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梳理

2020-09-10张军魏竹涵

今古文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华裔黑人

张军 魏竹涵

【摘要】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已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其核心组成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国内外研究经历不同阶段,研究多围绕主题、风格、叙事、作品比较、综述、译介等展开。有聚焦单部作品也有针对多部作品的研究,有单个视角也有多个视角叠加研究。总体来看,学界研究成绩斐然,视角丰富,深度与广度兼具,研究态势喜人,且国外成果深度要高于国内研究成果。

【关键词】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国内外研究;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国内外研究;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国内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41-03

作为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本文主要指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已成为国内外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适时回顾并梳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学界相关研究特征与趋势,对未来研究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梳理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国外研究虽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应从50年代算起,此时的研究多聚焦大萧条时代背景,简评简介居多,深入评论成果较少,但艾伦·罗斯等对纳撒尼尔·韦斯特作品中的异化、辛格作品中的宗教等研究值得关注。

60年代的研究除聚焦索尔·贝类、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等主要作家之外,丹尼尔·亚伦对左翼犹太作家意识形态、欧文·马林对犹太伦理观等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70年代的视角更加广泛,艾伦·葛特曼对主人公身份与同化危机,欧文·豪等对贝娄的乐观主义、政治观、宗教观的阐释,罗伯特·基根、杰弗里·海特曼等对马拉默德的深度评述,保罗·克雷什对辛格作品的多维剖析等值得关注。80年代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均得到提升,针对主要作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增多,且有一批高水准的博士论文。90年代的研究视角更加丰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1世纪后的研究进入快车道,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视角更为多元,针对美国主要犹太作家的研究仍占据绝对比例。总体来说,国外研究成果多样,水准很高,内容涵盖:犹太教危机、文化冲突、大屠杀、同化异化、犹太复国主义、身份焦虑、叙事策略等。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论文数量极少,成果多为作家作品简介,如陆凡于《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的《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梅绍武于《读书》1979年第1期上发表的《1978年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艾萨克·辛格》等。也有少量评论文章,如王齐迠认为“《雨王汉德森》标志着他从第一阶段欧洲式存在主义向第二阶段美国式存在主义的根本转折。”(王齐迠 1979: 13)

80年代的研究論文渐多,视角拓展到多位作家,既有简介也有详评。如小风,刑历认为,“《校长的十二月》为贝娄在文化知识虚无主义方面的战斗开辟了第二战场。”(小风, 刑历 1982: 304)90年代的论文进一步增多,涉及犹太性、文化与身份、宗教哲学、女性意识、整体评价、叙事技巧等多个视角。21世纪后的论文数量激增,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视野涵盖宗教历史、文化身份、父子关系、伦理道德、种族创伤、女性形象、知识分子等。

还有从比较视角、叙事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如李乃刚博士论文《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等。也有从整体评价视角开展研究的,比如乔国强全面剖析了辛格的作品,认为“辛格在其作品中不断向‘契约论’发起挑战, 以揭示其在反犹主义盛行语境下的虚妄性和欺骗性。但这一行为也不表明辛格要彻底地否定上帝, 进而解构掉整个犹太民族的传统。相反, 他是在一个更深层次上来维护其民族利益。”(乔国强 2007: 96)

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梳理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国外研究通常放在亚美文学研究范畴,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据检索,相关期刊论文有8000余篇,博士论文400余部,专著400余部。60年代的研究成果很少,爱德华·J·M·罗兹对容闳及其作品进行了介绍。70年代为起步阶段,成果稍多,但受关注的作家较少,帕特里夏·林·布林德等分析了汤亭亭、黄玉雪等作品中的中国思想,弗朗西斯·卡库佳娃等则开展了综述研究。80年代的成果及受关注的作家渐多,琳达·莫兰特、莱斯利·拉宾等围绕历史记忆、失语、社会性别、隐喻等开展了深入研究,针对汤亭亭、黄玉雪等作家的研究占据较大比重。金惠经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值得关注。

90年代后的研究得到增强,克里斯汀·索、达格拉斯·克尔·凌津奇等围绕性别谈判、复仇意识、东方主义、种族抗争等展开研究,黄哲伦、雷霆超、李健孙等受到更多关注。进入21世纪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加,视角得到大幅拓展,尹晓煌、林英敏、张敬钰等围绕女性主义、性别气质、文化历史、后殖民、跨族裔、流散、叙事、身份等展开了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检索,有期刊论文 6000余篇,专著60余部,博士论文 60 余部。80年代的论文仅有几篇,最早的一篇要数江晓明的《新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戏剧创作》期刊对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大卫进行了简介。

90年代后的成果渐多,视角逐渐得到拓展,谭恩美、汤亭亭、黄哲伦等作家成为研究重点,张子清、王家湘、冯亦代、张龙海等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述评值得关注。比如,张子清认为,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文化碰撞主要体现在两点:“体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华裔青年与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华人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中美组合家庭出现的重重矛盾,而这类矛盾往往以对抗形式始,以妥协方式终。”(张子清,1996:127)王家湘认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反映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由于处于‘他者’地位而产生的失落感,由于生活在两种文化传统与价值观之间而产生的矛盾与痛苦的心态。”(王家湘,1993:78)

21世纪后的成果大幅增加,视角不断丰富,赵健秀、黄哲伦、雷霆超、李健孙等受到较大关注,谭恩美、汤亭亭受到的关注最多。程爱民、陈蕾蕾、赵文书等围绕女性主义、后殖民、文化身份、东方主义、母女关系、中国形象、迷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陈蕾蕾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谭恩美小说中的“迷信现象”“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主体回归历程的解读,以及小说中人物的边缘及多重文化身份的分析,挖掘该作品隐含的集体无意识,进而对作者的创作进行重新评价。”(陈蕾蕾,2002:116)

三、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梳理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初,据检索,已有期刊论文2万多篇,专著600多部,博士论文1000多部。

20世纪40年代后成果渐多,约翰·S·拉什对美国黑人文学的界定及美国黑人形象的研究值得关注。50年代的研究视角有所拓展,阿瑟·P·戴維斯等对哈勒姆文艺复兴及休斯的诗歌开展研究,异化及白人的刻板形象也受到关注。60-70年代,休斯的研究仍占很大比例,厄玛·杰克逊·沃茨全面梳理休斯的诗作。小说、戏剧的研究有所增加,詹姆斯·A·曼纽尔对艾利森小说中“黑人性”的研究值得关注。80年代的学界对小说研究给予较多关注,哈里里德对莫里森小说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拉尔夫·D·斯托里对赫斯顿小说的性别与野心的研究值得关注。高云翔专门探讨了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抒发了黑人种族的自豪感。表达美国黑人思念非洲、怀恋故土的感情;反映黑人的苦难生活和遭遇;揭露种族歧视的罪恶,表达黑人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 (高云翔,1955:86-89) 90

年代至今,研究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升,休斯、莫里森、沃克、赫斯顿、艾利森、鲍德温、哈利、威尔逊等受到全面关注,此外,如林达·马兹阿茨、艾略特·埃文斯等学者对种族政治、文化身份、音乐艺术、黑人性、暴力、民族主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国黑人文学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检索,已有期刊论文7000多篇,博士论文20余部,专著30余部。李敦白的《被奴役民族的灵魂—评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代表了50年代的成果。60-70年代的成果微增,施咸荣、黄星圻等开展了概括研究,杨江柱探讨了休斯诗歌的战斗性。80年代的成果进一步增加,赵毅衡、高云翔、叶子等剖析了休斯、麦凯、吐默、布鲁克斯等诗人如何刻画黑人争取民族平等、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不屈精神。王逢振、杨仁敬等分析了莫里森、沃克、赖特、埃利森等作家作品中的种族抗争、文化冲突、身份困惑;郭继德、苏红军等总体介绍了当时的黑人戏剧;贲秋华与秦建华等人的概括研究值得关注。

90年代后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贲秋华与秦建华总概了20世纪美国黑人作家,单子坚、陈许二等探讨了哈勒姆文艺复兴;邹绛、彭予等人对勒鲁瓦·琼斯的诗作进行译介; 张子清详细介绍了美国黑人诗歌及其发展脉络。乔国强、杨金才等关注了沃克小说中的自我意识、女权主义理念。罗选民等讨论了莫里森小说中的荒诞描写。王家湘、吴家鑫等分析了赫斯顿小说中的困难书写。还有研究者从社会历史、跨文化、身份等视角剖析莫里森、沃克、赖特、埃利森、鲍德温、哈利的小说。比如,曾艳钰分析了莫里森、沃克的作品,认为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主人公“在向社会和传统反叛的同时也开始自省;在寻找身份、地位的同时,开始意识到双重意识和双重身份给她们带来的危害。

在激进之后的冷静中,开始意识到黑人女性不仅是黑人、是女人,还是人。” (曾艳钰,1999:56)李习俭、汪义群等围绕黑人性、文化冲突等视角探讨了奥古斯特·威尔逊、洛兰·汉丝贝丽、勒罗伊·琼斯的剧作。程锡麟和王晓路等对美国黑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值得关注。

21世纪后的成果数量大幅增加,研究深度进一步提升,研究对象与内容得到扩大,体现在发掘旧人旧作,介绍新人新作两个方面。程锡麟等人的努力使得赫斯顿的小说得到更多的关注。张子清等人推动了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及18世纪美国黑人诗歌研究。郭继德等推动了奥古斯特·威尔逊与查尔斯·富勒等剧作家的研究。赵白生等推动了黑人自传研究。视角涉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原型批评、喻指理论、复调小说、现代与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批评、身体政治等。比如水彩琴分析了盖茨的喻指理论,认为,“喻指理论立足黑人阐释学和黑人土语的修辞策略,以研究非裔美国文学中存在的隐喻修正、言说者文本、说话文本和重写言说者文本等四种双声文本关系为核心,发掘后辈文本对前辈文本的差异性重复和修正。”(水彩琴,2016:41)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近两百篇博硕士论文问世。

四、结语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国内外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视角越发多元,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呈蓬勃发展态势,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已有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拓展空间,新的研究视角如引路人疗伤机制、深层次心理分析、跨学科阐释等仍需及时跟进。

参考文献:

[1]陈蕾蕾.透析谭恩美《灵感女孩》中的迷信现象[J].国外文学,2002,(4):116-121.

[2]高云翔.美国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士的诗歌创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5,(6):86-93.

[3]乔国强.论辛格对“契约论”的批判[J].国外文学,2007,(3):96-104.

[4]水彩琴.非裔美国文学的修辞策略——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喻指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1-48.

[5]王家湘.浅谈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之主题[J].外国文学,1993,(2):73-78.

[6]王齐迠.存在主义与美国当代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79,(4):11-14.

[7]小风,刑历.美刊载文评介索尔·贝娄新作[J].世界文学,1982,(2):304-305.

[8]曾艳钰.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J].福建外语,1999,(2):56-61.

[9]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J].外国文学评论,1996,(3):126-134.

作者简介:

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竹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华裔黑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THE JAZZ AGE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美国黑人英语与美国主流英语的差异分析
云师大泰国苏拉塔尼大学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黑人影星争演泰森好莱坞青睐拳击题材 老泰森筹划年底复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会出现首位 华裔女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