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低学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2020-09-10张翠英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类型有认知能力的不足与偏差;意志薄弱与拖沓;心理障碍与抑郁。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与小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合力,才能内化用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乡村 小学低学段 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
据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而在城市的一些周边地区,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威胁到小学生健康的成长。
笔者在农村小学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观察、研究,结合小学生成长的心理机制,对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一、不良行为习惯主要类型
(1)认知能力不足与偏差型
这类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恶作剧等。如书写比较潦草,学习被动;在考试时偷看他人试卷等。
(2)意志薄弱与拖沓型
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多动分心,情绪波动,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小学生也想遵守纪律,由于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行为时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3)心理障碍与抑郁型
根据分类,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逆反易怒、抑郁恐慌,表現在行为上则出现打架、说谎盗窃等现象。学习焦虑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据相关统计表明,有30.14%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此外,当前我国的小学生还存在有孤独倾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产生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归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差
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玩游戏、拖沓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有的不合格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有的家庭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学习氛围较差,智力投资严重不足,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不良道德文化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利益多样化,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象比较突出,容易受这些外来错误思潮的腐烛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大众传播中诸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等书刊音像制品,其表现手法形象逼真,传播途径广泛,小学阶段的学生辨别意识差,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而且这些也是他们非常容易接触到的,对小学生的危害性最大。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小学生应该在充溢着德育价值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全的规则品质与纪律意识。但是德育教育却没有引起一些学校的足够重视,仍然将德育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学校对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要求,对学生也没有建立清晰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机制。
(二)主观因素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将逐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特别是低学段学生,他们具有诸多特点:好动、贪玩、懒散、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自制能力差,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言语不文明,行为粗鲁,思考问题简单、片面,注意力难以长久维持,但容易接受教育。这些心理特点也影响其行为的发展。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1、学校: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成了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学校将德育教育为首的育人观落实到位。树立以素质为根本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观;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观;树立以师德为前提的全员育人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留守儿童居多,父母教育的缺位,隔代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有时代差异,学校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至关重要。
2、家庭:强化行为的示范与教育的回归
家长们要做到你要把养育子女放在第一位;你应该成为一个好榜样;你不该单独挑起这个担子;你应该真正参与到你的孩子的学校生活中;你必须监督你的孩子头脑和心灵中内容;你应该坚持基础;你应该带有爱心的去惩罚;你应该使用道德语言;你不应该把品德教育仅停留在语言上。
3、净化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因此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优化社会、网络环境,注意大众传媒在知识性内容传播,减少那些暴力、凶杀、色情等不良内容,从根源上杜绝导致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消极因素。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坚持传播正义、反对邪恶、弘扬善行、鞭姑恶行的道德追求,倡导正义战胜邪恶;勤劳必然会有幸福的果实;善良、勇敢、智慧永远是我们所崇拜的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是需要外化,要让学生内在的品德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发挥效用。二是需要内化,即学生要在一定时期内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抵御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凤凰人.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EB/OL].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2006-4-25)[2011-4-25].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255420-1-1.html.
贵州省松桃县孟溪镇中心完小 张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