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空间思维能力
2020-09-10严桂玉
严桂玉
在幼儿建构类活动中,清水积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材料,其具有形状各异、可塑性较强等特点,对培养幼儿空间思维能力,调动幼儿主动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建构类活动开展,探讨应该如何高效使用清水积木,打造创新、有趣的建构区域,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鼓励创新
清水积木作为幼儿经常接触的一种活动材料,它们在造型上较为多样,满足了幼儿自主搭建、能动创造的需求。因此,清水积木在幼儿建构活动中的运用较为广泛。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会展示一些积木搭建完成的成品,让幼儿模仿操作,这实际上是对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压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投入一些清水积木搭建的半成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另外,教师不应该一味要求幼儿必须完成怎样的搭建任务,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展开合理的思考与积极的引导,在适当处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实现建构活动的突破创新。
以“奇怪的拱门”这一活动的开展为例。在正式活动之前,教师先展示了世界各地各种拱门的图片,让幼儿的视野得到扩散。由于幼儿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有限,教师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得幼儿能够把握拱门在建筑上的结构特点:拱门一般是由两根粗壮的圆柱和一个半环形的弧顶构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先帮助幼儿搭建好了拱门的地基,再由幼儿在众多清水积木中选择、寻找可以使用的半成品材料。幼儿可以大胆地发挥各种想象,对原有的拱门结构进行改造,为拱门加入一些有趣、奇怪的造型,实现空间思维的不断拓展。
交流协作
对于幼儿而言,任一活动的开展都不能过于封闭独立,否则将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能动性。在运用清水积木完成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交流、协作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一个开放、发展的良好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发散。但目前很多幼儿缺乏正确的合作意识,也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多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认识到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建构类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自由空间,鼓励幼儿进行自己组队,灵活交流,为协作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以幼儿铭铭的成长为例,在之前的活动中,铭铭的表现过于独立,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以后,经常提供机会,让铭铭与其他同伴一起完成各类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铭铭的行为得到了改善,思维也得到了积极的发散。在一次建构游戏中,铭铭先是和杨杨合作一起搭建了飞机,随之而来的新新也参与到合作中,用清水积木完成了飞机机尾、侧身的构建,三人尝试使用两块圆柱形的积木,让原有的飞机在体型上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充分展现了幼儿在思维上的发散与思考。这一次合作对于参与的几个幼儿而言都是成长的良好机会,他们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拓展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区外延伸,放飞想象
教师在建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应将视线放在课堂上,造成幼儿的想象力、操作力受到明显的限制。幼儿成长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区域内外、课堂内外、幼儿园内外等不同的区域,有机衔接家园两个教育区域,对原有的建构类活动进行适当的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认知,多深入到丰富的社会环境中,结合幼儿的生活需求、现有经驗,充实建构类活动的内容;教师应该在课下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由家长带领幼儿探索建构的更多奥秘,从而调动幼儿的整体兴趣,并放飞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幼儿在家里也能完成清水积木的搭建任务。
例如,在“高楼大厦”这一建构游戏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过很多高楼大厦,他们对这类建筑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但是通过区域内活动的开展可以发现,很多幼儿的思维较为局限,他们多是用较高的圆柱、长方形的木板去一层一层地搭建高楼,这种建构游戏缺乏想象与创造。对此,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课后带领着孩子们去参观、观察城市中不同的高楼大厦,运用拍照等方式记录高楼大厦的特点,找到搭建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布置相应的建构任务,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高楼大厦的搭建,并且为这座高楼命名。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视野都得到了拓展,他们认识到高楼大厦的搭建不仅能通过一种途径完成,其想象力、创造性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搭建出的作品也变得独具特色,展现了他们的思考。
清水积木作为一种常见的建构类材料,其具有低结构、易操作、投放便利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在幼儿建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建构主题,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清水积木,完成相应的建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该从幼儿空间思维意识、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的发展入手,调动幼儿积极创造、能动创新,从生活中汲取建构的源泉,推动相关活动的高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蔡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