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双频电加热采油技术在浅层稠油井的现场试验

2020-09-10甘惠娟杨春华郑立军钟世铭邱杨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稠油

甘惠娟 杨春华 郑立军 钟世铭 邱杨

摘 要:二连探区稠油储层原油性质差,同时受到储层埋藏浅、地层温度低的影响,在试油过程中采用常规举升技术难以有效开采和测试排液,是影响二连稠油井试油效果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井内原油及储层加热、提升温度是解决稠油开采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工频电源加热,该方法存在加热效率低、加热效果差等不足。而智能双频电加热采油技术,对井筒和地层同时进行加热,可根据稠油性质调控加热温度,提高地层温度,进而提高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能力,实现采油井增油的目的。通过浅层稠油井L34X井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对地层实现了有效加温,取得该井真是的产能,工艺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双频电加热;稠油;试油;二连探区

1 研究背景

二连探区资源丰富,油气显示好,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发育较好的砂砾岩储集体,砂体厚度较大。储油岩性多为小湖盆、窄相带、混杂堆积的砂(砾)岩体,且岩石中富含火山岩碎屑,具有储层低孔低渗(平均孔隙度14%左右,测井解释评价渗透率14×10-3μm2)、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其中中浅层稠油储层埋藏深度在700-1200m左右,地层温度在31-48℃,具有埋藏浅,地层温度低的特点,加之储层内的原油性质差,具有稠油特征。常规试油结果以低产油层、干层主,试油效果不理想。

2 原油性质情况

原油的性质是影响原油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原油流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试油的效果。因此,对原油性质的准确认识,是制定试油措施的根本依据。

从原油性质分析表明(见表1),原油密度0.9243~ 0.9672g/cm3,50℃粘度534~6759mPa·s,凝固点24~32℃,胶质+沥青含量49.1~57.6%,蜡质含量5.9~11.7%,初馏点150~242℃,300℃馏分9~17.6%,各项指标显示,原油具有中高密度、高粘度、高胶沥、高初馏点、低馏分特征,原油性质差,属于典型的稠油范畴。

与二连探区常规原油性质对比表明(见表2),稠油50℃粘度高达2495mPa·s,胶沥含量达到54.8%,初馏点高达197.3℃,300℃馏分仅为12.9%。稠油性质在密度、粘度、胶沥含量、蜡含量初馏点及300℃馏分指标平均值上,较常规原油性质,均表现出较差的特征。

提高稠油在地层中流动能力是提高稠油产出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原油粘度直接影响原油的流动性,原油粘度对温度敏感性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粘度下降明显,因此,采用对地层加热升温的方式,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

3 智能双频电加热技术原理

双频加热装置,底部连接电磁加热器的钢凯电缆和连接井口引出装置。加热系统具备给井筒加热和给地层加热两项功能。

通过下入井内的钢凯电缆自身形成回路,采用频率在10~6000Hz、电压在100~250V的变频电源,在不同频率的交替推送电流下,产生热能,通过热传导,对井筒进行加热。

利用低频效应对地层加热。低频效应是在低频电场的作用下,液体中带电粒子在低频电场中剧烈运动、摩擦碰撞,使液体本身发热,使得液体温度上升。低频效应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发生的,它需要在一定的电压和某一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才能发生,因此要求能够发生低频效应的液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液体中必须有带电粒子;二是带电粒子的分子量比较大,能够在低频范围内振动。原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分子含有带电微粒。同时,沥青质和胶质的分子量十分巨大,它们的振动频率很低,满足低频效应的发生。二连探区的稠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更加有力于低频效应的产生。

4 智能双频电加热系统

智能双频电加热系统由电加热部分和电动采油泵部分组成(见图1)。电加热部分包括双频加热控制柜、防爆传输电缆、底部加热电缆和底部油层加热器,双频加热控制柜通过防爆传输电缆与底部油层加热器连接,底部加热电缆和底部油层加热器连接为一体并一起下入油套环空内,其中底部油层加热器位(见图2)于电泵下方。电动采油泵部分包括电泵控制柜、采油管柱、电泵电缆和电泵,电泵控制柜通过电泵电缆与电泵连接,电泵通过采油管柱送入井筒内油层部位。

加热电缆为防爆钢铠电缆,主要作用为传输电源,根据生产需要调整频率进行伴热和加热。油层加热器和防爆电缆连接,为专用电镀焊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井下加热器配合泵加热稠油降粘进行采油,套管上附着传输电缆实现电加热。

双频加热的极限温度为300℃,额定电压为1000V。底部油层加器发热的极限温度500℃,额定电压为1000V。双频加热每米发热功率300~400W,加热最高温度200℃~ 300℃,加热量值高,有效的对储层稠油提温处理。与工频加热、中频加热相比,具有加热功率高,温度高等优点(见表3)。

5 现场试验

L34X井是二连探区的一口浅层稠油井,试油井段707.20-721.00m,厚度6.20m,电测解释油层、差油层。常规试油采用MFE测射联作+二开抽汲排液,排液期间无液产出。通过测试反映地层能量较充足,近井储层物性较好,远处横向上持续变差,储层有效渗透率44.4×10-3μm2。复试采用螺杆泵排液间歇排液,也无液产出。两次试油结果均为干层。地层温度从L34X井原油物性分析可以看出(见表4),原油密度0.8876g/cm3,50℃粘度216.9mPa·s,凝固点28℃,胶质+沥青含量24.8%,蜡质含量29.1%,初馏点118℃,300℃馏分18%,属于中密度,中低粘度,较低馏分原油,原油油质偏差。从原油表观特征可以看出,原油近乎凝固状态,表现为稠油特征(见图3)。

由上式计算,L34X井地层温度为33℃,地层原油粘度为265.7mPa·s,当地层温度加热到150℃的时候,原油粘度为123.5mPa·s。原油粘度降低到原来的46.5%,原油粘度下降明显,可有效的提高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能力。

本井采用智能双频电加热采油工艺对地层及井筒加热,采用抽汲方式进行排液(见图5)。加热棒下深731.09m,加热区域覆盖整个试油井段。从井下排液监测电子压力计实测的温度、压力曲线可以看出(见图5),排液期间井底最高为150.26℃,基本维持在100℃以上。抽汲排液确定本层产能为产油0.1m3/d。通过双频加热系统+抽汲排液工艺的现场试验,证实了该试油为低产油层,工艺获得成功。

采用双频加热系统后取得原油样品与前期试油原油性质进行对比(见表5),原油性质有明显的差别,原油粘度为89mPa·s,粘度显著降低,使得原油的流动能力增强。同时,300℃馏分减少,膠沥含量增加,说明原油的轻质部分减少,可以认为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轻质部分优先流动的现象。

6 结论与认识

智能双频电加热采油技术应用低频效应对地层加热,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层温度,使得稠油粘度降低,进而提高稠油的流动能力,为超稠油、特稠油的开采提供先进的技术。

通过浅层稠油井L34X井现场试验,储层实现了有效的加温,通过工艺应用后原油性质分析,粘度降低明显,提升了原油在地层及井筒内的流动,取得该井真是的产能。

参考文献:

[1]卢中原.渤海油田稠油测试井智能双频加热降黏技术[J].油气井测试,2018(12).

作者简介:

甘惠娟(1977- ),女,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猜你喜欢

稠油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稠油及其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HLB值评价稠油乳化增黏主要因素的研究
强化稠油注汽高压井治理探讨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稠油开采技术进展及现状
西北油田首座“注气+掺稀”先导工程投产成功
稠油管道输送技术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