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石水力扩容技术应用

2020-09-10吴文俊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20年5期

吴文俊

摘 要:与常规的压裂相比,岩石水力扩容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占地面积小,施工简单,可以取得与压裂相近的效果。此项技术通过开展砂岩地层岩石力学扩容增注技术试验,在储层形成扩容区,改善该井储层孔渗能力,提高吸水与产液能力,同时通过扩容调整长射孔段吸液剖面及油藏动用均匀性,达到增注、增产目的,提高开发效果,此项技术在涠洲12-2油田首次应用,注水量从350m3/d提升至640m3/d,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非均质性;暂堵剂;扩容改造;增产增注

1 前言

目前北部湾油田众多井面临着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层间非均质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导致增产增注困难,采用陆地常用的压裂酸化等大型增产措施,有着诸多的因素制约,例如甲板空间狭小、平台承载力有限以及费用太高,为了改善储层孔渗能力,提高吸水与产液能力,达到与压裂相近的效果,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引进岩石水力扩容技术,这项技术现场实施占地面积小,完全能够满足在平台实施,增产增注的效果较好,首次在海上油田应用并获得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2 扩容技术的原理

扩容是指岩体在受剪应力作用下,其总体体积增加的变形现象,此时岩体所受的总应力还是压应力状态。体积增加的原因就是因为岩体内部在微观尺度形成了新的空间,这些新的空间包括新的孔隙和/或新的裂缝。孔隙介质,即沉积岩,形成新的孔隙和新的裂缝。花岗岩也能扩容,主要是形成微裂缝;天然裂缝的错动及其端部的扩展都可以造成扩容。

2.1 扩容增强转向类型

本工艺目的是实现层间/层内转向。通过层间转向逐级封堵储层优势通道,尽可能使纵向测井剖面目的段整体都获得均匀的有效扩容改造,使储层内部缝网结构更加复杂。

本井采用近井地带+裂缝远端型扩容增强转向剂。它是一种具有自降解功能的扩容增强转向化学材料,通过不同粒径的合理组合,可以在已开启的、较宽的裂缝缝口部位,以及微裂缝端部处形成桥堵,从而起到扩容增强转向作用。

2.2 暂堵剂选型依据

使用降解型暂堵剂,封堵液流大通道以及储层微裂缝并迫使施工液体转向。

用于封堵射孔孔眼实现层间转向暂堵剂优选结果,性状:白色粉末,粒径分布:18-60目;用于封堵储层微裂缝形成复杂缝网的转向暂堵剂:性状:白色粉末,粒径分布:20-100目。

3 岩石扩容施工参数设计

3.1 储层改造半径与注入量设计

结合理论模型、经过检验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具、分析数据库,用于本次施工计算得到的改造半径与注入量的关系如下图:

根据数模结果,确定该井最合理的总注入量为900方,改造半径为90m。

3.2 储层分类与分阶段施工压力

依据本井电测曲线成果:GR测井、密度测井、岩石力学参数,结合注入剖面测试实验,并应用岩石力学计算经典模型包括黄荣樽法/Anderson/Stephen等,将目的段分4类,且具有不同的破裂岩石梯度0.017MPa/m-0.02MPa/m。

依据热--流--固耦合模拟计算的控制方程

动量守恒:

物质守恒:

能量守恒:

孔隙压力变化引起的孔隙弹性应力:

Δσm=ΩpηΔp

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弹性应力:

在此,P是流體压力;T-温度;u-固体变形的位移;σij-应力张量;Δ-对应变量的变化。当温度变化不大时,热传导就可以不考虑。

依据上述模型计算结论,全部施工过程必须在小于储层破裂压力下扩容施工,应用暂堵剂需要调整的压力幅度为5-8MPa。

3.3 井口排量与井口油管施工压力计算

依据施工不同的压力梯度,计算井口排量与井口油管压力数据,下图为计算关系曲线。

3.4 施工参数汇总

施工最大注入压力37.2MPa,总注入量512-894m3。

31/2"钻杆管柱注入,施工参数由现场实时压力/排量数据监测和分析决定。

4 岩石水力扩容效果

作业前,注水量波动较大,注水不稳定,在井口压力为11.8-15.7MPa下,注水量在350-450m3/d;作业后,在井口压力15.4MPa下,注水量提高至640m3/d,

综上,岩石扩容后,井口压力一致情况下,初期注水量提高290m3/d(350m3/d-640m3/d),注水量提高。

5 岩石水力扩容意义

①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层间非均质性矛盾突出,这类型低效井在湛江分公司各油气田中占到20%以上,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带来新的突破,实现产量贡献,对保障分公司原油稳产有重大意义;②由于海上采油平台面积狭小,用陆地常用的压裂酸化等大型增产措施,有着诸多的因素制约,例如甲板空间狭小、平台承载力有限以及费用太高,选用这项新术现场实施占地面积小,完全能够满足在平台实施,做到简单实用。

参考文献:

[1]贺甲元,李小龙.水力扩容技术概述[C].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石油学会.2019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石油学会:西安石油大学,2019: 2676-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