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与学养

2020-09-10闫帅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养书法家内容

【摘要】学养是指具有相关知识和修养,学养对书法家具有重要意义。书法家学养的积淀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完善书法及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修养,又要努力体察社会、感悟生活,养成自己稳定、独特的人格精神。

【关键词】书法家;学养;路径;内容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17-03

【作者简介】闫帅,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会员。

书法家若仅仅停留在对笔墨技巧的锤炼上,或许能够创作出一件笔法精湛的书作,但它绝非是神采焕发、感人至深的佳作。因此,书法家不仅需要苦练技法,对“技”有所观照,更是需要努力体察与追寻“道”,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而塑造完美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即是积淀自身的学养,这是书法家进入创作的一项必要的能力储备活动。

黄惇先生将书法家的“学养”分成两个部分,即是“学”与“养”。“学”,是指书法家汲取书法以外的学问;“养”,则是指书法家将所学沉淀到自身人格精神当中,形成高度的审美能力和脱俗的气质。这种人格精神会外化到书法作品的艺术形象中,具体表现为书法形象的意趣、神采。从这一角度来说,学养可以作为衡量书法家的重要指标,它是书法作品展现人格形象的重要渊源,与书法家塑造书法艺术形象的优劣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早在北宋,黄庭坚就讲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书法作品的俗与雅,优与劣,既取决于书法家的笔墨技法,更取决于其学问道义;优秀的书法家,莫不具备丰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正是如此,黄庭坚在评苏东坡书法时大为赞赏,“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也”。可见,在古人心中,学养是能够通过书法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它是书法家创作能力的重要来源,是书法家能否塑造优秀书法作品的重要指标。

既然如此,书法家究竟该如何去积淀学养呢?对于古人来说,这似乎不是问题。古代书法家身份更多的是文人士大夫,他们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社会文化规定,修身成为他们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至于,学养的积淀贯穿于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书法学习本身也成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家来说,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现今书法家的专业化,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专业训练,因而书法家过多地注重书法的形式技法,却忽略了对自身学养的要求。显然,这不利于现今书法的创作。那么,我们当下书法家,究竟该如何积淀学养?又要提升哪些方面的学养呢?

中国传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说,这是古今文学艺术家获取学养的最有效途径。所谓“读万卷书”,是指书法家要广泛阅读,学习了解与书法相关的知识;所谓“行万里路”,是指书法家要体察外部自然与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

从读书的层面来看,书法家的学养当然不能仅仅止于书法上。书法艺术形象由点画形象、识读形象、韵律形象、人格形象构成,因此,有人称书法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书法家读书方面的修养,即是指对其他文学艺术的修养,主要包括:文学的修养、音乐的修养、绘画的修养。

所谓文学的修养是指书法家对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体验与研究。书法不僅关心汉字之“形”,更考虑汉字之“意”。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莫不是受到书写文辞的影响,从而选择与“文意”相匹配的书法形式,塑造书法艺术形象。只有将“文意”与书法点画之形有机结合,其书法形象才能令人感动。因此,书法家要不断去提高。

在古代,书法家多由文学家、诗人组成,他们多是书写自己的文学作品。因此,更能在传统书法家的作品中看到文辞之意与书法形象之意完美统一的例子。

今天,书法更加专业化,书法家与文学家已发生分化。但是,当今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依旧多是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中寻找创作素材。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更要求现今书法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从学习文学艺术到体验文学作品意象,并努力将从文学中感知的意象与书法作品的意象进行有机融合,如此,才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形象。

音乐的修养也是书法家所要关注的重点。书法同音乐存在着极其相似的一面,它们都以“韵律”表现动态,传达情感。从表现的次序来看,音乐同书法都是按照一定的、不可逆的时间次序展开的。音乐是按照一定的旋律将各种音节组织在一起;而书法是以“笔顺”将各个孤立的点画进行组合,在一次性的书写中,构成单字、行列、通篇的次序。如果仅仅存在时序上的流动,那么书法等同写字,音乐等同普通的声音。而与普通的书写和发出声响所不同,不论是书法还是音乐,都需要一定的节奏,以此表现韵律。在音乐中,音调的高低起伏、快慢交替、强弱变化构成了韵律;在书法中,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字形的大小变化,用墨的浓淡干湿,都是丰富书法节奏韵律的体现。因此书法家借鉴吸收音乐创作的原理,以此完善自身的节奏感,能丰富作品的韵律形象。

美术修养也是书法家所要具备的。传统艺术理论强调书画同源,即书法与绘画在本源上具有一致性。这两种艺术是相通相融的。如果说,音乐的修养会进一步完善书法动态的韵律形象,那么美术艺术修养则会有益于书法静态形象的塑造。相比于书法,美术更加强调空间构成与画面的形式,因此,画家会调用一切手段,如线条的长短粗细,空间的虚实安排,色彩的浓淡搭配,来塑造丰富的画面视觉效果。

书法家依托汉字来进行创作,如何在汉字所规定形态下表现丰富的变化,成为书法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思考对点画、结字、章法的空间安排处理问题。尤其是当下展厅背景下的书法创作,更是要求书法家运用一切手段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因此,书法家不仅仅是要对书法自身的内在形象(点画形象)进行关注,书法外在形象(展示方式、装裱形式等)都成为现今书法家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的要求迫使书法家要关注其他视觉门类艺术,以培养自身的空间视觉能力。

而从“行万里路”的一面来讲,它更多的是指书法家书房以外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与人生历练中,对自身理想人格精神的追寻与实现。我们知道,书法家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其独特人格精神的形成与人生经历、社会阅历紧密关联。这些方面也在影响着书法家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集中表现为书法家的人格精神,从而影响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因此,对于书法家来说,不仅仅需要去进行广泛的读书学习,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去体察社会、感悟生活,以此磨砺、升华自身的人格精神,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书法家完善学养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法家通过完善其文学、音乐、美术的修养,以及努力体察社会、感悟生活,养成自己稳定、独特而向上的人格精神,才能支撑书法家所要传达的丰富的书法意象。正如苏东坡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猜你喜欢

学养书法家内容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小小书法家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文献馆员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