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探究
2020-09-10李丹
李丹
摘要: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而且能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因此,美术教师要顺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趋势,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情况,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促进美术教学深入开展。为此,文章结合本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几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美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开发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补充课程知识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教师在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遵循美术学科特性
美术学习不仅是学习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是人们探索大自然魅力的过程,而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则是探索的结果,是美的呈现。美术的本质是艺术,所以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术性反而没有那么突出。学习美术需要的是放松,让身心处于空灵状态,这样才能在创作中更好地发现美,捕捉美,将美术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只有沉浸于美术的世界中才能更好地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水平。
2.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美术不需要很强的学术性,因此,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知道学生对哪些美术知识感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灵动的美术课堂,带领学生感受美术之美,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乐趣。
3.贴近教材知识内容
美术没有特定的形式和规律,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欣赏美和领悟美的能力的培养。所以,美术教学需要围绕教材大纲进行拓展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贴近教材知识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不会偏离理论标准,保证美术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坚持生活化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艺术乐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眼睛。
二、科学选择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豐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了充实美术校本课程,教师要将这些艺术资源引进来。为了保证美术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对学生成长发展有利的艺术文化资源。
1.把握学生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年龄段的特征来选择课程资源内容,突出美术的魅力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兴趣高低会影响学生注意力和思路走向。学生能否配合,是否满意,能否快速接受知识,都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艺术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要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实践感受手工艺术的乐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推动民间手工艺术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剪纸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起到传承传统艺术的目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例如,在学习剪窗花时,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剪窗花的历史、方法和技巧,然后再给学生详细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剪窗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剪纸创作,根据掌握的剪纸知识创作自己喜欢的窗花图案。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国画需要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但由于国画抽象性强,学生容易审美疲劳,缺乏学习的热情。信息技术可以将国画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从更多的解读角度去了解国画知识,欣赏国画之美。因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具体情境,将学生带入国画意境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技术直观展现国画意蕴,通过歌曲渲染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国画之美。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更加珍惜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四、利用社团开展校本课程教学
首先,开设专用场馆,体现民间美术之美。新课改指出要大力发展民间美术教育。为此,教师要在社团基础上开设专用场馆,推进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比如,可以打造民间美术的专用场馆,如民间剪纸场馆、彦涵版画场馆、民俗坊、泥娃娃场馆、民间布艺场馆、儿童年画场馆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带领学生进入不同场馆进行实践创作,体验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特点,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这不仅有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丰富社团形式,满足学生的连贯性学习。随着美术社团的成立,学生可以参加的美术实践活动也多了起来,有民间剪纸、民间版画、民间泥塑、民间布艺、儿童年画等。为了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率,美术社团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将社团发展成果展示出来,突出社团的特点,使社团活动公开化、透明化。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以探究为中心,将丰富学生体验作为坚持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小组化项目学习,丰富学生感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使课内和课外发生连锁反应,支撑学生进行连贯性学习。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开发能力,将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带领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实现美术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宁,李博睿.美术校本课程的生活化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8(01).
[2]孙力斌.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单元重构的“四大遵循”[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