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科里根的创伤研究
2020-09-10黄军丽徐丹
黄军丽 徐丹
【摘要】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在“9·11”小说中占有舉足轻重的地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刻画了一位饱经创伤的传教士——科里根,他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生活,父爱的缺失让他变得叛逆,家庭创伤让他追求精神寄托,开始信仰宗教,变成了一名传教士,在爱上艾德丽塔后,他的精神寄托也出现问题,开始出现精神创伤。同时,他又患上了特发性病——紫癜,生理又出现了创伤。在这三重创伤下,科里根变得绝望,内心矛盾,一度濒临崩溃,最终,一场车祸,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本文立足创伤理论,分别从科里根的家庭创伤,精神创伤,生理创伤三个部分研究他短暂的一生。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创伤理论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06-02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当代著名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第七部作品,也是目前其最负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再现了美国的大都市的状态和一个逝去的时代。
本文就麦凯恩在《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对科里根加以解读,力求揭示麦凯恩透过科里根的人生经历着力刻画了上世纪70年代纽约社会形形色色的创伤经历,见证、讲述了战争创伤、种族创伤、性属创伤、恐怖主义创伤与家庭创伤。
一、创伤理论
创伤是人对灾难、战争、侵犯等暴力行为的心理反应,影响受创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对其产生阴影,形成身心上的伤害。创伤的类型众多,包括以下几个领域:心理创伤、文化创伤、战争创伤、民族/种族创伤、历史创伤、家庭创伤、个人创伤、集体创伤等。
二、科里根的家庭创伤
科里根从小就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在他一岁时父亲就离开了家。除了每个星期收到的一张支票,从来没有只言片语的来信。父亲严重缺席了科里根的童年。 他是被母亲带大的,耍性子的时候,鼻子流血的时候,坐木马跌倒摔破头的时候也只有母亲在身边。除了照顾科里根和哥哥,妈妈还得应付邻居的闲话,有时候还要打发一些对她格外关注的鳏夫。所有这些被科里根看在眼里,他开始不喜欢待在家里,变得叛逆。他喜欢去灯光昏暗的地方,船坞,廉价旅社,路面卵石破碎的角落,与醉汉待在一起喝酒,尽管他一眼看起来就不是酒鬼。青春期的叛逆、父爱的缺失,导致科里根产生了家庭创伤。
他喝酒,他抽烟,他从来不提父亲。有些日子他跑回家的时候袜子都没了。有的时候上衣都没了。整个人醉醺醺的,让母亲十分操心。母亲问他去哪里了,他说给上帝做善事了,为以后科里根成为传教士埋下了伏笔。也为他日后受到的精神创伤埋下伏笔。在科里根17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前来奔丧,科里根极度憎恨父亲不负责任,对他们母子不闻不问,甚至不愿与他握手。这时,科里根与父亲之间出现了嫌隙,他不愿让父亲睡楼上母亲的房间,只把客厅沙发收拾出来给他睡。他与父亲的嫌隙在母亲葬礼那天达到了高潮,他在葬礼现场找了十几个乞丐,他们穿着父亲的旧西装,还找了两个妇女穿着母亲的衣服,而他自己则醉醺醺的,衣衫不整。他这种出格的行为,狠狠地侮辱了父亲。母亲死后,他们卖掉了房子,父亲拿走了一半的钱就与他们分道扬镳。由此可见,父亲对他们一点父爱也无。对科里根没有任何留恋。这种行为无疑又加重了科里根的家庭创伤。
之后,科里根成为一名修士,他被修会派到纽约。他的哥哥因为父亲去世数次联系他,却没有任何回信,他甚至在哥哥与他聊父亲的时候爆了粗口。他所受的家庭创伤从妓女蒂莉的角度也可见一斑,“有一次,我给科里写了一封信,留在他的卫生间里。我说,我真的喜欢你,约翰·安德鲁,这是我唯一一次用他的真名。他告诉我说这是他的秘密。他说,他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他是根据他的爱尔兰混账父亲命名的。”由此可见,他非常憎恶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甚至都不允许别人叫这个名字,父亲对科里根造成了很严重的家庭创伤。作为一名修士,他总是为他人的痛苦操心,却不想对付自己的痛苦。即使父亲去世,他也没有与父亲和解,也没有参加葬礼。对父亲的死亡不闻不问,家庭创伤与他如影随形。
三、科里根的精神创伤
从小缺失父爱的家庭让科里根开始出现精神创伤。他很早就开始酗酒,抽烟。他经常去法国人小巷,和醉汉们坐在一起,带一瓶酒过来,递出去让大家喝。酒瓶回到自己手里,他就猛灌一口,用手背擦擦嘴巴,仿佛自己是个老酒鬼。他不去找酒瓶过来喝,而是传到自己手里才喝。抽烟,为别人买酒,他认为是为上帝做善事。母亲去世后,他把属于他的那份遗产送了出去,自己却靠别人的接济生活。他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帮助别人。这也是他受到精神创伤的体现。同时也为他成为修士埋下了伏笔。
由于家庭创伤造成的精神创伤,科里根19岁时开始在耶稣会的伊默学院学习,他和一群年轻的僧侣过着贞洁,贫穷,服从的生活。之后,修会派他到纽约布教。科里根的哥哥与科里根在一起时,怀疑科里根注射了海洛因:“这一点我想也不奇怪,他总是向最落魄的人看齐,他们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是他信仰中很变态的一信条”。他一直想要教会把自己分配到某个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布鲁塞尔对他来说太平常了,他想去贫苦一点的地方。他喜欢跟穷人生活在一起,哪里充满苦痛,他就想去哪里。这一点非常充分地体现了科里根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以至于他经常非常自虐的对待自己。如果他不能治愈痛苦,他就染上这种痛苦。与别人一同经历这种痛苦。
作为一名传教士,又由于他受到的宗教的熏陶,科里根随时保持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习性,他可以帮助任何人,无论是养老院里垂垂暮已的老人还是纽约某个藏污纳垢大街上的站街的妓女,都是他帮助的对象。他可以开着他的旧面包车带着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放风,甚至帮老人去找蒂莉召妓。还可以把自己住的地方供妓女休息,他对哥哥说他们又能怎么样呢?我没做什么。不过是点善意。有个地方让他们用,小便处。他这种自虐又无私的行为体现了他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科里根是一位传教士,传教士需要禁欲,苦修,不能结婚,可是他却爱上了艾德丽塔,在宗教信仰与爱情面前,科里根进退两难,最终他还是在欲望面前妥协了。和艾德丽塔上床了,但是科里根的精神创伤仍然存在,因为与艾德丽塔的恋情,他觉得背叛了上帝,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信仰。每次从艾德丽塔家回来,他都很痛苦纠结。他试图读圣经,试图找点什么给自己开脱,结果却更受折磨,这样的痛苦让他一再濒临崩溃。精神创伤让他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可是由于他的修士身份,却不能跟自己的伴侣真正在一起,这更加重了他的精神创伤。
四、科里根的生理创伤
因为科里根收留那些妓女让她们在自己的房间休息,提供卫生间给她们使用,与她们走得比较近,妓女们的“干爹”——皮条客觉得科里根占用了她们的时间,经常殴打科里根,科里根的哥哥第一次见到他时,31岁的人太阳穴处已经有了白发,他的脸上有点轻伤,右眼处也有伤痕。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干爹们甚至用钢管打他,他的眼睛和头上都缝过针,科里根身上经常伤痕不断。表明科里根经常受到生理创伤。
科里根的哥哥因为科里根身上的斑点,怀疑他吸食海洛因,甚至猜测艾德丽塔是给科里根提供海洛因的人。事实上,科里根主动告诉了哥哥他可能患有紫癜——一种特殊的血液病。而且正是艾德丽塔发现了他的病情。艾德丽塔要求他去治疗,他却一意孤行,置之不理,即使已经出现了斑秃的,身上出现各种斑点的症状,他也不去治疗。修士的信条使他不去寻求治疗。就是要忍受自己的生理创伤。修士就是要順从,能够承受痛苦。
科里根开始经常发烧,头晕,流鼻血,腿上斑斑点点。在科里根从法庭接回爵士林时,在高速公路上,因为头晕,疲倦,精神不佳,或许是吃了药视线不佳,他被追尾了,科里根被方向盘砸中胸部,胸骨砸断,头又砸在已经如蜘蛛网一般的玻璃上,鲜血直流,接着又被猛地甩回,砸到车靠背上,由于力度过大,座位的金属钢梁都给砸断了,科里根被救援时,推车的轮子上都沾满了他的血,他的胸部被剖开,肺功能衰竭,一寸宽的管子插了进去让他保持呼吸,已经给科里根上了呼吸机,地上都是血,走着很滑,护士不得不把鞋底擦干。从侧面可以看出科里根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生理创伤。
五、结语
从科学话语到文学批评,西方学界对创伤研究经历了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通过塑造 10 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描绘了“9·11”事件带给人民的各种创伤。单亲家庭的科里根同样遭受了种种创伤。因为创伤,他的人生变得坎坷崎岖,在这个灾难性的时代,与其隐藏伤口不如让伤口大开。警示人们在经历创伤后应该学会自我疗伤,像文中的格洛丽亚和克莱尔一样,她们的儿子都在越战中死去,即使忘不了这种伤痛,她们还是努力去自我救赎,为了治愈自己的战争创伤,几个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母亲相互取暖,反之,科里根却对自己的各种创伤置之不理,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死亡。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会积极治愈创伤,而不是忽略它。
参考文献:
[1]刘璐.创伤理论视角下的《雪落香杉树》[J].海外英语,2019,(17):179-180+188.
[2]陈晓庆.创伤·种族·爱——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2):43-46+56.
[3]高银.儿子的战争母亲的战斗:《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越战创伤[J].海外英语,2013,(01):166-168+203.
[4]科伦·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M].方柏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李嘉豪.论创伤批评视域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行为动机[J].外国文学,2019.
作者简介:
黄军丽,女,河南漯河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徐丹,辽宁本溪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