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里有量 思中获智
2020-09-10王悦
【摘 要】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对整本书阅读的引导,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阅读习惯 语文素养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孩子们更愿意读漫画类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情节简单,故事有趣,但孩子在阅读这样的书目中却很难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就承担起激发学生阅读各种类型书目的兴趣,并在导读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如能积极主动地通过“知情意行”的全面参与,构建并整合学习内容和方法,反思閱读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在全新或陌生的环境中实现“举一反三”式思维学习经验迁移和运用,将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
一、化不知为新知中“激趣”
一本鲜艳的新书总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往往在初步了解书的内容后,孩子们就会给书划分种类,自己喜欢的和自己不喜欢的。因此,拿到一本新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看到书名,你想问什么?在唤起学生的旧知的同时,将课堂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建立起链接。同时,“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敢问”、“善问”,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新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树立阅读的信心,愿意去尝试各种类型的书目。
例如在教学《雪地寻踪》一书时,可以抓住书中一些离孩子们生活比较远的科学知识,和孩子们交流书中的科学知识。
笔者通过与孩子们共读《写在雪地上的书》《雪地寻踪》《从餐桌上逃生的虾》等这些故事,提问孩子们通过阅读,你了解了哪些动物的特性,掌握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没有对大自然充分的了解和亲近,怎么能读懂这些无字之书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都乐于随着比安基的指引,去破译大自然的密码,感受大自然的存在。就像我们在阅读一本本书一样,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幻故事等等,多种多样的书,只有我们尝试去读,才能获得其中的乐趣。
二、边猜测边阅读中“思考”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他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法,既然他们的想法多,那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特性,阅读前先让他们猜一猜,猜着猜着,他们似乎也成为了一位位小作家,能大胆表述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阅读,此时学生反而能对作者笔下的文字和故事产生自己的思考,此时再去认识书中的人物。
笔者在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中出示描写蟋蟀原本生活地方的片段,引导学生探讨交流:蟋蟀原本的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指出原本蟋蟀应该生活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这些地方,但是这只蟋蟀为什么会来到时代广场呢?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学生们立刻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蟋蟀迷路了,蟋蟀和家人吵架离家出走了,蟋蟀不甘于只做一只昆虫决离家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等等一些猜想。而在导读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书中的谜底,只是让孩子们在自己阅读时再去揭开谜底。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的猜想,不管学生猜的对还是错,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而且在这样的猜想中,孩子们也便有了自己创作的一些灵感与素材。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孩子在阅读前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的习惯,一旦有了疑问,学生便产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参与和探究的欲望,那么学生阅读的动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三、想自己谈生活中“悟理”
书中的文字常常能引人深思,因此,教者要能抓住书中的一些文字,试图在导读交流中,引导学生做一些阅读素养的提升的实战操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期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策略,使得学生的阅读更具意义与价值。
比如在教学中出示柴斯特成了大家的大明星演奏的片段,提问学生:你了解大明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你想不想成为明星呢?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想成为大明星,因为可以住豪宅;有的不想成为大明星,因为即使有很多人喜欢,也会有不喜欢的人攻击你;有的也想成为大明星,因为特别喜欢唱歌;有的特别不想成为大明星,因为成了明星就失去了很多自由和自己的隐私等等,大家各抒己见,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回答与思考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了,以此提示孩子们: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都是可以的,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喜欢的。学生们就在看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对话中,渐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看事情,看生活,并能从中悟出许多人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笔者想阅读如何观照儿童的生活?只有走进儿童生活的阅读才是有生命力的阅读。让阅读观照生活,在学生的思辨和讨论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要想“量”,当然就离不开“趣”;阅读要想“质”,也就离不开“思”。本文笔者以一本书的教学来探讨整本书教学中要有“激趣——思考——悟理”这样一个反复地过程。教师在整本书教学中要运用孩子们感兴趣并且喜欢的方式,让学生放开想,放开说,不下对错的定论,在学生的一次次尝试中,力求能够降低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难度,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并尝试去创作,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1998:456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头小学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