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途径与方法例谈

2020-09-10荣爱华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阅读写作审美教育高中语文

荣爱华

摘要:陶行知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美育在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的作用。语文活动是高中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引导高中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品位,应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以阅读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评价美;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美、表现美;抓住“共情”因素,落实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阅读写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美育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入手。高中生感知美和追求美的欲望格外强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这些美的元素的接触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但是,高中阶段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与自然、社会、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优秀作品来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统编教材的选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它们具有多样的美,如语言文字美、思想感情美、逻辑思维美、人文哲理美等,是对高中生进行美育的最佳载体。以下以古诗文欣赏为例,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途径。

一、立足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评价美

在物质充盈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简朴至纯的乡村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是包含着丰富乡村美的教学素材。这首五言诗共计20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明清新,几如白话,但却让人切实认识到“繁华落后见真淳”的文字美。更让人感叹的是本诗的景物描写,多用白描手法,远近结合,有声有色,能在吟诵之间让读者的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感受到一种纯净和谐的自然美。教学中,在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无须多言,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调动个人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缘景入境,去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从语言、意境、形象、情感、手法等几方面分别让学生谈谈读诗心得。一位学生说自己分明看到一位闲坐在满院桃李下自斟自饮的老者形象。另一位学生接着说,那老者像自己记忆里的太公——一个眉毛很长、很亲切的老头……由此可见,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不知不觉就对诗歌进行了再创造,丰富了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并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二、拓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体验美、表现美

高中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表现欲强,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社团活动或跨学科社团活动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组织朗诵社、书法社、吟诵社、话剧社等社团。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朗诵社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一遍遍品味、感受语言的意蕴美,一次次斟酌、提升朗诵的音韵美,最终尽其所能地用声音和体势去体验、表现出一代伟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壮美之情。还可以依托书法社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欣赏作者的作品手迹。通过对毛主席用笔纵横驰骋、不拘小节这一鲜明特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他那种豪放和乐观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主席的笔力遒劲、舒展大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还能涵养学生性情,进而对学生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影响。

古诗词翻唱是当今流行歌曲的一种形式,深受中学生喜爱。从传唱一时的《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到《明月几时有》《离骚》《明日歌》等,高中生都耳熟能详。这些古诗词翻唱在艺术欣赏方面的价值高低不一。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握审美教育的主动权,以防学生被“带节奏”。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诗词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古人在意境美方面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成功的古诗词翻唱也主要是因为其旋律美、意境美、情意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尝试带领学生翻唱古诗文。例如,在元旦联欢会上,有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吟诵”节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采用“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吟诵”方式,把几个古代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各有特色。尤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面,几近完美地表现了孔子“礼运大同世界”理想中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诗意境界美。总之,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尽情模仿、尽情演绎阅读教学中的古诗词,能让他们充分地实践美、体验美、表现美,逐渐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观。

三、落实写作训练,推动学生感悟美、创造美

陶渊明的另一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收录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这篇文章巧妙地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结束仕途生涯的畅爽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风格跃然纸上。学习本文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体味一周(或更长时间)没回家时的归心似箭的心情,并观察路上、家里分别是什么场景,说说周末怎么度过,即将返校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然后仿照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写一篇散文。

与以往习作练习不同的是,对这篇作文,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些富含美感体验和哲理美的语句或被引用,或被化用,或被扩写成段,被学生赋予了新时代的特色美感。例如,“奶奶不在家,邻居二爷告我说,你奶知道你今天回来,到地里给你挖地瓜去了。庭院边上菜畦里,葱叶笔直站立着,几簇紫红色的鸡冠花夹在其中绚丽绽放,院墙外的梧桐叶已开始泛黄,远处夕阳渲染的天边,一抹朱红色拉得很长很长。我坐在门口等奶奶,静静独享这美妙时光。”不难看出,学生不仅懂得了体悟美,而且学会了使用文字创造美。又如,“站在卧室的飘窗前远眺,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简易厂房,那里是我市的循环经济基地——蓄电池厂。原来这儿全是耕地,两年前被征收了。邻村的耕地虽然还在,据说也不允许种庄稼了,因为土壤里重金属超标。我真的很怀念小时候在小河里摸鱼的时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大声呼吁政府部门及时改变决策,响应习总书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号召。”这段文字雖然没有直接表达美,而是进行沉重的思考,但这也体现了一位高中生对日渐消逝的乡村美的留恋与反思。

总之,语文审美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整体形成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教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课外活动、写作练习等途径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赵炜.青少年审美需要与审美活动调查[ J].当代青年研究,2008(3):51-54.

[2]陈庆丽.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进阶路径[ 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23-25.

[3]张业强.陶行知美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贵州大学,2010.

[4]徐健顺.我们为什么要吟诵?[ J].语文建设,2010(4):74-76.

猜你喜欢

阅读写作审美教育高中语文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