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工作室提质增效的四“度”策略

2020-09-10包静娟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项目驱动策略

【摘 要】名师工作室是教师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的高位平台,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当前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四多四少”的行动误区,基于“提质增效”的视角,结合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际情况,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效度”“深度”“力度”“广度”四个维度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项目驱动;四“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6-0061-04

【作者简介】包静娟,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江阴,214400)小学研训室副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种子教师培训专家。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也是优秀教师群体同频共振、集约发展的教研新样式。名师工作室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大数量的名师工作室背后,高质量的名师工作室却寥寥无几。

名师工作室建设质量不高,既有上级部门组织管理的原因,也有名师工作室自身的原因。就名师工作室本身而言,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漫无目的多,科学规划少。工作室行动“浅表化”,只有活动内容的组合,没有目标的统领;工作室行动“碎片化”,缺少整体设计、系统安排;工作室活动“惰性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被动应付多,主动进取少。名师工作室发展缺少动力,缺乏活力,有的名师工作室导师身兼数职,仅仅把名师工作室当成对外宣传的身份名片;有的成员参加工作室的个人意愿度不高,主动性、进取心差;有的工作室活动缺乏吸引力,不能让成员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三是一般成果多,有价值的成果少。工作室的研修内容没有指向核心知识,缺少主题,导致研究浮于表面,无法产生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成果。研修方式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措施,缺乏阶段性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研究无法落到实处。四是单打独斗多,合作交流少。有的名师工作室不重视对外交流,仅仅进行工作室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致使工作室运行处于封闭状态,难以实现工作室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从2013年笔者主持无锡市首届名师工作室以来,工作室成员有2人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近百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1人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5人获评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人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杰出水手奖。“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研究”获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在全国第十二届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交流研讨会中作经验交流。笔者从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经验是:名师工作室应该围绕“效度”“深度”“力度”“广度”四个维度加强建设。

一、目标统领,确保工作室建设的效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规划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能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目标统领让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从无形转化为有形,通过系统驱动团队成员,保障工作室的良性运作。

1.系统化设计工作室发展规划。

名师工作室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省级、市级和校级三级名师工作室应有不同的定位。围绕工作室目标制订行动规划,进一步明晰每一年度的研修目标与内容框架、研修的思路与方法、研修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预期成果。

基于课程改革和工作室成员发展的需求,笔者将“数学理解”作为工作室研修主题,聚焦课堂,聚焦科研,“研—学—做”三位一体,为工作室成员搭建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交流的平台,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改的试验田、成果的辐射场、名优教师的孵化园”(见图1)。

2.精准化制订成员发展规划。

面对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目标模糊、缺乏规划的现状,工作室不遗余力地帮助成员“定位”。指导工作室成员辩证分析个人优势与短板,明晰自身专业发展的起始点,并制订具体可达成的个人发展规划(包括骨干层次目标、读书学习规划、师德提升规划、学科发展规划、教育科研规划)[1]。通过学习交流、研究实践、反思表达,唤醒专业自觉,培植专业内核,磨砺专业技能,塑造专业品质,促进成员提升专业素养。

二、项目驱动,增强思想提炼的深度

名师工作室聚焦某一项目开展研究,可以引导成员在合作性的问题探究中深入理解关键概念,实现元认知、个性化表达的拓展和学习结果的情境迁移,易于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实施重心下移的项目管理。

为更好地提高工作室成员研究的积极性,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总课题,实施子课题承包制,让管理重心下移。通过招募项目负责人,让关注共同研究目标、志趣相投的成员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连续、定向、系统的思考,开展课题项目攻关活动。让项目负责人把子课题申报市级或省级“教师专项课题”,让“我”的事情变成“我们”的事情。通过论证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汇报、成果展示等环节,实施对课题的管理。因此,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理解的小学数学游戏课程开发研究”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课程研发成果、教学成果、竞赛成果、科研成果等。

2.指向真实问题的持续实践。

这里的真实性是指项目研究必须致力于发现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设想,并在实验验证之后,把经过验证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2]。名师工作室一直聚焦“数学理解”这一课题展开挖井式研究。從“小学生理解性错误原因的诊断分析”到“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数学理解”,从“如何聚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到“如何激活内需促进数学理解”,从“如何创设联结促进数学理解”到“如何通过元认知促进数学理解”……从“问题”到“课题”,从“课题”到“课堂”,经历调查分析、学习研讨、实践研究,工作室成员对“数学理解”的理解变得深入,教学行为更具智慧[3]。

三、责任划分,增强素养提升的力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要提高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质量,就应该引入共同管理精神,划分责任,让工作室成员在一个个子任务的达成过程中累积经验,发展能力。

1.分段考核评价。

为进一步督促工作室成员实现3年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工作室为每个成员创建电子“成长档案袋”,实行动态管理。围绕“知、思、行”,对成员进行学年度“六每”考核:每学年读两本教育专著,完成5篇读书笔记;每学年上一堂满意的公开课或在市级以上开展讲座;每学年发表一篇紧扣研究主题的论文或论文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二等奖;每学年参与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主持或作为核心人员参与);每学年在“数学理解”公众号发表两篇文章;每人带一个小团队的计划。同时,进一步健全组织,规范管理,成立名师工作室核心班子,督促管理工作室的活动。

2.分解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一方面可以按内容分解进行研究。如開展“课题式听评课”时,按研究的子课题将成员分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研究内容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听课、评课既关注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又关注了课题研究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研究过程进行分解。如课例研究放大“前移后续”的活动价值,从“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例分析—形成策略—反思内化”,实施“研”“学”“做”三位一体的深度研究。(见图2)

四、多元辐射,拓展资源共享的广度

名师工作室要秉持“共建、共享、共进”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让每位成员成为知识管理的载体,产出、分享和使用资源。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激发成员的荣誉感,还可增强鞭策力,扩大影响力。

1.工作室内部的互动。

教师研修强调从成员间的交互作用中学习,这应以不同方式根植于工作室活动设计的核心之中[4]。工作室以“行动学习”主导学科研修共同体,培育研究状态,支撑课堂转型;以课例研修推进同伴学科教学改进,累积经验碎片,再造行为文化;以循环实证磨练学科教学知识,累积为师底蕴[5],倡导即时、即事的研究,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学术共同体。

2.工作室外部的辐射。

一方面,发挥网络的平台功能,形成网络研修社区。借助名师工作室QQ群、微信公众号、名师工作室网站以及每月工作简报等平台,将阶段研究成果不定期分享,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多的学科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送培、工作室成员蹲点、组建二级梯队联动辐射等方式,实现由点到面的延展。名师工作室与省市名师工作室、各地教师发展中心培训班举行联合教研活动,实现跨区域的成果辐射。鼓励工作室成员将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让工作室成员“个个都是吸纳的树,人人成为辐射的源”。

总之,名师工作室建设让“规划”来领航,让“项目”来提速,让“责任”来护航,让“共享”来保航,名师工作室这艘航船才能驶向更远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彰有.让教师由优秀走向卓越——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0(6):48-50.

[2]顾泠元.青浦实验——一个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31-34.

[3]包静娟.课题,生成并服务于课程改革[J].江苏教育,2010(29):53-55.

[4]哈蒙.有力的教师教育:来自杰出项目的经验[M].鞠玉翠,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7.

[5]包静娟.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J].江苏教育研究,2011(33):19.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项目驱动策略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