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活教育,让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窘境
2020-09-10吕爱玲
吕爱玲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当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需要秉承的重要理论。文章提出要转变理念认知,拓展教学思维;深入解读文本,激活情感体验;扩展体验范畴,推向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模拟生活场景四种策略。
关键词:深化思维模拟生活扩展范畴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在强调:“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巧妙地融通语文与生活,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维
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就在于教师始终用狭隘的视角关注教材文本、设计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关联。这导致学生认知思维无法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只能被动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比如,教学《草原》一文中老舍一行人与蒙古族客人辞别的场景,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运用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难以理解,尤其是对诗句中所呈现出来的与亲友辞别的深情难以形成真正体悟。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其一,学生对于“天涯、碧草、斜阳”所营造出来的氛围缺少应有的体悟;其二,学生没有将课文中描述的情节、展现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对此,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扭转仅从教材文本展开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搜寻自己的生活记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别人分享某事的经历?是否看到过与人分离时的场面?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学生在回忆中感知,并纷纷用自己的语言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言语中展现了自己的不舍与无奈。此时,教师紧扣课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将教学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正是由于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构、板块的设置都与生活建立了深入的联系,真正促进了学生言语实践素养的发展。
二、深入解读文本,激活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但很多教师似乎并不能找到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这就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本有深入把握,利用文本中蕴藏的生活资源,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在理解感知的过程中为学生架设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
以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一单元中《丁香结》一文为例,作者先后为读者展现了春天中、街道旁、校园里、细雨中的丁香花,并以古代诗人诗句中对丁香结的描写来展现哀怨的愁绪。然而,作者就此宕开一笔,一改古人独特的用意,展现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中,教师聚焦课文揭示中心的最后一句话——“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学生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深入的对话。教学至此,很多教师就会鸣金收兵。但事实上,这样的解读一直都是学生在揣摩作者的内心,他们并没有将这句话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对此,教师应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你会运用这句话来劝说生活中的哪些人?很多学生快速将语句体现的人生哲理与自己生活中的人、经历的事联系起来,有的想要用这句话来劝说自己投资失败的爸爸,有的要用这句话来劝说自己高考失意的哥哥......
这样的对接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句的感知与理解,更与其生活经历相結合,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巧妙地内化了文本的主题,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体验范畴,联系生活实际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要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到文本中来,更为关键的是要将学生推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浸润,从而顺势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语言文字信息的角度认识到,经典钢琴曲《月光曲》的诞生是因为故事情境中的人、景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故事中的人、情都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于柔和月光的感知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在生活中观赏月色,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体验和感知准备,并巧妙地融入文本的故事中。学生由于在教学前对月色的柔和美感已有了深刻感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思考,在教师解构《月光曲》过程时,先通过故事体会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人物特点,同时又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激动和敬仰之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文中对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海景的描写片段,学生可以完全体会贝多芬内心的激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是让学生先从生活中感知,形成必备的认知体验,然后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故事,并通过巧妙点拨,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将生活与课堂进行了巧妙联结。
四、开展实践活动,模拟生活场景
语文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常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及时在课堂中搭建生活化的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模拟生活化场景,将生活场景转移到课堂中来。
比如,统编版教材四上《爬山虎的脚》一文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要学会观察”,这一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观察。教师要摆正教材范例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要懂得从课文中洞察作者的观察方法。但从课文中积累和感知观察方法,并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还需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悟和思考,锻炼其观察能力。为此,教师围绕着爬山虎脚的外形来训练,先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并从文本的语段中提炼出作者观察的方法,然后利用图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逐步获得认知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与生活进行关联,如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作者叶圣陶通过连续观察写成了这样的文字,对此,教师帮助学生做好积极准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种植一些小植物,并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关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避免课堂教学的生搬硬套,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参考文献
[1]金蓉.基于生活化教育思想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3).
[2]唐丽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
[3]张先华.从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读真语文内涵[J].语文建设,2013(19).
[4]陆思佳.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