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0雷明君
雷明君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方式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帮助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
关键字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应用教学
新课改的教育改革,使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目的。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为奠定学生扎实的基础,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综合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制定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全面性教学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作用
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无法实现当下的教学目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认知教学和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原本枯燥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方式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中。比如,教师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云、雾和雨》时,云、雾和雨属于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将云、雾和雨呈现出来,所以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教师所收集的云、雾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转变规律展示给学生,通过生动的演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云、雾和雨是如何产生的,了解自然界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运用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又能够加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冊第二单元,第四课《叶的组成》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叶片结构呈现出来,教师通过收集不同树叶资料,让同学对树叶进行观察,寻找树叶的组成部分,找出不同树叶的共同特征,由里到外的对树叶进行观察,了解树叶内部结构以及表面结构。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为了满足现阶段的教学目的,拓展教育方式,完善教育内容,是每位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目的。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层面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需要连接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不仅能够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师通过信息资源拓展知识视野,更新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让科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保护植物》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教师所收集的植物资料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珍稀植物种类。通过自然科学等视频将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保护植物的思想,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教授学生如何保护植物,并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保护环境做起。通过教育短片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关于植物的知识内容,不在受课本的限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使用信息技术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教学,增添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内容,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还缩短了学生学习知识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土壤》时,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土壤的构成以及土壤的种类教授给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教师将土壤的结构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分层展示,使学生详细的了解,土壤的构造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通过对土壤多种方式的讲解,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信息丰富,信息量较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小学科教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获取了感性知识,弥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增长学生见识,开阔眼界。
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以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形象直观的将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尤其是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小学生能感受科学的魅力,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幼苗与阳光》时,小学科学课堂上无法实现幼苗的成长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将幼苗的成长过程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对于动画短片有着浓厚的兴趣,运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呈现出幼苗与阳光之间的联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了阳光对幼苗的作用,也加深了对于阳光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授小学科学时,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将形象具体的科学知识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受最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制作简易显微镜》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将制造简易显微镜过程直观的显示出来。让学生明确的了解显微镜制作的步骤,减少学生制作时所出现的错误。用生动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显微镜的制作中。既提升了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不仅能够直观的将科学知识展现出来,也能够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科学的魅力,达到小学科学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实践目的,模拟科学实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制作机器模型》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自行车的制造过程编织成小游戏,将自行车制作零件打乱,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制作出完整的自行车。小学生对于游戏十分热爱,用游戏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师将某些小学科学课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了解科学实现过程,将资料收集起来,教师根据学生所找寻到资料的进行教学,并适当的对内容进行扩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人类的进化》时,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关于人类的进化过程,并收集起来。在讲《人类的进化》课程时,先让学生将自己查找的,关于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描述,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积极踊跃的发言,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教师最后再根据学生所将的内容进行补充,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
五、开创学生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使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扩散性。例如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生锈》时,让学生了解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样的环境会使金属生锈速度加快,由于实际条件,无法将科学的实现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够充分了解金属生锈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科学分组实验详细过程显示出来,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的感受科学,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测,猜测金属在空气、水、酸中的生锈速度,从而了解金属生锈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学生的思想,实现科学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实现过程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比如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拯救野生动物》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野生动物的图片,以及野生动物生活的短片,让学生对野生动物有一定了解,从而使学生对野生动物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野生动物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更好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如何保护野生进行探讨,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野生动物的正常繁殖。给小学灌输爱护动物、帮助动物、不虐待动物思想,增加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让学生逐步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自觉行为。
(三)培养学生三维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去验证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二维思维空间。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科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三维思维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实验过程在三维空间里进行实现,通过生动直观的影像,了解科学,学习科学。比如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微生物》时,因为微生物是肉眼所无法观察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微生物的形态以及活动情况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三维立体的影像展示,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形态、运动状态。更好的了解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记忆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三维学习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打破陈规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多样化,运用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局限性影响,某些科学实验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小学科学实验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第十三课《地壳的运动》时,传统教学方式,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教授学生,学生不能够直观的了解地壳运动规律,课堂氛围较为枯燥。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用多媒体设备将地壳运动,以短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了解大陆的漂移、海洋的扩张和板块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地壳运动规律,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变化,对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进行探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地壳运动变化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让小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氛围,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实现安全教学
有些科学实验实现起来较为危险,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实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证教学环境的安全。比如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给水加热》时,传统方式是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小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在实验的过程中,容易打翻酒精灯,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所以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将给水加热的过程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既能让学生了解水加热的全过程,又有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八、与家长进行沟通
(一)消除家长的担忧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大部分家长是不赞同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容易让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感,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动脑能力,而且长时间的运用计算机对学生的视力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将信息技术优点展现在家长面前,使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观点进行改变。对于还不是很放心的家长,学校可以让家长到学校进行听课,让家长能够直观的了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点。在听课过程中上,家长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消除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担忧。在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家长需要协助学校,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监督,尽可能的阻止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玩乐。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知识的拓展形式扩大到最大化。
(二)协助教学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运用互联网信息,了解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在旁进行协助,将科学结果呈现出来。运用网络信息将学生将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按照实验过程对其进行操作,观察每一步的实验反应是否与网络显示的实验反应相同,从而判断实验操作过程是否错误。家长在旁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完成小学科学作业。比如教师在教授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冰》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什么是冰,冰又如何形成的。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运用网络技术,根据冰的特性,在不用冰箱的情况下制作冰棍,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在孩子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家长在旁进行拍摄,拍摄完毕之后再运用网络传送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近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从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达到教学效果。能够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实现,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09,16:54-55.
[2]谢娜.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2,21:154+156.
[3]许文凤.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風,2012,17:174.
[4]冯玉荣.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