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文学在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中的意义探究

2020-09-10董琦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意义

董琦

【摘要】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德意志民族和语言文学的关系,探讨了维系德意志民族意识的主要方式,最后再通过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学在德意志民族意识构建中的意义,旨在提高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水平。

【关键词】 语言文学;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31-02

一、引言

德国作为一个盛产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地方,它的文学成就与文化影响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但人们在关注德国文化辉煌一面的时候,却没有意识整个德意志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悲惨。而德国从一个战败后分裂的国家,逐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德意志民族,这其中离不开语言文学的力量。那么语言文学的力量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构建有什么意义呢?

二、 德意志民族和语言文学的关系

对于德意志民族而言,德语的功能和价值并不只是局限在民族认同感的范围内,而是它培养并且重新组织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意识和灵魂。在初期阶段中德语所处的环境并不好,许多德意志邦国所使用语言以及方言十分复杂,而且各个邦国和各个地区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没有共同性,在书面语言上也是如此,想要把德意志语言进行统一化管理与发展所接触的困难与压力是巨大的。一直到马丁路德这个宗教改革家出现,才使得德意志民族有了共同的书面语言。路德是世界公认的近现代德语书面语的创始人,他按照文体的规范性对德语书面语设置了一系列完整的规范标准[1]。而在路德对德语书面语进行规范化设置之前,德意志帝国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多,而且语言之间的差别较大,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进行语言交流时相当困难;在书面语言上德语存在的差别是较小的,但仍然也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况。就以《圣经》为例,当时在德语版本的《圣经》不少于15个,而且每个版本所使用的语言都不相同,都是以所在地区的方言或者公文语言为主,导致其他地区的人无法正常阅读。而路德版本的《圣经》一经推出之后,德国境内的书面语言开始向着统一化方向发展。特别是1563年到1589年之间,路德版本的《圣经》就被印刷出了有12万册之多,其中还不包括路德所写的宗教问答、《圣经》解义、圣歌等等,这对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统一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语言是维系德意志民族意识的主要方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境内阅读量最大的就是《圣经》,在进行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传教士与信众是以上帝在人间的使者身份存在,因此每一个信众都要阅读《圣经》。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基督教的马丁路德开始承认书籍的重要性,因此也被信众称之为‘文字宗教’。而在大多数的新教区域内,大量的信众为了能够读懂《圣经》里的内容就开始学习文字,而这也给后续的阅读革命爆发埋下了伏笔[2]。阅读,文字,写作,这些和语言文学有着直接关系的内容在宗教改革的大浪潮下冲击着和影响着这个国家。马丁路德的《圣经》译本也开始慢慢地向其他地区推广,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信众所接受并且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在接触到似曾相识的书面语时,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其中。当每一个信众所读的《圣经》是同一个版本的时候,那么马丁路德在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技巧也开始和每个信众相互融合,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慢慢地就形成了德意志人民统一的语感。马丁路德所使用的书面语对于德意志国家的信众有着直接影响和规范化的语言力量,其所造成的影响力不比当下的网络平台新媒体差。伴随着这种语言模式的不断推广,德意志国家所使用的书面语也逐渐地进入到了统一模式,这不仅代表着德意志人民共有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为所有德意志人提供一个广阔而又标准化的视野环境。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马丁路德所翻译的《圣经》创造并影响了整个德意志民族,虽然祖国只是存在于语言里,这种用语言的方式维系整个国家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3]。

四、语言文学在德意志民族意识构建中的意义

时至1760年之后的德国,文学水平开始迅速提升。虽然作者们处在不同的区域但在使用的语言上都是以通用的书面语为主,无论是用来文学创作或者是用来阅读,而这也就成为了一个分裂的国家中唯一能够共同交流和使用的事物,那么这就导致了共同的语言需要以意识为核心塑造出共同的文化职能。德语文学通常是市民群体里的精英或者上流人员的文学文化作品,还有关于思想格局、审美意识、情感交流等方式去帮助国内的读者这也行造情感。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内是用相同的语言文化把原本相互远离的人群紧密地维系起来;而对外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化则是他们和外人最大的区别方式,让自身与其他地域构建出一种独立的认同感,然后再依靠该阶层所具备的文学观点与看法逐渐地完善和形成近代的德国文化格局。当然除了语言与文学之外,作为一个强大的文化民族,其强大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政治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在国家分裂之后,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早已失去了对地方政府以及小国家的控制能力,国家的权力变得越来越松散。在经历了数十年时间的战争之后德国这个国家依然留有着近300个大小的自由城市和政权相对独立的小型邦国。这些邦国里的统治者或者掌权者都可以算是中小型的武装势力,这些势力在自己所处的区域内有着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力度,他们不会把自身所争取到的权力和物质欲放弃而融入民族共同体里。最为关键的就是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之后,德国这个国家的体制以及统制力开始逐渐地走上了下坡路,国内的其他小国家或者小型城市开始纷纷加入独立的行列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型邦国,这些小型的邦国的独立意识在不断提高,邦国君主的权力和统制欲望也隨之而增大。在数十年的战争结束之后,整个帝国的实力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与影响,而那些独立的小型邦国开始不断扩大,权力也变得更大。和这种情况呈现对比的是德国的基层市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由于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炮弹摧毁了大量的城市和地区,国民为了能够在战争的阴影下苟延残喘只有四散奔逃,还有一部分市民因为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的原因,成为了各个邦国的附庸,不能够像法国的市民能够凝聚力量和贵族进行对抗与斗争。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最终使德国的权力落入到了各个小邦国之中,而这些小邦国的君主与贵族紧紧抓住权力并不放手。在战争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逐渐恢复的国家,国家的居民们早已失去了政治权力,无法与贵族相对抗[4]。

市民们在长期受到贵族打压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对立意识,而这些意识又分化出不同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在著名的歌剧《爱米莉娅加洛蒂》里,德国的著名作家以及反貴族运动的领袖布莱尔把德国市民的各种软弱的形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在该部歌剧中也体现出市民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产生了大量的共鸣者。再比如说德国著名的诗人歌者在他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也加入了大量相同的场景和内容。这些内容是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冷眼看着贵族和市民间的矛盾不断恶化,却无力抗争的形态,作者只有能够把激情融入文字中。而这些文字也逐渐地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与贵族阶层相对立的阶级意识,并转化成为德意志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意志民族的意识就是在文学基础上诞生的。处在对立阶层的市民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知识与文化去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作用。随后在长期的文化与知识的运用和期待中,慢慢地形成一股由精神力量构成的文化概念产生了。对于德国市民中的知识分子阶层而言,文化修养的概念就是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个深入性的、广远的认知与了解,并且明白自己民族在世界文化环境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涉及各种哲学、文学、社会学、科学等方面的同时,也了解各种音乐与造型艺术等方面。因此文化修养慢慢地就开始转化成一种经过长期训练的精神价值,也就是说有文化修养的人除了拥有深厚的知识之外,还具备完美的人格与自我形象。通过文化修养还可以让市民找到了能够与贵族相对抗的自我价值和使命,在文化修养的深层次里发掘出生存的意义与目的。于是书籍与阅读慢慢地就成为了整个德国生存与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文化修养方面有着其他国家与民族与无法匹敌的优势。在19世纪初期德国投降之后,市民们的地位仍然处于底层,国家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仍处在发展阶段,但是他们已经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中慢慢地控制着主动权,市民文化也开始变成了德国的民族文化。市民们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也慢慢地成为整个德国地区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并成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标志之一。德国著名的作家德兰在他的著作里写到了语言文学对于德国整个国家的影响与作用,他认为德意志民族形成统一的媒介就是语文文学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德兰而言,他把作家理解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他们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凝聚起了整个国家的力量,而且这些作品连国家边缘地区的人们都在阅读与传播,因此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都必须承认语言文学对于德意志国家的构建有着深远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德国文化发展的艰辛历程里可以了解到,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够重新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从语言文学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在民族意识的构建过程中,各种阶级矛盾激化,民众只能从语言文学中重新维系起一个国家,虽然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但也反映出德意志民族曾经的无奈和悲哀。

参考文献:

[1]尚晓进.周作人文化民族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渊源[J].现代中文学刊,2019,000(002):28-36.

[2]柏悦.歌德学院与德国语言文化外交的演变[J].北京社会科学,2016,000(002):25-32.

[3]邓舒.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J].文化学刊,2018,90(04):8-10.

[4]殷明明.象征资本与权力场:“十七年”场域中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出版[J].外国语文研究,2019, 005(004):65-74.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A study of Vladimir and Estragon in Samuel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A study o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 freshmen and seniors
Classroom Interaction:How far is it,Where should we go?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Journey to seek the meaning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