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活动与经验的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实践

2020-09-10吴小勤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弄堂乡土经验

吴小勤

乡土资源是指幼儿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我园地处古镇,园所周围遍布各种各样的弄堂。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弄堂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经常在不经意间讨论着关于弄堂的话题。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弄堂这一乡土资源,使之与具体的活动建立联系,让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建构有益经验,从而获得适宜性发展呢?

一、探:多维探寻弄堂里蕴含的课程资源

弄堂是小镇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反映的是本地最为民间、最为本土的形象与韵味,是解读民俗风情的文化之匙,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乡土资源。幼儿园若进行适宜的开发和利用,则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素材。为此,我们采用园本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走访等多种维度来探寻弄堂里蕴含的课程资源。

1. 基础知识来普及

什么是弄堂?幼儿园周边有哪些弄堂?这些都是基础的知识,但是受年龄、地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老师们有关弄堂的认识和经验参差不齐。我们通过园本培训、网络学习等方式梳理了幼儿园周边弄堂的相关知识,同时邀请了对本地乡土文化有深度研究的学者入园,就弄堂的由来和历史人文举办专题讲座,向全园教师普及了有关弄堂的基础知识。

2. 实地走访来丰富

弄堂里有些什么?哪些资源可以转化为能服务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资源? 我们实地走访弄堂,用专业的眼光来思考和审视资源的价值。我们对弄堂里可能蕴含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拍照、记录,了解弄堂的特性及弄堂里的人、事、物,同时绘制了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周边弄堂地图,掌握了各条弄堂的地理方位。回园后,我们对弄堂里的资源进行了分析和分类,筛选出可能服务于课程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深度分析与梳理。

3.家长调查来补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作为与幼儿园有着共同目标的园外资源,在乡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大部分家长都是本地居民,一些家长住过弄堂,一些家长现在还住在弄堂,他们对弄堂有着更多的了解、记忆和情感,能对我们调查和梳理的弄堂资源进行适宜性补充,也能为弄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谋划策。为此,我们设计并发放了《记忆中的弄堂》家长调查问卷,围绕“住过弄堂吗”“老街的弄堂”“弄堂典故(历史)”“弄堂游戏”“弄堂趣事”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结束后,我们对结果进行梳理汇总,筛选出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信息,纳入到弄堂资源库中。

教师围绕活动做的准备决定着他们可以带幼儿走多远。通过学习、走访、调查、梳理,我们对弄堂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对弄堂资源可能蕴含的课程价值判断也越来越清晰。

二、研:深入研讨弄堂资源可引发的活动

弄堂可能引发哪些探究?可能开展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哪些经验?带着问题,我们从幼儿开始,进入了从资源走向活动的深入研讨。

1.从幼儿开始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首先聆听了幼儿对弄堂的想法、意图和理解。我们和幼儿聊关于弄堂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我们带领幼儿穿弄堂,让他们记录在弄堂里看到的和想要了解的;我们重点关注参观过程中多数幼儿普遍提及的话题,由此梳理出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感兴趣的话题,如弄堂像迷宫一样,究竟有多少条呢?弄堂里除了老房子,还有哪些古老的东西?为什么弄堂的围墙、屋顶、地面缝隙里会长出植物?……

2.同事间分享

我们了解和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能更科学、灵活地鹰架幼儿的学习。同事间的分享和交流,能让我们对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个过程能帮助我们对幼儿更加敏感,拓宽活动思路。因此,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分享、对话和研讨,梳理出可能开展的活动主题,如弄堂里的老房子、弄堂里的植物、弄堂符号、弄堂地图等。

3.回归幼儿

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梳理和研讨后回归班级幼儿,再次观察和了解能吸引班级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聆听他们希望探究的问题,共同商议确定活动主题,并绘制主题脉络图。我们将课程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再结合幼儿的研究情况动态调整,保证资源引发的活动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能夠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建构。

三、行:有效支持弄堂里的探索与学习

幼儿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富有挑战的任务,获得适宜的经验。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给幼儿提供发现更多、挖掘更深和建构更高级知识的机会。当幼儿进一步参与探究活动时,教师应为其提供鹰架。

1.认同幼儿的想法

【案例一】在讨论可以用什么方式在迷宫一样的弄堂里穿梭时,幼儿发表了自己的想法。糖糖说:“可以走路,我和妈妈每天都是走路来幼儿园的。”航航说:“弄堂里可以骑自行车的,我爷爷住在弄堂里,每天都是骑自行车送我来幼儿园,我经常骑着小自行车穿弄堂,可有趣啦!”“我会骑自行车。”“我也想在弄堂里骑自行车。”大家都对骑自行车穿弄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对“幼儿园周边到底有几条弄堂,弄堂的路线和方位是怎样的,弄堂里藏着哪些秘密,”等问题产生了困惑,他们想通过骑行的方式穿弄堂、调查弄堂、了解弄堂。对弄堂进行深度探访,是一件有趣也有意义的事。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经常开展骑行游戏,基本都具有了骑行经验。因此,我们认同了幼儿的想法,组织讨论弄堂骑行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弄堂都适合骑行?怎样的骑行路线才是合适的?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隐患?……弄堂骑行可以让幼儿获得关于方位、测量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经验,具有探索价值,同时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这样的认同感中被激发。

2.支持幼儿的探索

【案例二】“是不是所有的弄堂都能让自行车通过?”幼儿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觉得九曲弄可以骑行。” “黑弄堂也可以。”“黑弄堂不可以,那里太窄了。”轩轩提出反对意见。“怎样的弄堂适合骑行呢?”我将问题抛给幼儿。“只要车子的宽度比弄堂窄就可以。”“车子能骑过去就行。” 琦琦、开开、熹熹等几名幼儿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怎么知道车子宽度是不是比弄堂窄呢?”我继续追问。“量一下!”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

幼儿在中班时就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因此我提供了卷尺、短尺、米尺等测量工具供他们探索。幼儿自主分组,拿着记录单和测量工具走进弄堂进行实地测量,有的负责保管材料、有的负责联络组员,有的测量、有的记录……

(1)问题推进。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给幼儿提供发现更多、挖掘更深和建构更高级知识的机会。案例中,当听到幼儿为哪些弄堂适合骑行而产生争论时,我就适时抛出问题“怎么知道车子宽度是不是比弄堂窄”以推进幼儿的深度探究。

(2)材料支持。适宜的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隐形支架。案例中,为了让幼儿弄清楚“哪些弄堂可以让自行车通过”这个问题,我根据幼儿已有经验投入了不同的测量工具,让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3)因“适”而为。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幼儿能够坚持探究,有些幼儿则容易放弃,这与幼儿的个人能力及自我效能感有关。这时候,因“适”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一名幼儿在活动中都获得适宜性发展,教师要鼓励、指导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案例中,在测量弄堂这一任务中,我既为幼儿提供了难度不同的测量尺(卷尺、短尺、米尺等),又在活动中提供了不同难度的任务(测量、记录、联络、材料保管等),让每一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任务。这不仅能保证任务有效完成,还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继而帮助幼儿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4)同伴合作。有效的活动应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学习品质,让幼儿“会学”,而不是“学会”。案例中,幼儿自主分组,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记录。有的幼儿擅长组织,在合作测量中起到了分配、协调任务的作用;有的幼儿擅长记录,便负责记录测量结果……每个幼儿在小组中都承担着自己的任务,在与同伴的互动合作中都获得了适宜性发展。

同一条弄堂的宽窄不一导致每一组的测量结果都不一样,这引发了幼儿关于“寻找适合的测量点进行测量”的讨论和实践。为了对比弄堂与小车的宽窄,幼儿在已有测量经验的基础上又对自己的小车进行了测量。在一次一次的自主测量、同伴互助测量、记录结果、统计对比中,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实践验证,形成新的问题,再次实践检验……幼儿测量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四、思:走向活动与经验的乡土资源開发原则

乡土资源虽然涵盖广、内容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乡土资源都适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建构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能够被幼儿感知、理解的内容和具有探究价值的乡土资源。

2. 交互性原则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这就需要用行动的思路去规划适宜的乡土资源,从幼儿喜欢做、能够做的事情出发,使筛选出的乡土资源成为适合幼儿探究的对象,同时将乡土资源与园内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形成。

3. 连续性原则

幼儿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是不断从旧经验中产生新经验,并用新经验不断改造旧经验的过程。因此,乡土资源的规划需要思考幼儿活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乡土资源,使幼儿能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经历,并最终获得适宜性发展。

猜你喜欢

弄堂乡土经验
弄堂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弄堂里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乡土分外妖娆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