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禹锡论诗材料简释

2020-09-10欧波

今古文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刘禹锡

【摘要】刘禹锡论毛诗的材料主要保存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以语录的形式存在,对毛诗的字意宗旨等提出了新见解,但记载简单,对其语录做初步的梳理解释,有助于对刘禹锡经学思想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刘宾客嘉话录;毛诗;刘禹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31-02

刘禹锡出生儒学世家,其本人进士出身,可惜其流传的经学论著不多,主要集中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刘宾客嘉话录》今本错乱较多,有大量脱漏,同时多有窜入。幸前人已经做了较好的整理辨误辑佚工作,这里采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版本,参考了唐兰先生《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 一文。本文搜集了书中相关八条材料,一一做出简释,并附刘禹锡释《春秋》一条。

1. “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宋考功诗云:‘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尝疑此字,因读《毛诗》郑笺说箫处注云:即今卖饧人家物,六经唯此注中有“饧”字。吾缘明日是重阳,欲押一“餻”字,续寻思六经竟未见有“餻”字,不敢为之。”

按:“马上逢寒食”出自沈佺期《岭表逢寒食》。“春来不见饧”出自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此处引用误将二诗合一。

《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玄笺:“既备者,悬也,朄也,皆毕已也。乃奏,谓乐作也。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经典释文》:“饧,夕清反,蜜也。又音唐。《方言》云:‘张皇也。’即乾糖也,音唐。”孔颖达正义:“《释乐》云:‘要是编小竹管为之耳,如今卖饧者所吹。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史记》称伍子胥鼓腹吹箫,乞食吴市,亦为自表异也。《方言》云:‘饧谓之张皇,或云滑糖。凡饴谓之饧,关东之通语也。’然则饧者,餭之类也。”饧确实不见于六经。

“餻”即“糕”字,二字皆不见于六经及《说文》,“餻”见于《说文》新附字。《方言》一三:“餌谓之餻。”《说文》:

“          ,粉餅也。”段玉裁注:“ 或从食耳。耳聲。”即粮食粉做成的饼类食物。

2.“今谓进士登第为迁莺者久矣。盖自《毛诗·伐木篇》,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又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并无‘莺’字。顷岁试‘早莺求友’诗,又‘莺出谷’诗,别书固无证据,岂非误欤?”

按:诗句出自《诗经·小雅·伐木》,按刘禹锡说说,全诗确无“莺”字。但诗句确有升迁之意,起自郑玄笺。“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迁,徙也。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但全诗未明确指出何鸟而鸣。此诗歌宗旨,小序以为是报答赞美好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嘤嘤为两鸟互鸣,互相激励,最终出幽谷而升高木。后人谓进士登第为迁莺,只重升迁之意,忽视了友人间的互助。

3.“刘禹锡云:与柳八韩七诣施士丐听《毛诗》,说‘维鹈在梁’,梁人取鱼之梁也。言鹈自合求鱼,不合于人梁上取其鱼,譬之人自无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鹈在人之梁,毛注失之矣。又说‘山无草木曰岵’,所以言‘陟彼岵兮’,言无可怙也。以岵之无草木,故以譬之。”

按:“维鹈在梁”出自《诗·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毛传:“梁,水中之梁。鹈在梁,可谓不濡其翼乎?”郑玄笺:“鹈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孔颖达正义:“以鹈是食鱼之鸟,故知梁是水中之梁,谓鱼梁也。”小序认为此篇诗是因为国君远君子而好近小人,所以作诗讽刺劝谏国君不要近小人。鹈鹕在诗歌中代指小人。梁即鱼梁,古人在流水中用木石筑成的拦水捕鱼的堰。《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郑玄注:“梁,絶水取鱼者。”

刘禹锡认为毛亨对“维鹈在梁”理解有误。注疏的理解,鹈鹕在水坝上羽毛却没有湿,是不正常的。以此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而施士丐认为鹈鹕本应该在水中捕鱼,此时却到了人为捕鱼而修筑的水坝上捕鱼,扰乱秩序,这才是对小人的讽刺。此种解释确实比注疏解释为好。

“陟彼岵兮”出自《国风·魏风·陟岵》。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毛传:山无草木曰岵。郑笺:“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彼岵山,以遥瞻望其父所在之处。”“以岵之无草木,故以譬之”是施士丐对注疏的补充。

4.“又说:‘甘棠’之诗‘勿剪勿拜,召伯所憩’,‘拜’言如人身之拜,小能屈也。上言‘勿剪’,终言‘勿拜’,明召伯渐远,人思不得见也。毛注‘拜猶伐’非也。又言‘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言不得其人也。毛郑不注。”

按:“勿剪勿拜,召伯所憩”出自《诗·召南·甘棠》。毛亨注“拜犹伐”不见今本十三经,今本郑玄笺云:“拜之言拔也”。“拜”,今文鲁韩诗作“扒”。 郑玄解释“拜”为拔,实际也是采用今文说。一般认为“拜”通假为扒,意思是砍伐。

刘禹锡引用施士丐说法,将“拜”按本子解释,不妥当。全诗对甘棠的态度有三处,“勿翦勿伐”“勿翦勿败”“勿翦勿拜”,共四个词,翦、伐、败皆有砍伐毁坏意,“拜”当从今文家说,读为“扒”。

“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出自《诗·小雅·大东》,这首诗描写了西周东方各国及部族赋役沉重,谭国大夫因此作诗说明赋役沉重并劝谏周厉王。此句诗孔颖达正义:“维北有斗,亦徒西其柄之揭然耳,何尝而有可用乎?亦犹王之官司,虚列而无所用也”,正义解说出自韩诗“言有其位无其事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下四句与上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 即在其位却不谋其事,讽刺统治者不作为,不知保民爱民,只知敛财。而刘禹锡认为此句是讽刺不得其人,与韩诗暗合。

5.“《诗》曰‘我思肥泉’者,源同而分之曰肥也。言我今卫女嫁于曹,如肥泉之分也。”

按:“我思肥泉”出自《国风·邶风·泉水》,毛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孔颖达正义:“此时宣公之世,宣父庄,兄桓。此言父母已终,未知何君之女也。言嫁於诸侯,必为夫人,亦不知所適何国。盖时简札不记,故序不斥言也。”

按:此诗宗旨一般认为是卫国女子嫁到别的诸侯国而思念家乡的诗。前人没有明确说明女子嫁到何处,此处说嫁于曹国,或另有所本。

6.“又曰:‘旄邱’者上侧下高曰旄邱,言君臣相背也。郑注云:‘旄当为堥’,又言‘堥未详’,何也?”

按:“旄邱”出自《国风·邶风·旄丘》。《经典释文》:“前高后下曰旄丘。”此诗主旨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而非常失望。齐诗解说为“阴阳隔塞,许嫁不答”,认为是男女不得婚嫁,后悔叹息之诗。此处说此诗言君臣相背也,与今古文的解释都不一样,不知何据。

“旄当为堥”是今文家说。郑注“堥未详”不见今本,但今本《毛诗》郑玄确实没有解释“堥”。《经典释文》:“旄丘音毛丘,或作古北字。前高后下曰旄丘。《字林》作‘堥’,云‘堥,丘也’,亡周反,又音毛。山部又有‘堥’字,亦云‘堥丘’,亡付反,又音旄。”解释较为详细。

7.有杨何者有礼学,以廷评来夔州,转云安盐官。因过刘禹锡,与之□□。何云:“仲尼合葬于防。”“防”,地名,非也。仲尼以开墓合葬于防,“防”隧道也,且潸然流涕,是以合葬也。若謂之地名,则未开墓而已潸然何也。

按:“仲尼合葬于防”出自《礼记·檀弓上》,原文作“孔子既得合葬于防”,郑玄孔颖达皆无说。《史记》作“葬于防山”,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防山在兖州曲阜县东二十五里。一般认为防为地名。《史记》和《汉书》的《儒林传》皆记有杨何,西汉经学家,传《易》。此处杨何为廷评,即大理评事,但不见于两《唐书》,生平不详。杨何释防为隧,不见于其他古籍或字书,不知何据,或据上下文意推知。

8.“刘禹锡曰:《春秋》称‘赵盾以八百乘’,凡帅能曰以,由也。由赵盾也。”

按:“赵盾以八百乘”见于《左传·文公十四年》,原文作“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杜预注:“八百乘,六万人,言力有余也。”“以”字无说。

刘禹锡解释“凡帅能曰以”本自《左传》,《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杜预注:“左右,谓进退在己也”,此处是称赞鲁僖公借助楚国军队伐齐,指挥自由,大权在己,因此取得胜利。赵盾借用诸侯之师,能自由指挥,因此也称“以”。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学方面,《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的刘禹锡论“诗”材料,和唐代通行的《毛诗正义》的解释多有不同,其对《毛诗正义》的解说多不赞同,或纠正错误,或补充解释。刘禹锡的解说既新又奇,但也反映了其对经学也有较深的造诣。

参考文献:

[1]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C]文史.中华书局,1965:75-106.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65:89.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65:734.

作者简介:

欧波,男,汉族,安徽五河人。安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南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古文字及出土文献。

猜你喜欢

刘禹锡
赏牡丹
陋室铭
刘禹锡买镜
刘禹锡:半生坎坷天涯远,归来仍如少年郎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刘禹锡与《陋室铭》
漫画
刘禹锡愤写《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