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的流浪叙事探讨
2020-09-10王蒙
【摘要】 流浪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不是主流和热门,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以流浪为主题的叙事文学创作热潮,这种诞生于特定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漂泊主题叙事文学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文化所接受并推崇,机缘在于社会转型造成众多人漂泊,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迷茫以及为寻求文学艺术自由而做出的精神出走,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并造成宏观的阅读需求。本文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背景下的流浪文学诞生的社会环境,以及作家们所塑造的漂泊社会意义,展现出的个人理想、信念和人生诉求。
【关键词】 20年代;五四运动;流浪文学;文学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37-02
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推动了文化和文学转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漂泊人,也为流量文学的诞生和兴盛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立足现代文学创作观念来审视流浪文学,大多数作家否认了载道、牟利的创作观,而是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思考熔铸到文学创作中,主动探寻文学创新,将民众启蒙和文化转型发展的重任寄托于流浪文学创作中。
一、流浪文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0世纪20年代的流浪叙事文学重点呈现出主人公漂泊无依的生活现状,典型代表作家有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和田漢。主要流浪人物形象可以分为流浪低层小人物、流浪知识分子,如,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其主要人物形象就是流浪低层人物,归乡所寻求的并不是个人对家乡、故土和文化思维方式的回归,而是在试图回归的过程中发现人物在心理、生活方式上和传统文化的不符、冲突,从而再次寻求心灵上的流浪漂泊、无依无靠。
鲁迅《在酒楼上》一文中写道:“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郁达夫的流浪文学创作中以自传式抒情小说成就最高,典型代表作《沉沦》中将五四时期彷徨忧郁苦闷无出路的知识分子塑造得十分形象,表达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青年在思想、人生上的困顿和压抑,与当时的社会无法融入,只能自我调侃为社会的“零余者”。
流浪文学从创作观念上可以大致分为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个流派,并分属创造社、太阳社、沉钟社等不同的文学研究社等。
流浪文学的诞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息息相关,社会的剧烈转型导致大量知识青年、低层民众要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流浪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催生了关于思想、文化上的转型发展,总体而言,社会层面上流浪人员增多,流浪范围扩大,为流浪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素材并不一定能决定流浪文学的诞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流浪才是催生流浪文学创作的根源,从社会转型层面来说,清末之前中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重视农业生产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主要的经济结构,同时受到封建文化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有浓重的家族和乡土观念,倡导个人对家乡故土的回归,个人精神和理念对乡土文明的回归,而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动荡,造成大量小农经济破产,低层劳动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流浪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不仅为流浪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更是造成社会观念上对流浪的接受和理解,同时社会生活所催生的流浪也引发了知识分子关于个人、家国命运的思考和忧虑,以及文化和文学思想上的漂泊无依。
二、行动、抗争、前进力量,流浪叙事的认可和接受
清末以来兴起的西学东渐,让中国知识分子在审视自我和文学创作时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失衡。五四运动更是对中国传统的东方文化和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在东西方文化和理念碰撞中的知识分子首先感受到的是心理上的流浪和漂泊。
尽管五四运动期间,各种文学流派的观点不一,但是在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对比中,五四作家群几乎都将西方文明看作是“动”的文明,而相对应的是中国文明则被看作是“静”的文化,五四运动中文学家、思想家们提出了反传统的口号,五四精神以爱国救亡、民主科学和文化启蒙为主,推崇西方文明中的动感和力量,强调流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新鲜血液,认为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静”代表的是衰败和老迈,中国发展的新希望在于学习西方,将西方文明中的“动”注入中华文明命脉中,摆脱对传统文化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主张的推动下,五四文化启蒙者们号召行动、进取、反抗,要求行为上动起来,思想上活跃起来,强有力的叛逆精神被看作旺盛的新生命,要敢于反抗传统,逆流而上,即便为世俗所不悦、不容也要保持强盛的意志和反叛精神。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号召青年群体做自由的主人,要保持进步,脱离保守,要时时进取,培养自由的理念和飞扬的人生态度。在这种强调反叛传统,保持张扬个性,自由思想的前提下,流浪精神恰恰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20世纪20年代的流浪文化在叙事上主要表达三种含义:其一是现实生存生活空间的流浪,即身体上的流浪,这种流浪往往代表物质生活的匮乏和动荡,是人在不同的生活空间、场所中的移动所造成的无法稳定的生活状态,而这种动荡的现实生活也会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影响,为生活、生存的现实流浪大多出现在乡土小说中,低层劳动人民,部分知识青年从农村走进城市谋求生存或理想的主题文学都属于这类小说。
另一种流浪是精神上的流浪,是在文化过渡时期,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击下,知识分子之前固守的信仰、理念被冲击,为实现精神上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而出现的心灵迷茫、动荡和不安。郁达夫、矛盾、苏雪林等作家的小说都属于这类,描写对象也以知识分子为主。
第三种为空间、时间上的流浪,精神对肉体的主导,传统和现代的混淆,行为和观念的对立,这种流浪是前两者的结合,是过渡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知识青年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具备了现代的人文意识,但是所处时代和社会仍旧在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纠缠中,社会发展脚步缓慢,远远落后于清醒的个人意识,个人在和社会无法调和的发展步伐中所感到的绝望、迷茫,鲁迅的部分作品《孤独者》《在酒楼上》就是代表。
三、迷茫、反叛、寻找,流浪文学的叙事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明、文化的进步,更推动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文化、理念上的发展进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让文学艺术走向独立。五四之前,中国传统的文明观念中,文学艺术是一个模糊混淆的概念,是政治经济的衍生品和附属品,文学创作强调载道,小说创作更是被视为市井文化,是末流文学。这种文学创作观和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文化创作主流观念相悖,清末时期梁启超等人发起文学倡议,主张提升小说的地位,试图通过文学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公民教育、国家兴盛,但是受制于社会文化环境,取得的效果有限,并未突破传统的文学载道理念。
另外,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小说和世俗生活关联最为密切,被视作牟利的一种途径,部分作家为满足世俗的观赏、阅读趣味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放在次等。新文化运动则对传统的文学创作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和反叛,构造了新文化的文学艺术场,让文学艺术创作独立存在、独立发展,摆脱政治、经济领域的约束。陈独秀强调文学艺术创作并不是为载道而生,文学创作也非消遣、玩乐,而是表现人生、实现人和人的心灵共鸣、思想交流的途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念中,文学创作并不以载道为主,也不以迎合世俗趣味为主,而是表现人生、表达情感。这种对文学创作的重新定位让文学创作十分注重审美性、艺术性,当时出现了两种较为主流的文学流派,文学创造社主张文学创作以艺术审美为核心,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创作以表达人生为核心,虽然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两者在艺术、思想追求上都有共性,都是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发展而努力。
出于精神上的困顿和迷茫,为了寻求文学艺术的新天地,当时的部分文学青年渴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生活内容,并沉迷在自己所营造的文学艺术市场中,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创作圈子,以当时的创造社为例,创造社成员主动地割裂自己和传统文人的关系,固守在自己所沉迷的文学艺术场域中,因此流浪就成为他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如,田汉赞叹为文学艺术创作而主动选择的流浪生活,甚至认为流浪是艺术家本该就有的生活方式,只有个人是自由的,是和周围世界割裂的,文学艺术创作才有足够的空間。鲁迅在定居上海之后也选择辞去稳定工作,自由创作,不再寻求固定的生活生存方式,而是以一种游民的自我定位进行自由创作。总体而言,在文学艺术创作观念上,作家群认为艺术和文学创作必须是自由的,因而主动寻求漂泊、流浪,也为流浪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体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群由于受到动荡社会环境影响,出现了现实和心灵上的双重流浪,乡土小说中主要以描写低层劳动者为生存而迁移内容为主,五四新文运动中文学艺术家则寻求心灵上的漂泊和流浪,通过流浪主题表达个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反叛、背离态度,并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从人物塑造和艺术审美角度出发寻求现代文学创作的转型,并积极探寻文学艺术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曹艳红.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的流浪叙事[J].求索,2010,(9):185-187.
[2]曹艳红.流浪与追寻——鲁迅开创现代文学流浪叙事的发韧意义[J].新西部(下半月),2010,(5):105,107.
[3]曹文轩.论近二十年来文学中的“流浪情结”[J].文学评论,2002,(4):151-157.
作者简介:
王蒙,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