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仙草体内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2020-09-10黄丽芸李文陈达林杨启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热

黄丽芸 李文 陈达林 杨启

关键词:猪殃殃;发热;解热

八仙草为茜草科拉拉藤属一年生小草本,别名猪殃殃等。传说猪食之则生病体弱,故名“八仙草”。《江西草药手册》等记载,八仙草性味辛、微凉,具有清热、消炎、解毒和利胆等功效,是民尤其是苗药和藏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被当地居民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牙龈出血、伤口化脓、疥癣、肾症、风湿跌打疼痛、伤风发热、尿路感染、慢性白血病等疾病[1-4]。大量的研究表明八仙草可以抑制过氧化物酶,清除DPPH、ABTS、羟基、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等,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R-201旋转蒸发仪(上海百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JY系列药物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UV16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岛津公司)。

1.2 材料

昆明种小鼠购买于南昌大学动物,SOD、MDA 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试剂公司。

1.3 方法

1.3.1 药物的提取

八仙草水提物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八仙草干燥品,加入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3h,16层纱布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八仙草水提物生药量为2.5g·mL-1,临用时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混悬液。

八仙草乙醇提物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八仙草干燥品,加入10倍量乙醇提取3次,每次超声1.5h,16层纱布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八仙草乙醇提物生药量为2.5g·

mL-1,临用时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混悬液。

1.3.2 动物处理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灌胃前小鼠禁食不禁水12h。第一组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10mL·kg-1);第二组阳性对照组给予Vc水溶液(100mg·kg-1);第三组高剂量组给八仙草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1、2、4g·kg-1),八仙草乙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1、2、4g·kg-1)。

1.3.3 SOD和MADA的含量测定

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灌胃14d,最后一次灌胃后 30min 后摘眼球取血,4℃,3000r/min离心10min,制成血清,分别按照试剂盒方法测定SOD和MADA。将采完血的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出肝脏,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涤数次,滤纸吸干水分,称取1g放入小烧杯中剪碎,转入玻璃匀浆器中,用0.9%的生理盐水配成 10%的肝组织匀浆,充分研磨数次后使组织匀浆化后以4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分别按照试剂盒方法测定SOD和MADA。

数据分析结果用x±s表示,采用SPSS20统计软件对各组参数进行方差分析检验。

2 结果分析

如表2、表3所示,与空白组相比,Vc组、八仙草水提取物组和乙醇提取物组小鼠血清中SOD的活力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小鼠血中MDA的含量显著的低于空白组(P<0.01)。与八仙草乙醇提取物组相比,八仙草水提取物各剂量组中小鼠血清中MDA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仙草水提取物组与Vc组相比,血清中MDA和SOD无显著性差异(P>0.05)。

與空白组相比,Vc组、八仙草水提取物组和乙醇提取物组小鼠肝脏中SOD的活力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小鼠肝脏中MDA的含量显著的低于空白组(P<0.01)。与八仙草乙醇提取物组相比,八仙草水提取物各剂量组中小鼠肝脏中MDA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八仙草水提取物组与Vc组相(P>0.05)。

3 讨论

丙二醛(DMA)含量的高低可以反映体内不饱和脂质的过氧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出细胞膜的损伤程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与衰老、肿瘤、炎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八仙草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与空白组相比,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增加SOD活力,表明八仙草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能力;而八仙草水提取物组小鼠中MDA的含量低于乙醇提取物组,SOD的活力强于乙醇提取物组,表明八仙草水提取物组的抗氧化能力强于乙醇提取物组。八仙草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中MDA的含量和SOD的活力与Vc组相当

(P>0.05),表明高剂量的八仙草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下一步实验组将对八仙草水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出单体物质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进一步明确八仙草抗氧化活性物质,为八仙草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永卫,刘秀华,张登荣,等.八仙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研究[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1(17):16-23.

[2]李洁,孙俊.八仙草的生药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3-45.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1卷第2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16-418.

[4]蔡小梅.八仙草化学成分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黄丽芸(1988- ),女,硕士研究生,主管中药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健委中医药科研课题(编号:2018A352、2018B153)

猜你喜欢

发热
化学#1~#6中间泵保护整定计算
应用红外检测技术查找35kV系统接地故障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