慧。老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敏锐地洞察到了长期的社会动乱和生民涂炭的原因。老子从三个方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的原因。这就是:

1.人性中的贪欲;

2.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3.社会分配的不公平。

上述三点中,尤其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统治者们往往“以不足奉有余”。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因此,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用其智慧的“第三只眼”看到了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和统治者的“有为”即胡作乱为,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国君和统治者,并提出了著名的济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其三、《道德经》具有“大智慧”。

《道德经》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应对动乱的社会,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如何塑造个人的高尚人格以及应当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是老子独有的“大智慧”。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作为老子哲學基石的“道”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无形无名;无象无状;无始无终。

老子哲学的“道”不是诉诸感觉器官来把握的,而是诉诸人的精神思想来认知和把握的。不能感知“道”,也无法言说“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德”。

老子哲学之伟大,就在于他对于“超感官的存在”所给予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儒家哲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哲学”和“实践哲学”;老子关于“道”的哲学则是“思辨哲学”,是通过思辨方式来认知和思索的。

(二)“自然”是“道”的存在与活动形式。

“道”不断化生,不断变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是天下万物之本原,又是自然、宇宙、社会运行的法则、规律,“道”就是“自然而然”。

这个不为人们所见所感受的“道”,却可以通过“天下万物”来显现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借它物的形态、形状和形式来显现真理、思想、理念的方式就是艺术的方式。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说明,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道”如何显现自己呢?

老子说:“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道”作为事物的本原,可以“化生”为具体的“天道”“地道”“人道”。

“人道”又可以具体化为“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父之道”“为子之道”“为夫之道”“为妇之道”……乃至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活动的运行之道,例如茶道、书道、剑道、花道……如此种种。这样,形而上的“道”渐渐下落,落到生活中的最实处。这些具体的、各有特性的“道”就是人们从事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和处世方法。

(三)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为”“自然无为”是其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天道无为”“自然无为”是什么意思呢?在老子哲学中,“自然”是一种状态,是指事物先天的、天然的状态。“自然”不需要人类“人为地干预和改变”。人类只能是顺应自然。老子深知:大自然已经存在了无数的年代;人类的历史却很短;大自然不是人工创造而成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强行去改变自然,事实上,人类也改变不了自然。

老子所说的“自然无为”是说,人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当顺其自身的情状、样态去任其存在与发展,不必用人为的力量、意志和手段去制约它或改变它。

三、道家理想的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老子、庄子的“人格理想”为代表。

(一)老子憧憬的理想人格

1.老庄的理想人格精神就是在思想上崇尚“自然”,坚守“自然无为”的信念;在实践中能做到“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只要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治理世界、社会的理念;是他为了消除人世间不断的混乱纷争提出来的“救世良方”。

“为”,就是有所想法、打算,想有改变、想有所作为,并付之行动,通常称之为“人为”“有为”。老子所说的“自然无为”“顺其自然”,就是不要把人类的力量强加于自然事物,让其自由地存在与发展。

《庄子·至乐》篇有一则有名的寓言。这则寓言讲鲁国的君王非常喜爱鸟儿。他在养鸟的过程中,却处处违背鸟儿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养鸟。他命令仆人们按照贵宾的待遇去养鸟,给鸟演奏《九韶》的音乐,每天给鸟喂食“太牢之膳”(“太牢之膳”是大型祭祀仪式上最好的供品),尽管这样,“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臠(肉),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①这种“以己养鸟,而非以鸟养鸟”的“爱鸟”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行为,这是把人的欲望和意志强加给鸟儿而已。《庄子》强调,不要以人工的、人为的举措和行为去消灭天性的东西;不要用人为的造作来毁灭性命;不要因为贪得而丧失了声名。②

可见,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干”。老子的“无为”是强调不要凭着个人的意气去干,不要因某一个心血来潮的念头任性地干,也就是凭借一时的冲动去干。一句话,“无为”不是强干、蛮干、胡乱妄为,而是要按照“天道”——即按照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去做事。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治理世界、社会的理念;是他为了消除人世间不断的混乱纷争提出来的“救世良方”。对于个人来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老子把“无为”看作是最高的人生理想。所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国君、统治者、领导人最高的德行。拥有“无为”德行的人,就是贤人、圣人。

2.“三宝”是老子理想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性。

什么是人生中的“三宝”呢?

第一宝:心中拥有“慈”——即充满人性和爱心。

第二宝:生活中拥有“俭”——生活上的节俭和思想上的“节俭”。

“俭”包含有三个层次:

首先,“俭”指“无欲”“寡欲”。就是要抑制自我對物质的强烈的欲望。老子主张,一个人要远离声色肉欲的享受;压制贪欲,甚至去除欲望,就能够做到无私无欲。

其次,“俭”还包含着不追求现世的名利。一个人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就能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再次,“俭”的主要含义,就是要废除和节制那些不必要的、白费脑子的精神思想活动。例如,瞎操心、穷折腾、无事生非、耍小聪明、动歪脑筋。

韩非子解释为:“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也;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韩非子·解老》)韩非子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要适应动静的节奏、规律;要节省脑力、耳目的消耗。如果过度“费神”的话,盲目、失聪的灾难就会降临。要节省精力、脑力,不要瞎折腾。

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即不去争名、争利、出风头;不去“好勇斗狠”,争我赢你输。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不与领导争风;不与同僚争宠;不与下属争功”。

争名、争利、出风头,就暴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挑起矛盾冲突,更容易导致“羡慕忌妒恨”,很容易造成分歧和对立。

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中的主角麦克白就因为怀有野心,不甘心当大臣,阴谋当英格兰国王,而导致一系列血腥的屠杀,自己最后也毁灭了。这种人格正是道家所摒弃的。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守护这“三宝”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如果人人都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人世间就没有冲突纷争了。

3.“不争”“守柔”“处下”是达到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的必经之路。

首先,老子、庄子主张,理想的人格应当“抱朴”(“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和“无欲”。

“抱朴”就是顺其自然、复归自然。“无欲”就是要做到“不争”(“不敢为天下先”)。

要做到“不争”,在生活中就要保持“虚静”“柔弱”的处事态度。

什么是“虚静”呢?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的原初是“虚”“静”状态的,“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这是说,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是无穷的,就像深渊一样,蕴藏着无数的东西;就像一个个的山谷一样,聚集着大量的水源。

先谈什么是“虚”。老子认为,万物以“虚无为本”,“虚”是万物的根本。“虚”就是“不盈”,没有多余、不过分。

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人的行为、活动要做到“致虚守静”。“致虚守静”含有“深藏”的意思。“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

老子认为,“深藏不露”是君子的德行,后世的成语“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常说:“满瓶水不响,半瓶响叮当。”当下,是鼓吹自我、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时代;“表扬与自我表扬”成为了行为准则;虚假吹捧成为时尚;这是违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这种张扬“自我”的时代精神同儒家、道家的伦理精神是完全相悖的。

自我表扬的极致,就是造假、制假之风的盛行;虚假吹捧的结果,就是趋炎附势,丧失人格和自尊。

再谈什么是“静”。“静”是万物原初的状态,也是事物最终的状态。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第十六章)这是说:万物蓬勃生长,表现为往复循环的现象;万物最终要返回自己的根本,这根本之处的状态就是“静”。由此,老子认为,自然万物、人生和社会政治,从静而生而起,复归于清静的状态。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道:“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起于静,成于轰轰烈烈,最终又归于静。

老子谈论“静”,重在从政治、治国方面立论。他认为,“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这是说,如果一个君王、领导人不被各种物质欲望或贪欲所刺激、所扰乱,就能够达到心灵清静的境界,就不会处处去“有为”了。贪欲导致“有为”;清静导致无欲、“无为”。所以老子强调:“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静”的反面是躁动和急躁、烦恼。老子认为,执政者处事不宜轻率、急躁,尤其是不能够扰民,所以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警告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外界事物对人体感官的刺激,尽可能地节制各种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五十七章)

老子不仅主张君王、领导者为政要求清静,而且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活动也要去除烦恼,在烦忙、急躁中稳定心性、心情。无欲、少欲望,无贪心、无贪欲才能够导致“心静如水”。“心静如水”才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后世有一首禅诗也说过此理:“人人避暑走如狂,惟有禅师不出房。不是心中无热恼,只因心静自然凉!”

老子的人生哲学讲究“以静制动”“动中取静”“以逸待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老子的“静”哲学,不是什么消极态度,而是另一种积极。儒家主“动”,道家主“静”。

其次,老子认为,完美的人格需要在人生实践中做到“柔弱”“处下”。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这是说,“道”所创生的东西最初是柔弱的,却能绵绵不绝,作用无穷。

在人生的生存智慧方面,“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七十六章)

这就是说,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例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或者被狂风刮倒而死亡;小草却能够抗击狂风。俗话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下而舌头长存”“水滴可以穿石”“钢刀砍不断流水”等等。在观察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后,老子总结说: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坚强的东西,而是柔弱的东西。

老子论“水”性。老子谈论柔弱事物,尤其是谈到了水的特性,不仅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而且对儒家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就赞叹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为什么孔子要说“仁者乐山”,以“大山为仁”呢?这是因为大山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容纳性。大山孕育万物,万物生长在其中。大山供奉万物而从不索取,只奉献而不要求回报。这就是大山的慷慨奉献精神。

水的特性是:第一、“随物赋形”“随色而染”,灵巧善变;这说明水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第二、水“不争”“居下”“利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第三、水有明确的目标,一直往前,能够排除各种阻碍而奔向目的地——江河湖海。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水能洗涤污秽是一种改变。可见,水有着这些可贵的特点和长处。

老子以水喻善。《老子》 (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是人生最可贵的、最完美的善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乐善好施而不图报,淡泊明志谦逊如水。老子用水来比喻与世无争的圣人。圣人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老子根据他独特的“柔弱”观,而在人生实践上主张,为人处事“不争”“处下”。

水的天性就是柔弱、有极大的宽让性。什么东西都可以进入水中。这就是“不争”。水从来就处于陆地的低处、低凹的地方,这就是“处下”,即甘居下位。在社会中,人人都想站在高处,都想居于光亮的地方,容易受到关注和赞美。反之,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像水那样“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就能够消解争端,能够培养容忍别人的宽广的心胸。老子主张:一个人要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这句话重要之点在于:首先是要“利万物”;其次是“不争”。這就是人们常说的“见困难就上,见名誉就让”的人格精神。一个人能够做到有奉献而不争,不仅拥有高尚的人格精神,同时,还能够减少矛盾,确保平安,心静如水。

有一首禅诗也说出了同样的道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二)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人格理想。庄子坚守“抱朴归真”的信念而终身不当官。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人格。什么是“真人”人格呢?真人,就是能够做到“归朴返真”、做人做事顺从“自然天性”的人,就是“绝圣弃智”、返回到愚昧状态的“原始人”,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自然人”。

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醉酒;李贽的“童心说”;现代燕山和秦岭山中的“隐士”们。“自然而然”“归朴返真”不仅是很难做到的,而且是不可取的。

庄子认为,能够“归朴返真”、顺从“自然天性”的人,就是圣人,就是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人。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内圣”就是“无为”;“外王”,就是“无不为”。

庄子提出的“真人”理想人格模式有三个层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简单说,这是从较低到较高境界的三种人:“无名”的圣人;“无功”的神人;“无己”的至人。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这三个层次的“真人”,其共同点是“无所羁绊”。

庄子哲学就是极力要摆脱人生的不自由状态,而追求自由,憧憬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怎样才能够做到逍遥、自由自在、无所羁绊呢?庄子认为,要实现精神上彻底的自由,达到逍遥自在、无所羁绊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清心寡欲”,正确对待精神思想与物质欲望、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

对此,庄子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心不为物欲所役”的命题。庄子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意思是说,人们需要物质的东西,需要物欲方面的享受;但是,人不能被物质欲望所控制、所支配,成为物质欲望的奴隶。

就是说,人的精神思想不能被物质欲望所控制、所操纵、所奴役;精神思想要尽可能地摆脱物质欲望的纠缠,不能陷入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物质追求和享受之中,不能沉溺于男女私情的快乐之中。如果追求并沉溺于物质享受中,必然要成为它们的奴隶,为这些欲望所驱使,成为它们的俘虏,成为欲望的奴隶。如果贪图荣华富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非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而不能得道,这就是“为物所累”。

庄子提出,“心不为物欲所役”的主张,就是要求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庄子希望人们“处穷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笑辞千金之利,卿相之粤位,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这就是庄子宣扬的“安贫守乐”的心理和情绪。

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精神就是:自然而然、淡泊名利。庄子希望人们尽力做到:忘名,忘利,忘我。一旦放弃了这些追求,精神、思想就获得了解放,精神上就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纵观古代东、西方哲学,绝大多数都立足于斗争哲学,宣扬强势力量的重要性,而很少有人从柔弱方面,从弱者方面挖掘和谈论人的生存智慧。这是老子哲学的独创性。老子用另类的、第三只眼看待自然与社会人生,谈不上是什么消极、被动。

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是主张“退守”“淡出”的,这就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实践。人们应当懂得历史在不断前进,应当懂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应当深刻理解《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就可以理解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是“各领风骚几百年”的哲理。

老子、庄子所宣扬的“功成身退”成为中国历史上富有智慧的人的人生哲学而在历史上延绵不断。

如春秋名臣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已佚失。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尽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儒家、道家的人生主张和生存策略都是一种认真积极面对人生的思考和举措。道家与儒家的相互渗透和吸收大大多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儒、道之间有着极强互补性。它们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思想文化遗产。

注释: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6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8-429页。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理想人格真人道家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漫画道家思想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儒家理论中女性的理想人格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