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态学视阈下民间舞蹈的神圣文化释义研究
2020-09-10路帅
【摘要】 舞蹈生态学作为研究舞蹈艺术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视角,为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成路径以及舞蹈与社会文化交互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嘎朵作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影响下的孟定地区民间舞蹈之一,它不仅凸显了其舞蹈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也将舞蹈的神圣特质浸润到孟定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同时为民间舞蹈与宗教信仰搭建起文化桥梁。
【关键词】 舞蹈生态学;神圣文化;嘎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74-03
基金项目: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舞蹈生态学的孟定傣族民间舞蹈表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Y0310)阶段性成果。
不同领域的众多学者对于“神圣”的概念有多样性的见解: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认为神圣是由“神圣实体”以及人对神圣体的畏惧所构成的。宗教是神圣的,神圣就是宗教的代名词。①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完全肯定鲁道夫·奥托的神圣观点之后紧接着承袭其观点,他认为神圣本身是具有一种“显圣物”的东西,无论是最原始的宗教,还是最发达的宗教,它们的历史都是由显圣物所构成的。②彼特·贝格尔(Peter Berger)曾在其著作《神圣的帷幕》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在进行建造世界的活动。宗教在这项活动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③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甚远,基于信仰主体受宗教神圣性特质的影响下,通过解读现代社会“神圣”的文本,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历时性发展脉络中探寻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多种关系,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宗教的神圣性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以此为基点研究民间舞蹈的神圣文化释义。
本文以田野调查中所发现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民间舞蹈嘎朵为例,在结合文献和相关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過舞蹈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孟定傣族民间舞蹈的神圣文化释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以探索民间舞蹈在神圣文化背景下的傣族文化内涵。
一、嘎朵的神圣性文本
孟定,在傣语“孟”同“勐”,意为人口聚集的规模大的地方或城邦国家,而“定”是“三十二弦琴”,孟定的意思就是“会弹琴的坝子”。其名源于当地神圣的传说——天神赐给了王子召武定三十二根弦的琴,召武定拨弦弄琴音,引来百鸟朝贺,遂万物苏醒。“孟定”之名因此而来。
在孟定民间流传的民间舞蹈“嘎朵”是马鹿舞的傣语原名。“嘎”意为耍,玩耍的意思,“朵”为形似马鹿的神兽,是一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神秘色彩的拟兽舞蹈。据《耿马佤族傣族自治县志》记载:“马鹿舞流行于孟定坝,分为河东、河西两种跳法:河东注重头部动作,河西则注重脚步变化……” ④
在访谈时,笔者一直用“马鹿舞”这个汉译名词进行询问,直到省级非遗传承人赛B师傅和民间艺人尚YD师傅对笔者进行“纠正”之后才顿悟:现在书面文本和外界口传中普遍的都将孟定傣族的“嘎朵”称为马鹿舞,但本地傣民从来不认可这种说法,并且坚持认为这种民间舞蹈只能称作“嘎朵”。
究其原因,一是为了表示信众对佛祖的尊敬以祈求庇佑;二是当地人希望能够保留原汁原味的称谓和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不希望称之为“马鹿舞”,以期能纠正这种外来的文化误读。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使用“嘎朵”来进行文本的书写,以表尊敬。
嘎朵的来源同样有着神圣性宗教传说,据传承人介绍它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赕佛”和“祈福”有关。佛祖释迦牟尼下凡与众多信徒们一起庆祝开门节,世间所有的人、神、畜都前往朝拜。为了迎接佛祖的到来,大家纷纷献策出演,最后选中了舞姿独特、活泼可爱的“朵”成为烘托开门节气氛的“表演嘉宾”。正当表演时,先祖“慕瑟”经过,也被“朵”生动有趣的表演所深深吸引。人们回到村子以后开始模仿“朵”的舞步,以求得到佛祖释迦牟尼的喜爱和上天神灵的庇佑。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形似神兽的“朵”被孟定地区傣民推崇为吉祥物,所以跳“朵”就成了在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重要节庆的一部分。
当地傣族人民在神圣文本的解读上保有自身独特性的见解,并赋予嘎朵在宗教信仰与舞蹈艺术以独特地域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南传佛教中的隐喻符号传递地域的文化信息,将神圣宗教信仰转化为自我表达的世俗舞蹈,成为当地傣族人民身份表达的文化话语权的地方性标志。同时,也为笔者下文更好地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去剖析嘎朵找到合理的依据。
二、嘎朵的舞蹈生态概况
通过“嘎朵的舞蹈生态表演机制概况表”可以发现几个关于嘎朵所影射的解释:
(一)播布区:对比世界地图,从区域划分和宗教播布区的视角去推测还原舞种的流行区域,借用此方法来研究嘎朵,可以看出嘎朵的播布区域是南传佛教文化圈,与南传佛教的播布区有着重合关系,对嘎朵的影响显而易见。南传佛教在公元7世纪左右由缅甸传入我国,从南传佛教和东南亚佛教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地理性传播关系,⑤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才实现了南传佛教与中国汉文化的社会融入,显现出独特地域性的特质。
(二)传习机制:地域结构所组成的舞体决定了以嘎朵为载体的地缘关系的亲疏,跳“朵”的舞体基本以孟定当地具有地缘关系的傣族人民来学习和传承。以特殊舞体和一般舞体并行双向的传承模式为嘎朵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模式不但能在本地区本民族一定地域结构内得到很好的理解与学习,避免脱离开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审美特质异化。还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主体的传承意识,表征了民族身份,提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民间演绎的同时,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将嘎朵推上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三)舞动:在嘎朵舞蹈本体中有很多舞蹈语汇都与南传佛教和地域文化相关,同时,一些具体的动作也能够体现出人们对“神圣的佛”敬重之情。通过舞动的呈现,首先,把兼具祭祀和娱乐双重属性的嘎朵凝结成地方性的文化符号,赋予该符号以神圣性;其次,把具有独特地域性的符号,展现在神圣性的宗教仪式活动中,将其象征性意义展现出来;最后,把具有象征意义的嘎朵舞动内化转换为具有隐喻功能的地域文化,以“舞动”传递出南传佛教文化的内涵。
三、舞蹈生态与神圣文化的释义
从上述资料来看,一方面嘎朵的神圣性因由南传佛教而来,并呈现出独特地域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南传佛教的神圣文化以嘎朵为载体转变为社会习俗,与生活融合共存。在此条件下,用“生态作用链”的分析方法研究舞蹈与环境之间关系,找寻嘎朵神圣性的生成路径和神圣文化释义:
嘎朵舞动当中“下跪”(库考)这个动作,显要部位为膝部,特征为前置位表演者右脚屈膝半蹲,左腿跪地;后置位表演者身体前俯。从后置位表演者向前置位表演者的动作线性关系来看,表现出的是礼佛仪式时虔诚拜佛的样态。影响这一基本舞动形成的因子,更多的因素来源于孟定傣族人民信仰南传佛教在祭拜时动作的影响。肢体表演动作以符号化的特定规范活动方式表现其神圣的功能,表达对佛的崇拜、敬畏,并赋予舞蹈本体更为崇高的神圣性。表演者将南传佛教中人表达敬意的动作转化为“人化”的神兽拜佛的姿态,两者构成了人与宗教信仰之间密切的耦合形式。
因此,依据宗教信仰生态因子与嘎朵的关系程度去划分不同层级,并以此相联系成为生态作用链。嘎朵舞动的“下跪”(库考)这一动作与舞蹈生态系统网络层级递次分解后宗教信仰生态因子的关系是:宗教信仰——礼佛——拜佛——下跪动作。在生态环境与民间舞蹈的表演机制相互影響下形成各个互相制约的链条,两个环境因子与嘎朵的一项因子互相产生影响形成环状的多因子的影响模式,从而产生了生态环境与民间舞蹈相互作用的循环状态的生态作用络,在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影响因素下,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因子项相互影响,产生了相对完整的且具有地域独特特征的表现载体形式。
从舞蹈生态因子和神圣文化的关系来看,嘎朵搭建起南传佛教和地缘性舞体所演绎的民间舞蹈两者之间的桥梁,并把南传佛教的礼仪规范与民间舞蹈艺术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构成独特地域性的神圣文化之景。
四、结语
南传佛教的神圣性对孟定的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始终与自然环境、民族、社会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其中蕴含着地域文化、审美流变,都是在舞体传承和发展中的高度凝练。嘎朵作为孟定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以动态的形式和迷人的风采成为孟定傣族南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此载体不仅成了孟定民间舞蹈文化中具有话语权的地方性标志,也通过此载体将族群神圣的文化深深烙刻在孟定傣族人民的生活中。
注释: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②(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美)彼特·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④《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730页。
⑤杨民康:《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6.
[3]季羡林,汤一介.中华佛教史,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4]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申.云南民族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路帅,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