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2020-09-10李岚
李岚
【摘要】 “家国同构”思想作为一种中国特色,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由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忠孝相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这种体系下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为“家国同构”思想。这种“家国同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引,启示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时,要平衡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
【关键词】 传统;“家国同构”;价值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46-02
一、中国传统“家国同构”体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鲜明的特征。“家国同构”又可以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一种政治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对现在“家国同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家国同构”体系的形成原因
1.经济方面
在古代中国,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耕经济为主。农业耕作的成效与自然天气密切相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想获取尽可能多的收成,只有结成群体的形式,才能抵御自然灾害。为了保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先民们保持着族居的形式,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单位成为普遍的存在形式。中国古代的整个社会与国家,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家庭结构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类只有结成群体式的社会,才能抵御自然灾害对农耕经济带来的损失。
2.政治方面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发展路径,是从“部落”融合开始的,由小部落融合成大部落,由大部落直接过渡到“早期国家”,“部落首领”直接转变为“国家君王”,逐渐形成“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本质上都是“家国同构”的氏族贵族制的文明。尤其是从西周开始推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确立了以父子君臣关系为理想人格的伦理政治系统,形成以血缘纽带维系社会成员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观念,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影响了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
3.文化方面
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中,人们会主动地将国家关系和家庭关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国家关系作为一种扩大的家庭关系,对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的品格要求是一样的,即“忠孝相通”,在家庭层面中强调的“孝”在国家层面则为“忠”,“忠”和“孝”都是对权力的服从,“孝”服从于家长,“忠”服从于国君,从这种意义上讲,家庭关系即为国家关系的基石。古代的“家国同构”思想就是指国家为一个“大家庭”,君为父,臣为子,社会伦理纲常都是家庭关系的延展。
(二)中国传统“家国同构”体系的意义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对于稳定的社会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孟子》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在这种政治体系下,人们在处理父子、君臣、夫妇、张长幼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上都遵守一定的伦理纲常,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犹如家庭层面的父子关系,这种“家国同构”的自上而下一体化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增强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这就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对于个人自身来讲,“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可以促进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思想,将个人理想、家庭理想和國家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就需要先修身养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有机会通过选举制度,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家国理想。
二、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与构建
现代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轨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蕴含着“和谐”的理念。在《周礼》中:“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体现出家国同构的宗法政治制度下,治国理政所运用的“和谐”之术。正是由于历史上人们不断对于“和谐”理想的追求,主观意愿的诉求,理念的表达和制度的创设,才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一词的内涵,要从词源学上开始追溯。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 “和”延伸为和睦、和衷共济的意思;“谐”延伸为相合、顺和、协调的意思。进而言之,“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共同体内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让人与群体、阶层、集团、事务、自然界、科学界之间的关系处于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使人处于与自然和谐并良性互动的状态。
“和谐社会”这一个书面词,真正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需要人类付出劳动来努力构建。在2004年党就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又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凸显,在这种挑战频发的局面下,需要回顾历史,借鉴历史上优秀的治理思想,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建设。
(二)“家国同构”思想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引
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是把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礼节外推到国家君臣之间应该秉持的礼仪,由此自下而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这种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作为一种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臣对君的忠,下对上的孝,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几乎同等重要,这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因此,人的生都被教导要追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以及为国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有个人道德品质提高,才能促进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会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看来,对于这种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家国同构思想,对现代人的自身素养提高,协调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三、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对
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总是将其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但是,国家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地看待“家国同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汲取适合新时代发展的精华,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寻求更多的启示。
(一)平衡国家和家庭的关系
《孟子 · 离娄上》书中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良好的国家环境,国家的稳固离不开每一个家庭,家庭的和谐与个体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平衡好国家和家庭的关系。首先,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颁布一些有利于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使得家庭关系的和谐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这也会让人们带着一种友好的态度来与其他人相处。对于一个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协调好各领域之间的发展,还要从细节入手,重视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
在中国古代社会素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每当有外族入侵时,人们都奋勇当先,想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让自己的国家蒙受屈辱,这就是“家国一体”意识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来讲,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他们不讲有损国家形象的语言,像爱惜家庭声望一样重视国家声誉,更要不做有损国格的事,心系国家荣辱,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培育“家国一体”的意识,将家庭和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尽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和国家发展做贡献,这样一个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民族才能永远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个家庭才能幸福圆满,和谐的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三)擴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满足人们政治参与的意愿。目前国家政治参与有多种形式,在城市和农村都有民主选举,人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让更多人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增强民众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杜道明.通向和谐之路:中国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美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建标.中华民族精神演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存山.家风十章[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4]雷冬梅.和谐社会发展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
[5]徐银凤.儒家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育途径[J].文教资料,2019,(07).
[6]卞恒沁.“社会契约”与“家国同构”——大英帝国与中国的立国之道辨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1).
[7]王洁.谈儒家“家国同构”思想对建立和谐关系的启示[J].世纪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