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论语》的四字格成语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2020-09-10李璠

今古文创 2020年30期
关键词:论语成语

【摘要】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作为文化载体,它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大量成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结构类型、句法功能、意義演变、文化内涵等角度对《论语》四字格成语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论语》;四字格;成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88-02

一、前言

《现代汉语》(第七版)认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种固定结构体,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型、风格典雅性的特征。“汉语成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四字格的,八字格成语也就是两个四字格,所以关键是分析四字格的成语构造。”基于此,笔者持一种较为严格的成语观,对某些凝练的格言警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良恭俭让”等不做探讨,分析研究范围只聚焦于源自《论语》的328个四字格成语。

二、《论语》四字格成语的结构类型

四个汉字是组成成语各种结构形式的最低限度,在结构关系上可以有多种组合。张斌先生认为成语总共有四种结构类型:短语结构、复句结构、特殊结构和无理结构。

(一)短语结构

短语结构是基本的成语构成形式,主要有即联合关系和非联合关系两大类。

首先,四字格成语联合形式的前两字与后两字在结构形式上是联合关系,语法结构较为完整,前后结构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主谓+主谓。任重道远《泰伯》;

2.动宾:动宾+动宾。察言观色《颜渊》;

3.偏正:A.定中+定中。仁人志士《卫灵公》;B.状中+状中。道听途说《阳货》;

4.并列:A.并列。足食足兵《颜渊》;B.相对。周而不比《为政》。

其次,四字格成语非联合关系同样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且在结构形式上不表现为联合关系,大致有陈述式、动宾式等五种。

1.陈述式:A.主+谓。后生可畏《子罕》;B.主+谓+宾。红紫乱朱《阳货》;C.主+谓+补。祸起萧墙《季氏》;

2.动宾式:A.动+宾 不舍昼夜《子罕》;B.动+宾+补。诲人不倦《述而》;C.动+定+宾。成人之美《颜渊》;D.状+动+宾。如临深渊《泰伯》;

3.偏正式:A.定+中。不惑之年《为政》;B.状+中。侃侃而谈《乡党》;

4.连动式:动+动。升堂入室《先进篇》;

5.补充式:动+补。乐以忘忧《述而》。

根据以上的梳理,可见《论语》四字格成语的短语结构类型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短语构造方式。

(二)复句结构

复句结构相当于紧缩复句,即由两个句子压缩拼合而成。对《论语》四字格成语的复句结构类型考察如下:

1.表顺承。如:择善而从《述而》;

2.表让步。如:既往不咎、成事不说《八佾》;

3.表转折。如:劳而不怨《里仁篇》、苗而不秀《子罕》;

4.表目的。如:隐居求志《季氏》;

5.表因果。如:一言丧邦《子路篇》、乐以忘忧《述而》;

6.表假设。如: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没齿不忘

《宪问》。

整体来看,《论语》中复句结构型四字格成语主要有表顺承、让步、转折、目的、因果、假设等六种关系,其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四字格成语居多,并且常常出现在“X+而不+X”这样的构式中。

值得注意的是,由两个句子拼合而成的成语,它们往往是多音节的,并非四字格。例如表示因果关系成语“既来之,则安之”等;表示并列关系成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必信 ,行必果”等;表示假设关系成语如“父母在,不远游”“己所不欲,勿施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三)特殊结构

《论语》四字格成语的特殊结构主要有两种:嵌数式和重叠式。

1.嵌数式。如:一箪一瓢、举一反三、一隅三反《述而》、九合一匡《宪问》、功亏一篑《子罕》、六尺之孤《泰伯》;

2.重叠式。如:战战兢兢《泰伯》、切切偲偲《子路》

《论语》四字格成语特殊结构中,嵌数式明显多于重叠式,其中又以嵌入数字“一、三”居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表示非确指,只有极少数表示确数。

三、《论语》四字格成语的语法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成语能在更大的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全面。《论语》四字格成语主要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此外,也可单独成句。

(一)充当主语

一是能够单独做主语,二是由几个成语并列联合做主语。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厌,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充当谓语

一是单独做谓语,二是充当句子的并列谓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

“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三)充当宾语

一是充当动词宾语,二是充当介词宾语。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

(四)充当定语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卫灵公》

(五)单独成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总的来说,《论语》四字格成语的语法功能比较全面,与其他功能相比,做主語谓语和独立成句的情况较多。原因可能正是在于《论语》四字格成语中大部分是后人从《论语》中摘取后经加工提炼而成,原文语句没有定型。

四、《论语》四字格成语的意义演变

《论语》四字格成语绝大部分都保留着它的原意,基本上没发生变化,但也有部分成语的意义有所改变,存在今义与古义之间的意义范围不同的现象。

(一)词义扩大

即今义范围大于古义。例如:

慎终追远 《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志士仁人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二)词义缩小

即今义范围小于古义。例如:

文质彬彬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古文的表面,即文采;质:古文的内容,即实质。原意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现多指人的举止文雅有礼貌。

(三)词义转移

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例如:

好行小慧 《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原意是指喜欢卖弄小聪明,现在多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

听言观行 出自《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指听了一个人怎么说,还要看他实际行动,今义表示不能只相信言语,更侧重于看是否实践。

除理性义发生变化外,部分四字格成语的感情色彩也存在古今不同的情况,例如“愚不可及”,这里的“愚”指装傻,其实是一种对国家的忠,含有褒义色彩。而今天的“愚不可及”则多形容人极端愚蠢,变成了贬义词。再如“随心所欲”,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从,如字。从,随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古时多含褒义,今则为贬义。

五、《论语》四字格成语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教育理念

从《论语》四字格成语中,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洞见孔子的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阐述上,孔子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出“有教无类”。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因材施教”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不愤不启”“举一反三”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学而不厌”则蕴含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后,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位置,因此从教师观来看,“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体现出认真的教学态度以及乐教、善教的奉献精神。

(二)反映道德伦理

儒家学派以“仁”“礼”为主要思想内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四字格成语,例如“当仁不让”“求仁得仁”“仁人志士”等。《论语》一书中提及“仁”的多达109次,涉及60章,然而“孔子对‘仁’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最根本的是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把“礼”看作是实现“仁”的一种途径,可见礼仪规范的重要程度。“克己复礼”“乐而不淫”“父母之邦”等都体现了传统的“礼”文化。

(三)反映政治理念

《论语》中反映出的政治理念与道德伦理关系十分密切,孔子提倡“仁治”“礼治”“德治”。古代的“仁治”也被称为“人治”,成语“博施济众”体现的正是一种“仁治”思想;成语“名正言顺”是孔子“礼治”思想主张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出君主要以德教化百姓,成语“风行草偃”说的就是道德文教能够感化他人。

六、结语

《论语》四字格成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分析这些成语是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些语言的社会现实才能更精准地将《论语》成语加以推广。

作者简介:

李璠,女,汉族,重庆荣昌人,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论语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猜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