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的形成及其运营模式探究

2020-09-10李玉玺

环球市场 2020年7期
关键词:共享模式共享经济发展趋势

摘要:共享经济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一种使用权共享或者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的新型经济模式,吻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目的是解决资源闲置、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是提供物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服务,在效率、便捷、价格、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具有优势,涵盖衣食住行诸多领域,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模式;发展趋势

一、共享经济的形成

共享经济的最初形态是外国的共享单车模式传入国内,政府主导的城市公共服务类的有桩自行车,然后逐步演化成个互联网公司运营的无桩扫码类共享自行车,最后普及到其它经济领域。共享经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等要素,主要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响应国家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优化经济组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共享经济的最初形态共享单车崛起之时恰好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风口,共享单车这种全新的模式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创新,主打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协调闲置资源进行共享,采用开放的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使用,而且又以政府主導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为突破口,一时间风靡全国。共享单车的崛起既有其创新因素,也赶上了一个合适的发展机遇,响应国家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契合人们的心理,让共享的经济模式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并被普遍接受。

(二)信息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共享经济的主要媒介是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其中包括定位系统、移动支付系统、云计算系统、物联网系统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定位或者卫星定位获取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并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来确定资源共享范围,并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便快速访问和读取分布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数据信息,云端服务器对所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高效地分析计算,从而确定出最优方案反馈给用户,第三方交易平台为用户和服务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信誉支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整合共享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使用户只需要有一部能连接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共享经济的各种服务,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为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供需双方的互赢

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资源闲置的问题,把闲置资源进行短期使用权转让,逐步发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用户的需求促进了市场的形成,供给方通过合理的价格或者低于传统商业模式的价格来满足用户需求,从闲置物品中获取了额外收益,实现了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流转和利用效率。共享经济能够切实解决用户的需要,正如共享单车那样为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用户量身定做,从而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并且这种新颖的经济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交性,能够让用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验和社交化满足,这样用户不仅能够快速得到应有的服务,在减少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社交需求。供给方能够通过用户的社交途径来获得宣传和推广,从而有利于积累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这样用户和供给方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各取所需、从中获益,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四)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市场形成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人口集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实现了良性循环。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大量集中,人口数量对应的就是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共享经济模式,究其原因是农村人口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共享经济自诞生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利润是和市场规模有一定关系的。共享经济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种类繁多、服务齐全,而在中小城市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比较基础的,有些城市只在人流量大的市中区才能看到共享经济的身影,甚至有的市只有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类的共享经济。城镇化的进步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用户数量,带来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和发展契机。

二、共享经济的运营模式

共享经济有三大组成要素,分别是用户、供应商和平台。用户主要指有相关需求并希望尽快得到满足的个体;供应商主要指拥有并愿意把自身资源通过使用权短暂转让而获利的个体;共享平台主要是通过从各种渠道获取资源信息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有效整合线下零散分布的剩余物品和服务,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供需信息从而提供给用户,并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实现双方无缝链接。共享经济的运作模式包括三个关键点,一是供应商提供闲置资源给平台进行合理利用,二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供需匹配和监管,三是用户从线上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线下得到使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为产品服务类型,旨在用户能够暂时获得某物的使用权满足自身需要,如借用、租赁等,最常见的就是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车、滴滴打车等形式;第二种是物品再分配类型,主要是对旧物、闲置物的再次利用,如闲鱼、拍拍、转转等;第三种是协同共用的方式,指共同分享使用权或是共同使用某商品或服务,如比较流行的拼车、物物互换等;第四种是技能服务共享方式,即对某项技能个体服务的共享,例如家教、上门维修等。

参考文献:

[1]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和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

[2]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

[3]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6,9.

[4]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5]蔡朝林.共享经济的兴起与政府监管创新[J].南方经济,2017,3.

[6]张孝荣,余点.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作者简介:李玉玺(1995-),男,山东汉上人,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共享模式共享经济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内控深化与实施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浅谈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
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