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生教育下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2020-09-10路君君
路君君
摘要:美术鉴赏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自然美、感受生活美、体验真实美。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审美人生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审美视角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将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审视美、贴近美、传承美的过程,借助美术鉴赏课程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审美人生教育 美术鉴赏 教学策略
由于年龄偏小,对小学美术学科重要性的认知能力差,小学生认为与数学、英语、语文学科相比,美术学科仅仅属于辅助学科,学好学坏无关紧要,这导致部分学生的美术鉴赏学习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往往抱有应付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小学美术教师应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的视角,将美术鉴赏延伸至追求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层面,改变学生的感性认知理念,夯实学生的理性认知根基,将美术鉴赏教学与审美人生教育有机融合到一起。
一、以學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抓手
小学美术鉴赏从基础性的线条鉴赏、简单的图形鉴赏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自然景物鉴赏、人物鉴赏以及色彩鉴赏阶段。而在审美人生教育视域下,美术教师应将美术鉴赏学科融入大自然之中,使学生能够认知自然美、走近自然美、感悟自然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
1.身临其境,走进自然
对于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如果单一采取机械讲述的传统教学方法,无益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走进社会真实场景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与生活中的真实美 。
比如,在学到《走进大自然》的单元知识时,教师应事先督促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春天的山坡、丛林、草地等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当中,让学生亲手去触摸花草、树木,感受生机盎然的绿色。学生在触摸春天时,对春天的概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物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说出四季的明显区别,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夏天阳光明媚、郁郁葱葱;秋天果实累累、处处金黄;冬天白雪皑皑、玉树琼枝。当学生说出每个季节的特点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绘制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季节图画,图画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季节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真实美。
2.互动教学,营造氛围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始终采取语言讲述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美术教师应结合学生好动的天性,在展示美术作品时,采取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互动的桥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到《我们的节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幅新春佳节的作品,在作品中,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外面鞭炮声声,礼花满天。借助这个画面,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说出中秋节、国庆节等一些重要节日的风俗,同时以绘画作品的形式,将节日里的画面描绘出来。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中秋节的月亮。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月亮的各种不同形态,像圆月、半月、月牙等。接下来,让学生们回答哪个形态是中秋节的月亮。
如儿童节的欢乐场面。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出儿童节里的一些元素。像儿童在乐园中玩耍的画面、与父母去郊外旅游的画面,或者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画面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现个人的绘画天赋,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营造了一种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注重生活美学,提升审美品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因此,“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有计划的生活,便是受有计划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
由此可见,知识来源于生活,美术鉴赏也不例外,只有将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到心灵美、道德美以及人性美。
1.创设情境,模仿生活
在美术鉴赏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性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美的元素。比如,在学到《色彩的对比》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出一个冷暖色调的调色板,根据不同的色调,选择学生代表分别扮演黑、蓝、绿、红、白、粉等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进行色彩比对与组合,如:黑和绿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红和白混合到一起是什么颜色?扮演黑、绿、红、白的同学站到一起,此时,教师将不同色彩组合到一起,让其他学生回答每一对色彩组合到一起都会变成什么颜色 。接下来,学生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别将冷色调与暖色调赋予生活中的个人道德行为或者某一个行业。缺失社会公德为冷色调、没有爱心为冷色调,助人为乐为暖色调、诚实守信为暖色调、孝敬老人为暖色调等。冷色调相互融合到一起,学生会发现,兼具双重冷色调的人,脾气秉性更加恶劣,而兼具双重暖色调的人,素质和修养更加出众。通过这种生活拟人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美与品质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帮助学生分清现实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2.体验生活,美化心灵
美术鉴赏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是教师、家长和同学。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的表情上发现生活中美的元素,如高兴的表情、兴奋的表情、激动的表情、伤心的表情、后悔的表情等。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长和老师就会露出灿烂的微笑;反之,就会露出失望的表情。当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和同学开心玩耍时,就会露出兴奋的表情。当学生看到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时,就会热血澎湃,露出激动的表情。此外,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然后根据不同表情,创作出现实生活的人物表情包,如笑的表情包、哭的表情包、兴奋的表情包等,每一种表情包又包含了多种表情元素。最后,教师结合表情包数量,评选出优胜学生,并给予学生相应物质或者精神奖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都会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审美人生教育”的视角,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表情,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朴素之美。
三、鉴赏与实践同在,审美与创作同行
小学美术不仅考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有的学生天生对绘画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很容易投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当中;而有的学生则对美术创作毫无兴趣,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也不尽如人意,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美术教师应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小学美术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创作,才能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借助佳作,激发灵感
美术艺术从古至今,历久弥新,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传世画作流传下来,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齐白石老先生的《山水十二条屏》、徐悲鸿笔下的《八骏图》等优秀作品,都是值得学生鉴赏的佳作。展示这些名家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小学生欠缺对这些绘画佳作的理解能力,很难领会画中内涵与意境之美。教师应借助一些简单的实物写生作品,让学生能够快速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和作家的画风、画意。
在学到《山水画》的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一些较为简单的画作,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画作的一些细节进行细致讲解,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运笔的力道、重彩的区域等。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作品内涵也逐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帮助学生画好山水画。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作,从一个点开始,逐步延伸到一条线、一个面乃至整个画作。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把握住每个创作环节,牢记参考作品的每一处关键点,切记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如该收笔的不收笔,该重涂的地方不重涂,该涂色的地方不涂色等。
2.简化创作,注重细节
审美人生教育理念不仅涉及美术教师,而且与每一位学生也息息相关。有的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往往走一走过场,对教师的讲授左耳听,右耳出,当轮到自己创作时就会陷入创作瓶颈,即便教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创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美术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着眼点,使学生充分了解 “美”的概念,督促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欣赏一些美术作品,留意这些作品的细微之处,通过摸索与探究,寻找美术创作的捷径。
学习《十二生肖》单元内容时,这十二个动物都各有特色,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巧,教师将十二个动物的真实图片播放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将这些线条复杂的动物转变为框架简单的简笔画,并将这些作品与教师画的作品进行比对,查找出自己创作的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纠正。这种教学方法为学习后续的美术鉴赏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审美人生教育下,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美术教材为纲,以现实生活元素为创作源泉,使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理性心态正视美术作品中美的元素,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美术学科素养,使学生汲取更多“美”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柴青青.对比新老版本深入教材分析——以“美无处不在”一课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3):26-29.
[2]王宏伟.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J].中国教育学刊,2017(6):75-78.
[3]张银根.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鏈接[ J].基础教育研究,2018,488(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