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道、释道与传道: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理路

2020-09-10王秋雨李敏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王秋雨 李敏

【摘要】 中国故事,贯道之器也。通过引人入胜、循循善诱的中国故事启人入“道”、悟“道”:一要把握好中国故事的“载道”理路,促进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优质思政课程塑造人;二要把握好中国故事的“释道”理路,在回望历史借智慧中阐释好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在直面现实汲养分中阐释好党和人民继续奋斗再出发的故事,在面向未来求共识中阐释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故事;三要把握好中国故事的“传道”理路,提升传道的理论素养,推动传道的实践进程,夯实传道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中国故事;载道;释道;传道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4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以“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人,他的讲话、文章中的故事“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國参与世界治理之‘道’,承载了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 ①。这些故事贴近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其他广大群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于推动理论武装、舆论引领、精神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三条“道路”理路,即:中国故事的“载道”理路、“释道”理路、“传道”理路。

一、把握好中国故事的“载道”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鲜活生动的故事当作思想、理论的载体,让思想、理论具有了生命力和活力,更好地载入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

(一)把握好中国故事促进科学理论武装人的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②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善讲故事的行家。无论是在会议发言、调研谈话还是出访演讲、报刊发文,他都善于用通俗深刻、具体生动的故事来表达“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故事来感染人、说服人、启迪人。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呈现方式,也是我们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载体。

(二)把握好中国故事促进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理路

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故事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好的故事可以传递文明,穿越时空、历经弥新,影响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好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言传身教,规范一辈又一辈的行为,使其身体力行。通过讲故事,可以激发教育对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鼓舞熏陶,建立情感,引起共鸣,凝聚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催其上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用勤劳奋斗、勇敢刚毅、智慧能力书写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难关的故事,凝聚党心民心,打造团结奋斗的同心圆。③要通过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理解和友谊。④

(三)把握好中国故事促进优质思政课程塑造人的理路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教育引导增强学生对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知认同是创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适应,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通过生动形象、接地气的故事讲道理、讲理论,不仅能创设感同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道理,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二、把握好中国故事的“释道”理路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要讲“好”内容,要选好中国故事。“好”内容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近现代故事,更要体现我国参与世界治理,与世界各国亲密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故事。只有讲“好”这些故事,才能把握好中国故事的“释道”理路。

(一)回望历史借智慧,阐释好旧貌换新颜的故事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引用中国经史典籍中的历史典故,言简意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其活灵活现。

1.要善于引经据典释道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宝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以《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实干实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日报》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也曾提到,母亲给他讲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并成为他一生心系国家和民族,密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着力从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奋勇向前的磅礴之力。

2.要善于博采众长释道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讲好中国故事,要找到世界共性的东西,选择世界普遍认可的优秀文化,才能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好的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杂谈》(1990年3月)中提到,纵观人类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物,都具有高风亮节的品质——不惧困难,理想信念坚定,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人类创造更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借贫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来激励广大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高举旗帜,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还借用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只有22岁、28岁的国外故事鼓励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乃至全国青少年坚定奋斗信心,成就非凡事业。

(二)直面现实汲养分,阐释好党和人民接续奋斗再出发的故事

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它们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汲取的养分。

1.要善于借用正面典型释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典型是具有导向、凝聚、带动作用,引导人民向其效仿、学习,形成共识,产生辐射效应。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通过分享国产手机逆袭的故事,讲述重庆笔记本电脑和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发展突破,说明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向各级领导干部阐明了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给予积极回应的经济发展规律。说到底,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要善于直面负面问题释道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正面典型事例,必然也会有负面问题。直面负面问题,剖析负面问题出现原因,引以為戒,也可以化“负”为正,发挥积极作用。2012年12月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争戴“贫困帽”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这些争戴“贫困帽”的故事揭示了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扶贫要先扶志、扶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并提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三)面向未来求共识,阐释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在历史情感故事中阐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阐述中国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义利观等。

1.要善于近邻的友好历史释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邻国有个精辟的说法:邻居是搬不走的,人可以选择择邻而居,但国家是搬不走的,所以只有一个选择是和睦邻邦。中国与周边国家具有割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地域相邻,文化相似,历史相亲,睦邻友好合作是最好的选择。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上他提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末清初,许多来自广东、福建的民众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带来了中华文化和技术,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种子。⑤通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借此表达中国人“万里尚为邻”,中新友好,寄寓共同书写“历史”新篇章的期待。

2.要善于远郊的友好历史释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之中,国际社会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在巴西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曾提到巴西一位耄耋老人卡洛斯塔瓦雷斯的故事,一位自称 “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40多年来塔瓦雷斯孜孜不倦关注中国,撰写关于中国的8本书籍和500多篇文章,在拉美地区引起轰动,许多巴西人因为他的文字才认识了中国,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是在一批批像塔瓦雷斯这样的有识之士地推动下,中巴两国关系得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述塔瓦雷斯的故事,旨在说明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把握好中国故事的“传道”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我们要主动发声, 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 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 ⑥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可展示中国大国形象,增进对中国理解;对内可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选好故事内容,还要选好讲述形式,把握好中国故事的“传道”理路,使中国故事让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一)提升传道的理论素养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宣传思想战线、教育战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强大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凝聚能量,振奋人心,全国上下一条心、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习近平总书记提过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广泛涉猎文史哲、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和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理论知识充足,才会有故事可讲,知道故事该怎么讲。讲好中国故事是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开发心智、塑造灵魂的创造性工作,要在多走多看中开拓视野,游历名山大川、国内国外,把发现故事的眼睛投向实践中去,投向基层、群众中去,从千千万万奋斗的中国人身上寻找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的主角更加具体化、现实化,以细微的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反映时代变化和发展。

(二)强化传道的技术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握好中国故事的“传道”理路,就要实现传统媒体的创造性转换和新兴媒体的创新性发展,多方整合丰富的媒介资源,推动融媒体全面发展。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传播媒介把中国故事传递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中,就要求高度重视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故事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充分整合各方的宣传平台,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媒体中心和融媒体宣传机制,并注重培养新时代的传媒人,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且专业能力强的宣传队伍。

(三)夯实传道的队伍保障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相关群体的“独唱”,而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大合唱”,要动员和组织国内外团体或个人,实现官方传播与大众传播、自传播与他传播的有效互动,形成一股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强大合力,提升中国故事的“传道”效果。

在国内外的统一战线中,教育战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教育系统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新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着力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更应当不断推动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教育扶贫故事是最出彩最有力的中国故事,扶贫先扶志扶智,我国所提倡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绝世罕见,可以成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借鉴。

宣传战线是传播中国故事的主要渠道。宣传系统在传播中国故事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精心策划主题,深挖生动细节,打造精品故事。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打造中国大国形象,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更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分,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精心发掘先进人物典型事件,客观全面、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①②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③《习近平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9日第一版。

④《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日第一版。

⑤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⑥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9(01).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4]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習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王秋雨,女,山东滨州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敏,女,山东临沂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和实施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