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楚舞中的蛮夷文化色彩

2020-09-10纪兰幽

今古文创 2020年6期
关键词:土著中原楚国

纪兰幽

【摘要】 楚及楚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国光辉灿烂的历史、精神、特性的重要载体。以下笔者将从蛮夷文化以及楚舞对于蛮夷文化的吸收这两个方面探寻楚以及楚舞中的蛮夷文化色彩。

【关键词】 蛮夷文化;楚;楚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66-02

一、蛮夷文化

《说文》:“蛮,南蛮蛇种。从虫声。” ①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为:崇拜蛇的民族和后裔。即指少数民族的因受原始宗教文化影响,进而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民族的后裔皆以“蛇”为图腾和图腾崇拜。然而,其中“虫”字被译为:不相同的谋生方式,即指处于或靠近江河湖海等潮湿多水地带,以捕获水中生物而谋生的民族。他们被远在中原以农耕为生的华夏民族视为“蛮”。所以,那时“蛮”只是一个地域性的称呼,并无歧视的意味。所谓“蛮夷”就是指除了我国古代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各族人民。其中包括东夷和南蛮。这种称呼是一种根据居住地理位置不同的一种区分。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儒家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们称之为“蛮夷”,并将生活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看作是执掌国家政权的民族且称他们为华夏民族。相反的,中原人也把生活在中原周边的广大非执政民族称为蛮夷。

在先秦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乃至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就是黄河流域,所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民族就自以为是将自己视为高等人,且油然而生一种自信感、优越感。依据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表明,一点四方的局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产生。在这本书中表明,“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分成五个部分。在《史记·夏本纪》记录,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西南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100里分别延伸划出了的多个等距离层次。从这种观点出发,历朝政权都以中原汉族文化为本,把周边四方称为“蛮夷”。

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性地理认同是从夏朝开始的,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故而“蛮夷”是古代对华夏中原民族以外少数民族的别称。正是基于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和人种的优越感,致使中原人认为边远的民族既野蛮落后,又愚蠢笨拙。所以当时的中原国家称位于东边的民族为“夷”,称位于南边的民族为“蛮”,称位于北边的民族为“狄”,称位于西边的民族为“戎”,甚至有时也会称他们为“蛮夷”“夷狄”“戎狄”等。并且在大部分时期,把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在这些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他们居住于长江中游地区。那里不仅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土壤肥沃,还是较早进入城廓农耕的社会。据《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②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他们在饮食习惯上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③

在战国时期,这些主要分布于汉水以南的土著民族濮、越、巴、蛮等,“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位异和,器械异制”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与民风民俗。例如:生活于东边的“夷”,他们身穿毛皮,长发披肩,爱吃生食。生活于南边的“蛮”,他们额头刻着花纹,睡觉两足相交,不食熟食。生活于西边的“戎”,他们头发散落垂肩,身穿动物皮毛,不食五谷杂粮。生活于北边的“狄”,他们身穿羽衣,居于洞穴之内,不食稻米。这种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形成的风俗差异,主要体现于中原以及中原周边的四方之地之中。据《荀子·正论》中记载:“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④

这些周代的诸侯国,由于距离都城的距离各不相同,进而在进贡、礼制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规模。对于周王室而言,四方之地遥远且偏僻,周朝的礼制教化可谓是鞭长莫及。在相继统一中原地区的风俗、礼仪习惯之后,四方蛮、夷、狄、戎自然就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社会结构方面,四方蛮夷呈现出各个民族分散为盟的状态那时,在处于原始阶段,且未进入氏族社会时期,甚至还未形成国家概念的他们,还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去了解、认识周围的各种环境和人本身。

所以,也就更没有办法去理解、认识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种种变化。这样他们就难免会对自然现象,乃至万事万物产生无穷无尽的崇拜。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形成了“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并且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也呈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同的风格特色。在其祭祀的内容方面,蛮夷土著民族会更多倾向于对自然的崇拜,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则会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甚至在阶级区分上也有所不同,蛮夷土著民族在祭祀的形式上,会更倾向于部落中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更注重等级差异。乃至,在祭祀的方式上也呈现出更为自由、放松,而不过度关注于气氛是否庄严、肃穆。

然而,除了以上闡述的之外,他们在饮食结构上也与中原地区有所区别。由于,蛮夷人长期居住于雨水丰富、食物富足的长江中游地区。所以在饮食结构上呈现出以饭、馐、膳、饮这四类主食。由于长江流域水源丰富,所以居住于此的部落皆以稻米为主食,并掺和着小米、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等食物共同饮用。而馐作为用谷物制成的精美糕点,也是生活于此的人们最热爱的甜食和点心。而膳这种用肉类与绿色蔬菜制成的菜肴,它在制作工艺上就花样繁多,进而也成为土著民族最喜爱的食物。

固然,当这些最具代表的各类饮食共融于此时,便汇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并成为这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特殊标签。当然还不仅于此,在舞蹈方面土著民族也呈现出与中原华夏民族所不同的舞蹈风格。他们相比华夏民族在表演过程中更追求其自然冲动和原始活力,所以舞蹈中时常透露出强烈的原始风貌和激情。且他们的歌舞以其功利性为根本目的,时刻充斥着巫祭色彩的宗教功利观。总而言之,一个民族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特质,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等,有着数之不尽的关联和联系。

二、荆楚地区的楚舞对蛮夷文化的吸收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濮”“越”“巴”“蛮”等土著民族交流频繁,其中与百濮部落最为密切。据《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在周宣王时期楚国国君熊霜之子叔堪曾“避难于濮”。由此,据猜测濮人最初或许是栖身于江汉之间,然后又跟随着楚人南迁逐步往南方推移。那个时期,百濮部落分布甚广,据专家推断他们曾居住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现今的湖北枝江县境。当然也有专家认为,百濮的总体范围现今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可限定在沅、湘之间,南郢之邑。此外,在今位于武汉的附近鄂州,还曾有越人居住过。而在长江中游地区还有巴人居住过的痕迹。所以不难得知,荆楚的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豐富的。

在周初时期,曾有濮、越、巴、蛮等土著民族居住在汉水流域,甚至跟随着楚民族进行不断的迁徙,进而逐渐在长江以南地区聚集生活。而这些土著民族,在楚国的地界之内不仅能够受到楚国政治势力的庇护,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之上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对于长期生活于汉水流域的濮、越、巴、蛮等民族而言,楚民族虽然不具有正统的文化身份,但也与中原文化有颇多的渊源。所以楚民族所经历的从北至南的迁徙,也是对于中原文化的播撒、洗礼,所以当地的土著民族还是很欣然地接受着楚文化。

相反换言之,这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同化绝不是单方面的。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上,楚民族能占据主导地位去影响、改变着土著民族,反之,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饮食习惯上,土著民族也在逐渐地影响着、改变着楚民族。那些原生于南方的土著民族所给予楚民族的改变,不仅是整个文化面貌的改观,更是区域性文化特点得以强化的基础。这种感性的变化,致使楚民族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逐渐地开始关注于人本身,而并非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射于等级、制度、规范等一些外在的形式之上。

不仅如此,楚国还较为完整地吸收了土著文化中的巫祭之风,形成了“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不过,要言其浸透土著蛮夷文化最为深厚的,首当其冲还是舞蹈艺术。舞蹈对于土著蛮夷文化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对于原始活力和原始风貌的吸纳,以及对于巫祭仪式、形式的接纳。例如:《踏蛇舞》,它是一个由巫觋手执长蛇起舞的典型巫术舞蹈,它以其神秘、怪诞的舞蹈风格而著名,以表现降蛇、制蛇为基本内容。这种人蛇共舞的高难度技术舞蹈,是楚巫舞中的一个品种,也是楚国舞蹈艺术对土著蛮夷文化吸收的一种表现。这种极具功利性目的的舞蹈既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又是人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寻求平安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楚民族与土著民族在频繁的接触中,促使他们不断地交流与融合。无论是从物质文化上而言,还是从精神文化上而言,土著民族都给予了楚民族较大的改变,甚至为其增添了许多艺术的活力。然而,最终这些都逐渐地融合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

注释:

①引自罗江文《早期民族观念在古文字中的反映》文化研究。

②引自《东夷族》。

③引自梁立勇《“柔远能迩”解》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9月。

④引自杨琳《服事制度的历史浅析》历史哲学总第294期。

参考文献:

[1]徐文武.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左鹏.楚国历史地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于元.荆楚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杨匡民,李幼平.荆楚歌乐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程涛平.楚国农业及社会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6]姚伟钧,张志云.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7]魏昌.楚国历史文化读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过宝常.楚辞与原始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土著中原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小燕子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土著节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