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讨
2020-09-10马富林
马富林
摘要: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唯美情境、挖掘生活元素、激励情感力量与拓展巩固手段四点操作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四个层次 操作策略
陶行知强调,“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发展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必然有赖于教师的潜心实践和精心指导,也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一、创设唯美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善于提炼教材文本或实践活动的先进文化和艺术审美“因子”,不仅是一种学科责任,更是一项履职本领。语文教师有责任,更要有本领,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的世界和艺术的殿堂,充分调动学生先前积累形成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修为,发动多种感官,吮吸真、善、美的“芬芳”,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渲染或活动延展而成的唯美情境,进而收获精神的滋养、情感的陶冶和价值的引领。
例如,在执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没有急于带领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的学习方法,也没有急于让学生感受“运用贴切材料表现事物特点”的说明方法,而是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海底世界”和“你对海底世界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形成初步认知。学生完成默读与思考任务后,这位教师也没有急于点几名学生交流答案,也没有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而是播放海洋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相关课件,呈现由海参、乌贼、章鱼、海藻、红树、煤、铁等组成的五光十色的唯美场景以及海底的无限宁静与动物的窃窃私语,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唯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从文字角度,又从实景角度,加深了对海底世界“风景奇异、物产丰富”的体会,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有效发展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挖掘日常生活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主张。语文课程与生活密切相连,教育部统编教材尤其如此。无论是课文选编、练习题安排,还是写作部分布局、综合性学习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富矿”。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往往是发现美的“火眼金睛”。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实践等中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执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选用了“踩石过河”的游戏。预设“小石块”为课文中语言优美、强烈抒情或富有哲理的句子,“大石块”为总结各个章节内容的小标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表达的顺序,感悟小英雄爱国、机智、勇敢的特点。四个合作小组依次派出代表“过河”,明确准确概括章节大意、发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即为过关,可向下一个石块前行;若不符合要求,则停止前进。最终哪一组先踏过所有石块,即为胜利过河,给予其红五星或自制教具等奖励。因为踩石过河游戏既考验总结分析能力,也考验共情朗读水平,对学生很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学生乐在其中,梳理了文章的主题及顺序,并敏锐捕捉到三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的不同用意。
三、激励情感文化力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无文不载道”“无景不传情”,文道合一、景情统一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鲜明特点。相对而言,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更多与艺术关联,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更多与科学挂钩,而艺术又通常伴随着主体包括青少年学生的鉴定、评价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和多样文化,正是培养与提高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对引领学生亲近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和先进的、主流的文化很有必要。
例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以“作者刻画了哪几种母亲形象”“你觉得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这两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高质量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整篇课文,并填写包含母亲特点、对应语句、写作特点共三栏表格。在交流环节,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的学习收获异常丰富。“瘦弱的”“贫苦的”“辛劳的”“通情达理的”“慈爱的”母亲等,一下子涌現到大家的眼前。“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等相匹配的语句,逐一填空到位。“短句短段,刻画平白而深刻”“有近镜头,也有远镜头观察”“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等写作特点,也在独立或合作的鉴赏中“拨云见日”。然而,教师并没有罢休,而是追问“作者归根到底是描写怎样的母亲,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作者“鼻子一酸”的因由,再次归结到本文的课题也是主旨——慈母情深上来。随后在课内补充阅读《游子吟》等的诗句,发放课外阅读材料《第一次抱母亲》,有效升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拓展巩固复习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涉及客观事物与主观爱好两方面,包括感受美、分析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四个层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个层次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发展与螺旋式上升。审美创造能力处于最高层阶,通常发生在语文学习的后期阶段,即复习巩固环节。只有前期科学、充分、完整地感受美、分析美和鉴赏美,才能保障后期创造美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收获。创造需要引领,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创造是否高效。在复习巩固环节,相继组织演一演、辩一辩、画一画、比一比等拓展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在执教精读课文《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办法,分析把握武将廉颇与文相蔺相如的个性特点;再组织学生抓住“骗、逼、避”等字词,了解完璧归赵等三个故事的联系,弄清从“失和”到“和好”的转变因由;最后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特点,分配秦王等不同角色,模拟还原负荆请罪等三个故事的场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把学生对于有勇有谋、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等人物特点的理解,外化为自己的表情、语言、动作,实现了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统一和创造。再如,执教略读课文《京剧趣谈》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旦、净、丑等的脸谱,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马鞭、亮相相关信息后,请学习小组向全班推介喜爱的京剧的一类行当及对应的脸谱角色,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最生动。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的审美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言传,也受制于教师的身教。语文课程本就是美的化身,语文教学本就是美的创造,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健康情趣,另一方面也要涵养和磨砺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健康情趣,为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和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雷晨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J ].天津教育,2020(03):131-132.
[2]高颖.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