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律诗发展兴盛的原因分析

2020-09-10吴玥

今古文创 2020年30期
关键词:律诗科举

【摘要】 唐代是一个文学兴盛的时期,几乎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在唐代中看到,可谓众体皆备,尤其是律诗,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特色成就上,都是唐代最重要的文体。到了晚唐时期,律诗更是占据了全部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其兴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是从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文学创作的体制化以及苦吟诗风的繁荣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了晚唐律诗发展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 晚唐;律诗;科举;体制化;苦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18-02

唐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各类文学样式都逐渐产生、发展并趋于成熟,其中尤以诗歌为最;而在诗歌之中,又尤以律诗发展为最,单纯律诗的数量就占据了几乎整个唐代诗歌的一半,尤其是到了晚唐时期,五律七律的创作都变得突飞猛进起来。

随着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也应运而生,到了唐代更是发展迅速并逐渐成熟了起来,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以诗取士”的制度,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有言:“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①正因为这种以诗取士的制度的存在,人们普遍工诗;此外,在唐代,朝廷诏令文书多用骈体,因此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知识分子无不努力研究进行骈体文写作,骈体文的发展也使得唐代的文学逐渐体制化,必然会影响到诗的发展;最后到了晚唐时期,苦吟的诗风愈发兴盛,而苦吟讲究炼字的特色也使得律诗就成为了承载苦吟诗风的最佳载体。到了晚唐诗坛,律诗自然的成了士人最爱进行创作的一种文体,发展成了一种空前繁盛的状况。

一、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

唐代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以进士科来作为取士的评价标准,唐代开元年间就已经有了以诗取士的记载,在《登科记考》卷二中记载:“进士试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试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用诗赋当在天室之季。” ②由此可见,对于诗用于科举早在唐代初年就已经流行了,甚至在唐代也流行着考生在考前将自己得意的作品给有地位有学问的人看的行为,一是为了得到他们的称赞或点评,其次也是一个自我推荐的好方法,更多的士人都将此作为了一种争取进士登科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风尚。于是应试的举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写成行卷。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以律诗为主,到了清代这一种体裁也有了它专门的称呼,即“试律诗”,而在唐代它最流行的称呼则是“省试诗”。正是因为科举考试对律诗的重视,使得无数想跻身官场的文人士子对律诗的写作有了极大的热情,从而也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兴盛。

二、官场文书的创作

《唐六典》云:“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日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 ③七类“王言之制”习惯上统称制诰文 ④。六朝以降,朝廷诏令文书率用骈体,因而唐代制诰文历来被归入骈文一类。⑤用骈文进行制诰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一种体制化的规定,这一文学创作的体制化发展必然会使得骈文得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机会,而骈文的發展也会影响到律诗的发展。

(一)文学创作体制化

中唐以后,文学创作就逐渐变得体制化,运用骈文来进行各种官方公文的书写成为了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方式,骈文在各种文体中就成为了一种压倒式的存在。

以李商隐为例,他在结识令狐楚之前,学习并擅长的其实是古文,但是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官方文书和许多应用文字还是用四六写成,这种文体就自然会吸引广大文人的注意力 ⑥。李商隐在太和三年结识了令狐楚并受到赏识,这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由散入骈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令狐楚作为翰林学士,最为擅长的便是今体章奏,他在这方面给予了李商隐多方的指导,而李商隐本身也下功夫努力钻研这种体制化的文学创作模式。不仅仅是李商隐,但凡那些想进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士人都必须要会写骈文,因此骈文逐渐流行起来。

文能骈,诗同样也能骈,而律诗就是最好的用来骈的体裁。

(二)骈文与律诗

骈文讲究声律音韵,讲究句式的对仗,讲究用典等,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四言句是骈文中的最标准最基本的句式,并且前后两两对称,对仗十分严密工整。除此之外,《滕王阁序》也严格的遵守了押韵规律,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押了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韵,此外,它也同样是一个对仗工整的七言句,“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可见不管是四言还是七言,虽然句式、节奏都有所变化,但它们也同样都是诗体的句式。

最后,骈文喜用典,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言:“用典隶事,起源甚古,屈宋诸骚,已著先鞭。” ⑦可见在南朝时期骈文就已经开始了大量用典,如颜延之、鲍照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进行骈文写作时大量用典的作家,并且至此之后愈演愈烈,到了南朝梁陈时期,骈文写作几乎句句用典,这一趋势也一直延续到晚唐,并对律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例如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等人的律诗创作,都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其中都受到了骈文用典的影响。可以说,“以诗为文”是骈体文的一个本质特征。

骈文的官方化使得当时社会上的但凡想要跻身仕途的文人士子都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学习创作骈文,这也就使得骈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骈文对仗、押韵以及善于用典的“以诗为文”的本质特征与律诗也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并且律诗也是最好的一种可以用来骈的体裁,骈文的发展带动了律诗的创作。

三、苦吟诗风的繁荣

晚唐是离乱的时代,晚唐诗人的生命中失去了建功立业的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别无所求,因此他们在作诗方面极力苦吟,形成了普遍苦吟现象。既然苦吟讲求炼字,讲究字斟句酌,那么讲求格律音韵的律诗必然是苦吟诗人首选的创作重点。

提到“苦吟诗人”,影响最大的当属贾岛,他在苦吟的基础上创立了幽僻清奇的风格,成为苦吟派的代表人物。在体裁上,贾岛专攻五律,作品数量在其诗集中最多,其艺术成就也最高,历代诗家都有评说。他的律诗中常用一些音韵和体式上的变体,在诗歌体式上还打破传统的章法,成功运用诸多变化的样式,他的律诗对仗多变,句式灵活,诗中经常采用的对仗方式有流水对、假对、当句对、隔句对、轻重对,运用这些方式而成的诗句,变化非常明显,更能体现贾岛的苦吟艺术。

而贾岛这样的苦吟作风也在晚唐时有了狂热的追求者,例如“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戴之巾中”的李洞。他所仰慕的不但是贾岛的诗歌成就,而且是贾岛的创作形態。在他的律诗中频有艰深僻湿的诗句的出现,增加读者理解诗歌的难度;从语辞层面上来说,作者有意避开熟烂的字眼,选取生僻的字词来表达。

不仅贾岛、李洞如此,晚唐时期的苦吟诗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特点,专注于炼字造句,将律诗作为他们用来苦吟的工具。正是由于苦吟之风的繁盛,而作为用来苦吟的最好的体裁律诗也就必然会随着苦吟诗风的盛行而盛行了。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科举制度的影响、官场文书的创作和苦吟诗风的盛行三个方面分析了晚唐时期律诗之所以兴盛的原因。由于科举制度省试诗一般考的是五言六韵的律诗,那么写好律诗就等于在为科举考试作练习;此外晚唐时期的官方公文要求要用骈体文写作,而骈体文的发展也带动了同样可以骈的律诗的发展;再加上晚唐流行的苦吟的诗风,使得文人士子苦吟成性,借助于律诗来体现出他们炼字造句的功力,促进了晚唐时期律诗的发展兴盛,最终造就了律诗在晚唐占据了大半江山的状况。

注释:

①(宋)严羽:《沧浪诗话》;(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5页。

②(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页。

③(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

④唐代制文包含诏、诰,而不包括敕文,从公文运作的角度看,以“制敕文”指代“王言之制”似更周延。但从传统文章学对文体的分类来看,自白居易《白氏文集》单列“翰林制诏”、“中书制诰”两类,宋人编《文苑英华》也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此后“制诰文”(或“制诏文”)遂用以统称此类文体。

⑤鞠岩:《唐代制诰文改革与古文运动之关系》,《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第50页。

⑥董乃斌:《论樊南文》,《文学遗产》1983年01期,第43页。

⑦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鞠岩.唐代制诰文改革与古文运动之关系[J].文艺研究,2011,(05).

[4]周振甫选注.李商隐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董乃斌.论樊南文[J].文学遗产,1983,(01).

[6]李定广.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J].文学遗产,2004,(04).

[7]于景祥.骈散三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

[8]田耕宇.晚唐律诗、绝句兴旺原因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作者简介:

吴玥,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辽宁大学文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诗文。

猜你喜欢

律诗科举
应该叫胸联
“科举”
写诗拾趣
以杜甫诗看杜甫的“才有所总萃”形象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