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间房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2020-09-10韩旭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岩性断层

韩旭

摘 要: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及盆地模拟技术对十三间房地区煤系烃源岩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十三间房地区油气藏主要为复合型油气藏,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有岩性、构造两大主要因素。油气运聚以短距离侧向运移和垂向输导为主,呈阶梯式渐次抬升,含油气层系逐渐变浅的油气富集特点。

关键词:十三间房;岩性-构造油气藏;烃源岩条件;断层

随着油气勘探从勘探程度高、勘探已成熟地区逐渐转向低勘探程度地区,低勘探区域油气成藏分析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关键环节[1-6]。十三间房地区位于小草湖凹陷与了墩隆起之间,西为疙瘩台--红台油气聚集带。前人对小草湖地区油气藏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十三间房地区的油气藏条件研究较少[7-11]。因此深入了解十三间房地区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内容,对加快该地区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十三间房区块位于小草湖凹陷东侧,其西侧已发现了来自侏罗系油气源的红台油气田,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但该区基础地质资料较少,烃源岩分布及特征、油气成藏机制不清楚,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进程。

2 油气输导系统特征

小草湖地区油气运聚以垂向输导和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呈阶梯式渐次抬升,远离生烃洼陷含油气层系变新,如图1所示。沿古构造背景油气成台阶状运聚成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自小草湖生烃中心向周缘,由于断层切割,含油气层位逐渐升高,凹中H7井气藏位于J2x4地层中,向东H8气藏含气层位为J2s2中段、H6气藏含气层位为J2s3下段、H204气藏含气层位为J2s3上段、F1井最高含气层位为J3q,总体表现为自生烃中心向周缘,油气运聚以短距离侧向运移和垂向输导为主,呈阶梯式渐次抬升,含油气层系逐渐变浅的油气富集特点。

3 圈闭条件

根据各个时期的构造形成情况可将研究区主要构造带分为山前大步断褶构造带和十三间房构造带(圈闭群),其中发现19个圈闭(不同层圈闭个数不一),如图2所示。山前带圈闭以断背斜为主,依附于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D1井圈闭条件最好;而南斜坡圈闭相对分散,成带性差,但多数仍是断背斜和背斜,F1井所在的十三间房构造无疑是条件最好的圈闭。

4 成藏期及油氣藏类型

研究区位于吐哈盆地东缘,古地温梯度高,根据盆地模拟技术得出的D1井埋藏演化史及热成熟度史可以看出D1井地温梯度曲线(4.85℃/100m)可以推测小草湖洼陷东缘古地温梯度较高,因此烃源岩演化程度高。根据研究区沉积埋藏史与有机质热演化研究成果可知,西山窑组下部源岩在侏罗纪后期已进入生油门限,现今已达成熟--高成熟阶段看,处于大量生烃高峰期,并且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八道湾组现今Ro为1.3%,正处于生气阶段,生烃高峰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源岩从白垩纪开始连续进入生油门限,目前仍处于成熟阶段。因此,十三间房地区从侏罗纪末开始生烃。

据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测温等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早白垩世油气已经开始注入成藏,即主要成藏期应为中燕山--晚燕山期,对于十三间房地区而言,成藏期主要分为早白垩世和上新世。从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来看[9],小草湖凹陷边缘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红台2、疙瘩台),同时小草湖地区储集砂体主要受南物源沉积体系控制,古水流方向近东南为主,已发现构造走向多为东西、南北,古河道方向与构造斜交,能够形成侧向岩性封堵,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的条件。

5 成藏主控因素讨论

红台、疙瘩台古鼻隆区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显示,断裂是油气运移调整的重要通道,鼻隆背景上尤其是斜坡区的砂层尖灭带特征清晰,对油气有明显的遮挡作用。研究以及钻探结果均表明,古构造背景控制该地区油气运聚的方向。古构造的存在,有利于早、晚两期油气的充注。因此,良好的构造背景是该区天然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岩性遮挡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决定因素,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岩性侧向封堵。断层对该区天然气含气范围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红台地区断层主要呈东西、南北两个走向,分析认为,南北走向断层主要作为油气源断层,东西走向断层是重要的遮挡断层。此外,断层遮挡对本区含气范围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长海,查明,葛胜全,等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5):595-600.

[2]刘俊田,王劲松,任忠跃,等.小草湖洼陷西山窑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特种油气藏,2014,2(6):10-14.

[3]靖辉,江洪,向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07,39(4):377-383.

[4]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3):491-501.

[5]张厚福,徐兆辉.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J].岩性油气藏,2008,20(1):114-123.

[6]王威,李臻,田敏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21(2):121-124.

[7]季卫华,王昕,桑廷义等.小草湖地区成藏条件分析与目标评价[J].吐哈油气,2000,4(5):21-28.

[8]季卫华,焦立新,王仲杰,等.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 (3):266-271.

[9]刘俊田,靳振家,李在光等.小草湖地区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J].岩性油气藏,2007,19(3):44-47.

[10]张代生,季卫华.小草湖洼陷成藏条件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J].吐哈油气,1999,1(4):11-17.

[11]柳波,黄志龙,涂小仙,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 38(2):152-157.

猜你喜欢

岩性断层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茨东断裂带断层控藏模式及勘探实践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直立断层平动和旋转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测斜仪在钻孔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