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润童心

2020-09-10眭如军臧夕才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10期

眭如军 臧夕才

【编者按】

书法,是中华文明灿烂的艺术瑰宝,是优秀文化重要的传播载体。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教育为办学特色,以“笔正”“心正”“行正”为探索路径,以“规、正、雅”为育人目标,通过“墨色明品”“墨痕润品”“墨韵铸品”“墨瀚敦品”“墨香养品”五大举措,努力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场域和润品正心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尚真养正”的价值追求。丹阳市荆林学校已然在书法教育的大道上,熠熠生辉。

【摘要】为了能让学校的墨韵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生命,弘扬汉字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记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品格提升,实现从书法特色打造到书法文化育人的嬗变,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以“尚真养正”为价值引领,以“笔正”“心正”“行正”为探索路径,以“规、正、雅”为育人目标,通过“墨色明品”“墨痕润品”“墨韵铸品”“墨瀚敦品”“墨香养品”五大举措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

【关键词】尚真养正;墨润童心;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2020) 77-0070-03

【作者简介】1.眭如军,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江苏丹阳,212300)副校长,高级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臧夕才,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书法,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不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蕴涵着广泛深刻的育人因素。“尚真养正,九年一贯制学校书法教育校本化研究”是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承担的省级规划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研究中,荆林学校始终坚持以“尚真养正”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为办学目标,致力于培育“墨韵文化”,构建“墨香课程”,书写“墨润童心”,以书法文化的魅力熏陶学生的品格修养、审美取向、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品格。

一、“墨色明品”——凝练育人目标

1.承接校训。

校训“尚真养正”有两层含义,其一(侧重学校育人目标):“真”即真实,真诚,真理;“正”源于《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引申为正直,正气、正义。其二(侧重书法本义):“真”乃“真卿”之“真”。颜真卿笃实纯厚刚正不阿,追求真理,人格高尚,以义烈名于时,为世人所推崇。我们“尚真”,就是“字”尚颜体,“人”做颜真卿样的人;“正”乃“平正”,书法最重要的结构法则就是“平正”。我们“养正”,就是希望学生平时能静心凝气写好每个笔画,规规矩矩讲究间架结构,认认真真做好每次作业。

2.探索路径。

为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将书法与育人有机融合,学校充分挖掘书法之道与做人之道的共通之处:“书法重法度,做人讲规矩;书法讲究横平竖直,做人则要刚正不阿;书法讲究端雅飘逸,做人讲品位高雅。”正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交流书法心得的时候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们将此引申为“笔正、心正、行正”,即由书法人手促进品格内化再外显为行为表现,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并将此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

3.提炼目标。

紧扣“笔正、心正、行正”提练出“规、正、雅”的育人目标,对每一个层面也制定了具体的目标。“笔正”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九年的书法练习写好规范字、方正字、端雅字;“心正”则是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锤炼遵规守格、为人正直、志趣高雅的品格;“行正”则是指向学生的行为方式,要行事规矩、作风正派、举止文雅。

二、“墨痕润品”——打造文化场域

文化是一种环境,一种气氛。学校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积极打造墨香校园。学校从细微处着手,力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他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富有墨香气息的校园。

1.打造物化平台。

一是学校以“墨韵文化”为主题,建设“尚真大道”“书法广场”“楹联长廊”“洗砚池”“文化墙”“名人堂”等校园六景。寓意“真乃至上,崇尚真理”的尚真大道贯通校园南北。小学部四合院天井的颜真卿广场,让漫步其中的莘莘学子观摩名作、揣摩真谛、仰慕风采,感受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修炼品行、提升人生境界。中学部四合院天井,以“兰亭”“墨池”为主体,意在将园中景观与书圣王羲之相联系。书法文化墙、各楼道系统展示书法家的介绍,让学生每学期深入了解一位书法家,对其生平事迹、书法特点、典型故事能够熟稔于心,并從中得到启示;展示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在追寻历代书法家的珍迹中,感受着颜体的方正刚劲、欧体的险劲秀拔、行书的清秀超逸和草书的雄浑博大;同时开辟展示栏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让校园处处流露出沁人心脾的翰墨馨香和人文古韵。

二是设计文化标识——立笔荆林。学校以中国汉字作为校徽主题图案,在造型方面,用小篆“荆林”两个字作为标志图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变成一个挂满毛笔的中国风的笔挂,校徽取名“立笔荆林”。汉字的造型运用、小篆的字体运用、笔挂的图案运用,体现了学校书法教学的积淀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新的校徽出现在学校校服上,出现在各种场所、各种资料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教育氛围。

2.打造共建平台。

一是依托“丁国云书法工作室”开展以“翰墨文化”为核心的校本培训,定期开设文化讲座,组织参观、欣赏传统艺术等活动,在提高书法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让教师不仅成为学生书法学习的领路人,也成为学生品格提升的引路人;二是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书法家、家长志愿者作为学校项目研究导师;三是与南京南化三小、镇江桃花坞小学等学校成立研究共同体,分享资源、共同研究。

3.打造校外平台。

学校将丹阳的天地石刻园和镇江的米芾书法公园作为校外研学基地,定期开展书法研赏活动;学校扩大书法研究朋友圈,与省书法协会、南大中北学院开展定期交流;学校继续加强与日本柴田町的书法交流,确保每年都进行作品交流。

4.打造宣传平台。

学校将建立校园景点同步语音、文字介绍网络系统,力求在校园的任何景点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具体介绍。同时,通过制作专题美篇,撰写相关报道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报刊杂志等平台,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交流成果、分享资源。

三、“墨韵铸品”——建构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充分挖掘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的书法元素,形成校本化的课程资源。如语文五下《遨游汉字王国》、六上《聊聊书法》以及道德与法治五上《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将这些内容与学校的资源深度整合,通过开展项目研究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收获。

2.校本课程特色化。

学校进一步规范、完善《学诗词练好字》《中国古代书法家故事》《写字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书法童话》等校本教材。学校还在课程结构上以学生成长为圆心,着力建构“同心圆”课程:第一个同心圆为基础学科课程。充分利用书法课和午间习字加强书法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第二个同心圆为墨韵特色课程,包括书法童话课程,书法名家课程、书法赏析课程、书法研学课程;第三个同心圆为文化拓展课程。将书法这一传统文化与其他传统艺术相结合组建“金石风骨”篆刻社团、“水墨丹青”国画社团、“黑白经纬”围棋社团、“余音绕梁”丹剧社团。让学生在社团学习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特色课程个性化。

一是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来建设课程。如借鉴丁国云老师编写的《书法童话》编写校本课程。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优美的书法中探索国学文化的足迹;在一笔一画中品味做人的道理,让爱国之心、儒雅之性、文明之风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三是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空间,实现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迁移,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成长。

四、“墨瀚敦品”——深化主题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四大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法实践中提高审美情趣、历练生活态度、参悟做人道理。让他们感受到书法中不仅有气韵、有风骨、有神采,更有专注、有坚持、有执着……

1.“同写中国字,共言中国志”竞赛活动。

学校每学期举行不同主题的书法竞赛活动,既是展示书法技能,更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感受内容的特殊意蕴,激发爱校、爱家、爱国之情。如各年级以“向善”“筑梦”“明志”等为主题展示学生书法作品。

2.“读名家故事,悟书法精神”主题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故事演讲、诗词朗诵、情境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书法家们勤苦练字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3.“寻名家古迹,赏书法气韵”研学活动。

走进天地石刻园、米芾书法公园探寻名人书迹,研赏碑刻遗迹,通过赏、研、临感受书法的风骨气韵,提高审美情趣。

4.“以书法会友,以书法传情”交流活动。

每年开展一次与中北学院的书法交流,长期与日本柴田町保持书法合作交流,传播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每年舉办一次大型书法展示活动,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如“写春联送祝福”“书法作品义卖”“小手拉大手共写中国梦”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自己

五、“墨香养品”——探索评价机制

1.“精品作业”普及化。让书法练习的成果看得见,学生各科作业本达到“精品”。学生做到“作业即练字”,教师做到“批语即范字”,实现教师批改示范美、学生作业字体美、款式美、簿本文面美“四美”要求。

2.“墨香系列”常态化。每学年开展“墨香班级”“墨香家庭”“墨香少年”的评比,从“笔正、心正、行正”三个层面制定评比标准。

3.“成长手册”过程化。印制“翰墨飘香”学生成长手册,收录学生的作法作品,记录参与活动的成长历程,记载每学年的活动评价。

风从江中来,韵自墨中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的书法特色已提笔露锋,满纸云烟,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我们将继续顺锋走笔,万毫齐力,让翰墨芬芳浸润荆林学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