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评价的思考
2020-09-10余绍会
余绍会
摘要:新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教学评价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文章通过分析新高考综合改革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及其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刻影响,指出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形成性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和终结性教学评价“三方融合”的角度,对普通高中教学评价转型做出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新高考 综合改革 普通高中 教学评价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固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新高考综合改革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学校教育管理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崭新的挑战。教学管理者要认清新高考综合改革为教学质量评价带来的影响,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型与升级。
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显著特点
新高考综合改革呈现出显著特点。一是“分类考试”。分类考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使得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新高考改革包含统招、对口招生、自主招生等多种录取方式,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类别,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也变得更加细致,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变得尤為重要。二是“综合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注重对学生的学业过程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遵照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有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大方面,其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和建立档案等几个环节。三是“多元录取”。多元录取打破了传统的唯分数论,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名牌高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二、新高考综合改革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1.教学评价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新高考综合改革一大特色就是扩大了“选考”范围,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特长进行“选课”。新高考改革意味着选考科目“6选3”的形式下可以产生几十种不同的组合,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迫使中学管理者探索出诸如“走班制”这类更加灵活而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与之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2.教学评价内涵更加系统和完善
新高考综合改革倡导“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考核的综合化,学校管理者必须在课内知识性学习与课外实践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课内学习以必修课程为主,课外学习则以选修课程为主。这也使得学校管理者需要兼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考核评价,兼顾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必将趋于系统和完善。
三、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化
长期以来,“唯教师论”的观念为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高中教学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往往形同虚设。
2.教学评价目的功利化
高中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质量考核以“分数高低”定质量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把分数作为升学和奖惩的唯一标准。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质量,未免显得过于粗糙和功利。
3.教学评价标准僵化
设计教学评价标准,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和教学的全面发展。但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规律,造成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僵化:一是将分数作为评估学生学业时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因素的评估;二是评价标准“一刀切”,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缺乏针对性和动态性的变革。
4.教学评价方式守旧单调
一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分离;二是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即使有自我评价机制,也大多存在形式化现象;三是教师的“权威性”壁垒依然难以打破,班主任几乎拥有绝对的评判权力,导致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主观和随意。
四、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转型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活动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统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节选自《陶行知文集》)因此,在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重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体系。
1.注重形成性教学评价
形成性教学评价,衡量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态度、成绩表现和方法策略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指导、反思。可以采用“积分制”形成性评价,吸引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激励学生及时修正自身缺点。
2.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发展性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三个方面,教师评价指教师从接受力、创造力、积极性等角度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评价,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学生自评主要侧重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主动性等方面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互评应当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相互评价,以此弥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存在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做好终结性教学评价
终结性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到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在单元、模块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测评。终结性教学评价目的是准确把握学生基础状况,在作业难度分配上设置合理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终结性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学习组长的作用,教师要参考组长对组员的学习表现的反馈,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终结性教学评价。
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的体制,增强了授课的灵活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给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带来重要影响。基于这种形势变化,中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转型和升级,打造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构建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中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卉.新高考改革形势下走班制的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9(7):16-22.
[2]樊亚峤,徐海,赵鹏林.新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困境及突破策略[J].中国考试,2019(7):63-71.
[3]刘海峰.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J].江苏高教,2019(6):1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名校长培养人选开放课题《实施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MXZ-201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