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之“礼”的解读
2020-09-10马瑞英
【摘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阵地,在宣传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建议高校图书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传统文化课的教授,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文化经典,进而提高文化修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推广方式。
【关键词】 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礼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89-02
一、“礼”的内涵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说到“礼”不得不提到一部古代经典《礼记》,它是“五经”之一,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哲学、教育、美学、政治、礼法等诸多方面,本文以《礼记·曲礼》为例,详细对“礼”进行解读,在了解先秦礼法的同时,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也有其丰富内涵,从广义上讲“礼”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各国在“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表现形式。从狭义上讲,“礼”是指礼节、礼仪、仪式、礼貌等具体的行为方式。“礼”是由内而外的,首先要有“尚礼”的精神,这样表现出来的“礼”才是真挚的,不做作的,落落大方的,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可以说是“知行合一”。
二、“礼”的作用
“礼”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古人非常看重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礼”,无“礼”无以立,人人都要学“礼”,圣人以“礼”教人。
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2.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星星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4.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礼”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分人和禽兽的重要标志,“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礼”都会给你指引人生的方向。有了“礼”一个人才能知道如何为人处世,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有了“礼”一个人可以称其为君子,可以立于朝廷、治理军队、明断是非。有了“礼”一个人才能将“仁义”体现出来,并且上升至道德的高度。总之,“礼”是生活中的准则,是工作中的法则,是精神上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个心向往之的中华儿女。
三、怎样做到“礼”
古人礼数非常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礼呢?《礼记·曲礼》第一句就提到了“敬”字,可以说“敬”是礼的灵魂,无论对长还是对幼,对上还是对下,对内还是对外,能做到“敬”,做到发自内心的“敬”,就不会失礼。
1.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2.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3.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4.太上贵德,其次勿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为“礼”要做到“敬”、“尊”、“德”,修身立德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修养的表现,“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学习,言论要符合道义,行为要中规中矩,不能肆意妄为。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都要知书达礼。同时,“礼”不是单方面的,它是相互的,“礼”崇尚往来。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一)父子之“礼”
在中国,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甚至到中老年都可能有父母陪在身边,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在这样密切的关系中,如何跟父母相处融洽也是一门学问,为人子女之礼,贵在孝、敬,父母在世时,应该恪守孝道,不做忤逆之事。父母离世后应遵守丧礼,表达追思之情。
1.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马车,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友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2.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3.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彩。
4.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
在古代,儿女与父母相处可以说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讲究“礼”,不禁有人感慨:古人是否活得太累?其实不然,在信息不发达、娱乐项目匮乏的古代,学习“礼”的知识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而在现代,由于娱乐项目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反而变少,甚至有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更何况去学习“礼”的知识。在现今社会,孩子叛逆,不尊重父母的现象比比皆是,相比于古代,现在还是对传统孝道的学习太少,不懂得怎样去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生之“礼”
古人是非常讲究尊师重道的,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尊重老师和尊重自己父母所行的礼节是一样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遵守礼法,不能踰矩。
1.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前,坐言则趋而退。
2.先生书策琴瑟在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3.侍坐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古时师生之礼与父子之礼基本一致,古代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由于古代对教师的尊重,没有学生会顶撞老师,都是虚心向老师请教知识,拜师时更是虔诚无比。如今一些学生不尊师重礼,这都是“礼”的教育的匮乏造成的。
(三)长幼之“礼”
一个人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很多的长辈,古人非常看重对长辈的礼节,同样也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上记载非常详细。
1.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
2.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履不敢当阶。就履,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履,跪而迁履,俯而纳履。
3.御同于长者,虽二不辞。偶坐不辞。
4.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长者不敢辞。
古时孩子尊敬长者如同尊敬父母、老师。如今有些孩子却缺乏长幼之“礼”,“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礼”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四)宾客之“礼”
中华民族是好客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礼”就体现在对宾客的热情招待上。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有宾客来临,从进门、入座、吃饭、参观、送客等等环节,在古代都是有严格的礼节的,其实现代社会的一些接待礼仪都是从古代接待礼仪发展而来的,这一点我们很好继承了古人的宾客之“礼”。
(五)君臣之“礼”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臣对君多恭敬,举止言谈,坐立行走都应按君臣之礼进行。
1.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2.帷幕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3.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式下之。
4.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
5.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君臣关系实际上是領导和下属的关系,君臣之礼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三叩九拜的繁琐,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为人处世仍需做到彬彬有礼。
四、“礼”的思考
《礼记·曲礼》中还对男女之礼,婚嫁之礼,进食之礼,饮酒之礼,居丧之礼,祭祀之礼等进行了详细记载,读后能了解古代礼制,丰富“礼”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对“礼”的解读,并不是要照搬照抄古代的礼节、礼法、礼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对古代的礼节、礼法是不是有一些遗失呢?中国有着古老的“礼”文化,当然,有些繁文缛节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了,但是,一些优秀经典的传统,还是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的,有选择地做到“古为今用”。古人留下来的“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继续去丰富它,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龙倩.“仁义礼智信”的现代转换[J].理论导刊,2017,(2).
[2]陈剑.“仁义礼智信”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J].新视野,2011,(6).
[3]金正昆.孔子之“礼”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7,(5).
[4]范禹.儒家“礼”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
[5]戴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11).
[6]郭红.高校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析[J].文化与教育,2018,(2).
作者简介:
马瑞英,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馆员,硕士,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图书馆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