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诗路上的江潮文化
2020-09-10徐若楠
【摘要】 钱塘江不仅是浙江的“母亲河”,更是“历史之江”“诗意之江”。“钱塘江诗路”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它以“诗”为灵魂,以“路”为载体,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相交织。本文试图以钱塘江沿线历代诗歌为线索,进而挖掘钱塘江诗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 钱塘江诗路;潮文化;海塘文化;隐居文化;诗歌创作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24-02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大学202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浙东唐诗之路佛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究”(2020R409030) 新苗阶段性成果。
一、钱塘江诗路的地理环境特点
(一)钱塘江诗路的地域文化范围
钱塘江诗路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婺江、衢江为主线,包括新安江至安徽黄山市支线、浦江阳支线、义乌江至东阳江支线,覆盖杭州、金华、衢州和嘉兴海宁等行政区域。其主线长400多公里,是四大诗路中最长的一条。钱塘江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上长廊”,成为历代许多诗人游历的必经之地,他们吟哦的诗句最终形成了一条独具魅力的钱塘江诗路。
(二)钱塘江风光壮阔迷人
钱塘江流域素有“山水之乡”的美誉,沿线风光旖旎,山水秀丽。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有新安江、兰江、桐江、富春江等众多河流,也有西湖、东湖、湘湖、鉴湖等湖泊,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盛赞。清代才子纪晓岚游富春江时曾作“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歌咏两岸秀丽的风光,使人身临其境、豁然开朗。钱塘江集山水秀美与自然雄壮于一身。因所处河段地貌的不同,钱塘江也具有风格迥异的水景观。上游山高水清、滩多势险。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浩渺连绵的富春江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下游以气势磅礴的潮水闻名于世。“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朝”则是翻江倒海,汹涌澎湃。
(三)钱塘江水利交通便利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古代,钱塘江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钱塘江古称浙江、渐江、罗刹江和之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87平方千米,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在古代缺乏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手段的条件下,水路交通显得尤为重要。《杭州新作双门记》记载着北宋时期杭州钱塘江商贸景象:“杭州,二浙为大州,提支郡数十,而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货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一”,足见钱塘江贸易之繁荣。至南宋定都杭州,“车驾驻跸临安,四方辐辏。钱塘水阔流湍,全藉牢固舟船往来济渡”,钱塘江航运作用进一步扩大。钱塘江作为中国古代交通的黄金道路,深受诗人的青睐。因此,由徽州歙县进入浙西淳安、建德,在建德东南汇入富春江,然后经桐庐、富阳、杭州之南、萧山之北的钱塘江,成了诗人漫游的主要道路。
二、钱塘江诗路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潮文化
钱塘江因其拥有壮观无比的钱塘江潮,形成了独特的“潮文化”。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观潮的习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游客群集,争睹奇景。“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彰显着百姓对观潮极高的热情。钱塘江潮水涌入河道时会给人强烈冲击。潮头飞驰而来,好似万马奔腾,其丰富姿态也形成了独特的潮文化内涵。“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展现了弄潮儿女的豪迈气概。北宋词人潘阆曾写下“弄潮儿向涛立头,手把红旗旗不湿”,赞美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时的英勇无畏。
(二)海塘文化
钱塘江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钱江潮,但也因潮灾频发,给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有效抵御潮水侵袭,保护两岸农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极修筑海塘。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不断改进钱塘江古海塘的建造工艺,最终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海塘形制。钱塘江海塘作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山海经》),这是有关海塘修筑最早的史料。至唐,钱塘江南北岸分别修筑了“会稽防海塘”和“盐官捍海塘”。五代吴越国国主钱镠发明了“石囤木桩法”,用此法建造的海塘更加坚固,更能经受潮水的冲击。明初筑塘始易土为石, 明中后期及清代在汲取前人筑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构筑了“鱼鳞大石塘”。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倾注了历代百姓的心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描述钱塘江海塘的诗词书画作品以及民间传说,这些文化遗产,记述着海塘的历史演变,形成了钱塘江独特的海塘文化。
(三)隐居文化
清澈的江水可涤荡心灵尘垢。许多诗人在游历新安江、富春江时,常常拜谒严子陵钓台,并借此抒发抱负。严子陵是古代隐逸人士的典范,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继位后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李白曾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对其进行歌颂。李清照在《夜发严滩》中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赞扬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德和淡泊不仕的情操。
三、钱塘江诗路的诗歌创作
钱塘江流域以奇异山水、秀丽风光吸引着诗人们访奇探幽。历代诗人词客先后在钱江两岸讴歌吟唱,留下无数作品,形成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相结合的“钱塘江诗路”。目前,对于与“钱塘江诗路”相关的诗歌作品尚未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从杭州出版社出版的《钱塘江诗词选》,大致可以看出“钱塘江诗路”的基本状况。该书选编自东晋以来近3000首诗,涉及780多位诗人,包括谢灵运、孟浩然、白居易、范仲淹等,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从诗歌的内容、情感等方面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描写自然山水风光
钱塘江的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东晋诗人谢灵运最早有意识地用诗歌描绘钱塘江两岸风光,留下了《七里濑》《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著名诗篇。钱塘江素以水色清美著称,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南北朝诗人沈约的“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足见新安江水之清莹缥碧。“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以朦胧而清新的笔调,呈现出一幅淡如水墨画般的月夜江景。吴融的“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富春》);李白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刘长卿的“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清溪口送人归岳州》)等等共同展现了钱塘江山水空灵、明净、秀美的风格。钱塘江自然景观风格迥异,刚柔并济,既有清秀的山水,又有壮阔的潮水。钱塘江中上游以奇山异水著称,下游因钱江潮而闻名天下。钱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灵感。宋代柳永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形象地刻画了潮水的汹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更是呈现出潮水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让人升起阵阵寒意。此外,还有许多描写钱江潮水的佳词丽句,如曹冠的“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宋昱的“雷霆云霓里,山飞霜雪中”都展现出钱江潮水的不同姿态。
(二)咏怀抒情之作
钱塘江静谧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大量诗人来此游历,著名的有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刘长卿、白居易等。诗人的精神情感得以洗涤,借景抒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诗人林逋在面对茫茫江面时,曾写下著名的《相思令》:“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谢灵运在《七里濑》中,用“目睹严子濑,想属任钓公。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抒发自身志向。此外,还有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在山水中洗除心中郁结;有权德舆的“东南江路旧知名,惆怅春深又独行”(《自桐庐如兰溪有寄》),抒发怀抱;有刘长卿的“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送耿拾遗归上都》),以感叹时运。
(三)送别思乡之作
钱塘江秀丽的风光增添远游在外的诗人的离别愁绪和思乡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诗人在钱江两岸留下了众多的离别之词。或用于激励劝勉,或用于抒发友情。如皇甫松的《江上送别》:“船去鸥飞阁,人归尘上桥。别离惆怅泪,江路湿红蕉”;杨凌的《送客往睦州》:“水阔尽南天,孤舟去渺然。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一股深沉的离别情愫扑面而来。同时诗人远游在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身处钱塘山水美景之中,反而更添其愁。“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所見,潮水白茫茫”(白居易《宿樟亭驿》),诗人看到驿站,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家乡。这些诗中所流露出的离别伤感之情、落寞思乡之愁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睦卿.开发浙西“唐诗之路”[J].浙江学刊,1996,(01):125-126+47.
[2]王瑜.唐宋钱塘江潮诗词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04):63-66.
[3]李海静,王淼.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J].中国水利,2015,(04):61-64.
[4]陈美荣.试论浙西唐诗之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2,(02):193-195.
[5]唐文卿,蒋祖云.浙西的唐诗之路[J].浙江林业,1999,(03):34.
[6]尚佐文.一条奔流不息的诗词之江[J].杭州(周刊),2018,(25):16-20.
作者简介:
徐若楠,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大三本科生。指导教师:邱高兴、王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