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姓氏歌》延伸阅读教学策略
2020-09-10牛龙龙
牛龙龙
摘要:统编版《姓氏歌》的源头为《百家姓》,这一启蒙读本是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孔道。教学宜以吟诵为主,以行礼、舞蹈、讲故事为辅,兼顾人文性与趣味性。在读书、识字的基础上,培养家族意识,传习家国之道,培育中华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延伸阅读教学 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科书选取了《姓氏歌》这一蒙学内容。蒙学,是一个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由于历史原因,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沉沦,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回归,蒙学是其始。童蒙养正,蒙学为涵养幼儿性情提供了极其优秀的教育方法及读本。可见,节选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古代私塾采用的是一对一教授蒙学,而当下如何利用班级授课制教授蒙学成了学界的难题,如何带领学生有趣、有效、有道地阅读其源——《百家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的观念与这一蒙学内容紧密贴合。因此,可以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展开教学。为保证教学科学、准确、有趣,笔者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找到了吟诵这一新策,且为方便教学重编了读本。
一、重编读本,古为今用
依据学情,分课编排《百家姓》,将全文划分为18课,每课4行,每行8字,一课32字。其体量正适合一年级学生于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使用。每课编排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简体横排、宋体、加拼音、吟诵符号,第二部分为繁体竖排、楷体、不加拼音、标点,使学生在学写规范字、读准普通话的同时,能熟悉我国古代书籍的编撰方式,为以后深入阅读经典架桥铺路。
吟诵,是汉语诗文的口头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重要的创作方法。吟诵在中国古代各类学校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故本书增加了吟诵符号,标注低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平”“仄”,声调为一二声的平声字,用“ _ ”标志,声调为三、四声的仄声字用“ | ”标志。一般来说,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二、习礼吟诵,古策新用
1.行礼
上课礼
师:上课。
生:起立,正襟,立正,行礼,作揖。
师:作揖,起。
生:起,危坐,护中。
下课礼
师:下课。
生:起立,正襟,立正,行礼,作揖。
师:作揖,起。
生:起,护中,礼呈。
此处行礼,不再是简单的问好,而是从站姿、衣着、手势、坐姿等都做了细致的引领,且教师要还礼。既从形式上推究尊师重道之精神,又体现师生平等之原则,传承礼仪之邦之礼义。
2.吟诵
笔者选取普通话调进行教学,普通话调又俗称为“矿泉水调”,是大家学习时自发形成的调子。它句内平调,腔音则完全依字行腔,句与句之间依照传统吟诵习惯一般有上、中、下调之别。吟诵教学实践证明,普通话平调是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可以迅速掌握的吟诵调,是我们的本能,只要激发出来就可以。古人读书,是跟着老师连曲带调成套学的,现在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基本的吟诵规则,用普通话基本调进行练习,再参考别人典范的普通话吟诵调,最后自己吟诵出来。这些曲调,可以清吟,也可以伴奏,既可以古琴、古筝、萧、笛等传统乐器伴奏,也可以钢琴、吉他等西方乐器伴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百家姓》内字与字间无联系、无意义,不需读其中的入声字,学生可将每个字音吟诵得字正腔圆。韵脚为:ang/ong/eng/uo/u,以ang/ong/eng居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加之四言,属歌谣体,分两拍读,或二二字,或一三字,或三一字,读来节奏感强,形式多样。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唱歌,吟诵《百家姓》,如唱儿歌一般。垒字成文,文以字始:
(1)字字单吟。引导学生按照橄榄音(分韵头、韵腹和韵尾,如橄榄一般,开口小,中间大,收口小)的标准将每个字吟诵得饱满。依据每字音调行腔吟诵准确,即一声平平吟,二声低到高,三声高低高,四声高到低。
(2)画谱合吟。让个别学生说每个字的声调,教师将一行八个字的声调连起来画在黑板即位吟诵谱,在每个字的声调后面加一小竖线,遇到复姓,则在复姓的尾字后面加小竖线,表明此为单独一姓,一行画毕,先请几位学生按吟诵谱习读,师点评,生再读,接着全班同学齐吟几遍,最后指着一行字吟诵一遍,吟诵时声音要拖长,确保每个字音都发饱满。
(3)学生自吟。学生自己练习吟诵,一般是吟诵一整行,切记省察,虚心涵咏。
(4)加调合吟。学生初学,还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将一些通俗的调教给学生,笔者采用的是北京昌平调,即三字一字调,加调之后,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甚是喜爱。
(5)吟诵规则。因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故所学吟诵规则宜简单:一二声平三四仄,平长仄短。即一、二声字为平声字,用“—”标注,宜读长;三、四声字为仄声字,用“|”标注,要读短。
3.手舞足蹈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会读了一行八字,又学吟了节奏感强的昌平调,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激发起来,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自觉地拍手拍桌了。此时引导学生适当地拍手、拍桌,若其仍感意犹未尽,教师可带领大家站起来踏着节奏边拍、边跳、边读。
4.讲百家故事
此书为《百家姓》,每家必然有其得姓之源及族内名人轶事,所以在一节课末,留出十分钟,给学生讲讲本节课所学一两个姓的来源以及此姓的人与事,所选内容要符合中国传统的仁、爱、孝、悌之德。故事可由教师讲、学生说。也可以让动画片中的角色表达,形式多样的故事受学生喜欢,且内容真实,又饱含真理。学而时习之,学生内化于心后,慢慢地,会外化于行。
5.布置作业
有规律地重复吟诵14遍。重复要有規律,每日早起后、晚睡前各吟诵一遍,一个星期为一循环,避开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以提高记忆效率。吟诵也要有规律,在于遵循其规则。
三、效能分析
相比于动辄千字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只有564个字,当学生入学不久,开始有规律地重复吟诵达30遍,可熟练吟诵规则并背诵全文,学生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了初步认识,再受到教师的正强化,可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时,可正向迁移。按照字—词—句—文之序层层递进地吟诵,发掘字音与韵文的趣味。再以吟诵为核心拓展到舞蹈与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感官丰富其感性认识。如此有趣的教才是有效的,而行礼与传道则上升到文化层面,以保此策有道。
本文所述只是蒙学中的四言韵语,《千字文》与之类似,《三字经》《弟子规》是三言,而其文体与《百家姓》大同小异,可通用此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