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2020-09-10谭军
谭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实现和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当前提升高职教育的关键性举措。我国高职院校在学习西方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启示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作为类型特征成为必然趋势。通过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能够使得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更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多的共同点,但由于基本国情等方面的原因,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通过比较分析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启示。
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点
2.1 产生的原因相同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是各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产生的共同原因。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使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在此模式下,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劳动者类型的需求也不同,因此使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2.2 实现基础相同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各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教育已经成为推动高职教育的有效方式,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为高职教育服务,因此使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依赖性。所以,由于各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使得不同国家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也具有其相应的特殊性。
2.3 合作程度不断深入
在全球范围内,高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职业教育水平及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专业化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有效方式,其在合作范围和合作内容等方面都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以此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同点
3.1 名称不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式不同,加上各国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国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名称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日本将校企合作模式称之为产学合作;美国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称之为合作教育;德国将校企合作称之为双元制培训;英国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称之为三明治工读制度;俄罗斯将校企合作模式称之为基地企业制度。虽然各国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称谓不同,但都强调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3.2 产生的时间不同
教育事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产生得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从时间方面来看,德国在19世纪末最早产生了校企合作这一教育模式;美国在上世纪初最早出现了校企合作教育。而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使得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要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和苏联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才逐渐产生并发展。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之后才产生的,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3.3 两者的作用地位不同
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两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企业扮演着学校教学实习基地的角色,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之后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同时,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织者、参与和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成果的评价者。学校是进行普通教育的场所,可以教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实习教育活动。由于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企业和学校的作用地位也是不同的。
4 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高职教育中,企业和学校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企业承担着实践培训的职责,而学校则是理论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环境,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义务,强化社会监管,确保高职教育能够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對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振中.基于产业链思维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研究[J].科技视界,2020(04).
[2]郑松.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