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给影响
2020-09-10许亚慧
许亚慧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深化、互联网技术发展,现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影响越发明显。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征信问题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对现金存在明显的替代作用,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问题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的不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本文基于此,首先对第三方支付的兴起进行了阐述,然后就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央行的货币供给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就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计算机网络发展,数字信号正在逐步取代纸张成为新的货币载体,第三方支付开始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与生活方式,使得购物消费支付更加灵活。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部分,第三方支付首先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影响了货币需求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其次,影响了基础货币的可控性与货币乘数的大小,对流通中的货币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最后,通过改变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第三方支付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我们的支付习惯和生活方式,其对于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明显,很可能推动社会跨过纸币时代,进入数字货币时代。有关第三方支付对央行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发挥第三方支付的规模效应与正的网络外部性,促进金融创新与普惠金融,提高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与福利水平。
二、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对货币结构的影响
首先,第三方支付对货币的结构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货币层次划分的前提是:第一,金融资产间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差异;第二,金融资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对于这一界限我国于1994年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暂行办法,后于2001、2002年对统计口径作出调整,并于2004年再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但是并未发布正式的货币供给量统计办法,因此仍以1994年的暂行方案为准。相对稳定性。而第三方支付的高流动性使不同流动性资产间的转化更加容易,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缩小,这给货币层次的划分带来了影响。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具有替代作用,这种替代作用在结构上模糊了货币层次间的划分界限,给货币层次的划分前提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缩小了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差异。在电子货币或者第三方支付未普及之前,现金与活期存款之间的转化存在明显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而在第三方支付出现以后,客户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实现不同层次货币的迅速转化。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模糊了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优越的便捷性,同时还可以缩小不同金融资产间的差异性,所以在未来电子货币时代,金融资产可能大多保留在同一种形态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第三方支付加大了货币计量的难度,以及第三方支付使得金融资产的差异缩小,这些都给货币层次的划分带来了挑战。
(二)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三方支付除了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影响之外,还对我国央行的货币供给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模糊了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优越的便捷性,同时还可以缩小不同金融资产向的差异性,所以在未来电子货币时代,金融资产可能大多保留在同一种形态上。原因是: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和低交易成本,可以将任意一种存在的货币形态转化为其他任何的货币形态,且这种转换是非常容易达成的。
第三方支付降低了基础货币量,短期内增加了货币乘数,长期内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第三方支付通过基础货币量减少了货币供给,又通过货币乘数在短期内增大了货币供给,长期来看,由于货币乘数的扩张作用,因此第三方支付很可能会增大货币供给量,具体的影响方向仍需视基础货币的变动程度与货币乘数的变动程度而定。
三、对策建议
目前,根据新的规定,央行已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设置了客户备付金制度,减小了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资金带来的风险。以后应重点关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规运营,控制第三方支付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影响,在经济稳步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第三方支付对我国经济的推动力。同时,着重关注其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以防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负面效应。
(一)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建议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这样才能制定更为有效的货币调控措施。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现金M0与狭义货币量M1有明显“替代作用”,而对广义货币M2却存在明显的扩张效应。而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论是扩张或紧缩,均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对第三方支付存在正影响,那么政策导致第三方支付进一步发展,现金与活期存款的增长将受到“削弱”,不能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效果。相反地,如果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对第三方支付存在负影响,那么政策将导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缩减,现金与活期存款增加,也不能达到预期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因此,在货币当局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该政策对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以及第三方支付对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的影響,以此保证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性。
(二)对监管当局的建议
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客户备付金等制度。从监管角度来看,监管通常都是“问题导向型”,并不能提前预见“问题”。即便不能预防,也要尽快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降低因监管不到位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监管主体不明,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基础是电子货币支付,应当划归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针对监管方式不明,我国分业监管弊端逐渐显现,未来可能出现统一监管模式,建议将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纳入到货币层次划分中进行统一监管。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第三方运营牌照制度,保证市场的竞争力。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第三方支付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正向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武聪,陈孝明.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J].浙江金融,2016(08):27-32.
[2]方兴,郭子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TVP-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03):183-190.
[3]方轶强.支付系统的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分析[J].上海金融,2009(09):27-31.
[4]耿中元,惠晓峰,朱东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0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