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2020-09-10陈卓
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大学生便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更致使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为社会和政府埋下发展隐患,严重制约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增速放缓,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逐年缩减的趋势,严重激化着人才市场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的冲突,高校大学生与社会人才的矛盾。不过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学历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唯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应届大学生规模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社会企业的相关岗位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就职需求,致使人才市場竞争加剧,部分学生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以宁夏高校毕业生为例,2018年度宁夏大学毕业生约为31808人,其中10709人就业成功,就业率仅为33.67%左右。通常来讲,致使大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家庭、企业及学校四个层面。首先在学生层面。高校学生通常不能准确地对自身能力进行定位,对社会企业的认识较为浅薄,不能有效认识具体岗位的职能与职责,常常过高地预估自身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集团型企业的追捧,对中小型企业的不屑,对工资待遇的不满,对岗位属性的低估。其次在家庭层面,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进以来,我国大部分家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庭教育方式及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坚韧、勇敢、抗挫折的性格。往往在求职失败后,一蹶不振,难以结合自身不足,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是企业因素,部分企业在应聘过程中,难以对高校学生做到一视同仁,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性别、籍贯以及毕业院校,都影响着学生的求职成功率。最后是学校方面。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以致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岗位技能需求。此外,高勇(2017)认为院校专业与产业分布不对称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以某院校动漫设计专业为例,由于当地与动漫有关的产业寥寥无几,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不能前往外地寻求与所学专业相对口的岗位,因此滞留本地谋求文秘类、编辑类以及销售类职位。以致在缺乏岗位经验与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惨遭淘汰。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可行路径
(一)改革教学体系
在新时代发展视域下,我国高校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应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数量以及招生规模有限,人才供应主要以高校为主。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扩招政策推行以来,宁夏大学生数量呈现规模化增长趋势,人才供给主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因此,高校教学体系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设计,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优势,提升实践教学课时,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实训锻炼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应对大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的渗透与融合,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充分结合当地企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实施校企合作
现代企业应积极与院校展开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或顶岗学习的形式,提供给宁夏大学生更多的实训机会。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和环境,了解职位需求,在实训中累积经验,寻求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间的差异,丰富理论结构,弥补技能不足,提升社会阅历。在此过程中,现代企业应转变传统“合作理念”,不应局限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利益。要把企业的发展与学校的教育相结合,与高校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可委派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到学校充任教师职位,满足学校教学需求。也可将教师引入企业内部,拓展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此提升高校教育与社会衔接的契合度,增加学生就业几率。而在企业招聘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人才市场监督工作,杜绝求职歧视、性别歧视以及户籍歧视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职业规划
在新时期发展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必须摆正姿态,认清自己,结合社会实际,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体系。首先高校应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分析宁夏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并根据学生的课业成绩、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及特点,对其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认清职业需求与自身能力间的差距。其次,根据宁夏大学生职业需求与自身能力,为其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成长体系。明确具体的发展路径、方向以及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实训、校内课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整合职业发展需求,在学生就业阶段,高校应统筹学生的求职需求,安排教师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以此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并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机会。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更是影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手段,促使高校通过教学改革的手段,为学生就业活动发挥正面作用。以此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推进我国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新华,张宏雷,高德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及建议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9):40-44.
[2]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9):146-148.
作者简介:陈卓(1988-),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人,巴塞罗那大学硕士,助教,外国语言文学。
项目名称: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6NXJC01,项目名称:新常态下宁夏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主持人:陈卓,项目类别:青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