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确定性下中国供应链重构战略
2020-09-10赵立马刘洁
赵立马 刘洁
摘 要:2018年中美贸易战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产品、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等诸多行业都受到了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于2020年開始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不确定性影响下,企业的供应链布局和运营策略都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文章研究了上述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列举了不同国家的应对政策和举措。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不确定性下大力发展重点产业,为新基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是供应链决策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文章为国际供应链重构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产能回流;运营策略;供应链重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0)08-0011-15
一、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国际贸易壁垒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中国签订了诸多自由贸易协议,并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加速了中国企业部署国际供应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需求。企业也在通过重新设计供应链的采购、生产、资源分配等环节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跨国企业需要处理和优化其国际供应链中的大量商品、资金和信息流。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国际供应链战略。市场波动、成本差异、技术革新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境内乃至跨境贸易流程产生影响。当前贸易争端的出现,以及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动都在驱使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和调整自身的供应链运营策略和模式。
一方面,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都处于动态的变化进程之中,全球价值链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这表现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都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多家企业,如日本丰田汽车从2000多家供应商处采购近3万种不同的零部件。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为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脆弱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需求信息会沿着供应链从下游到上游不断增加。贸易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也会沿着供应链传递到各个环节,工厂停工、交通限制等各种事件的发生必定会影响到贸易和全球经济。也就是说,供应链中的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对下游经济活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此次疫情可能会由于近十年的全球化水平加深,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会受到隔离政策的影响,由于中国是当前国际贸易的制造大国,也是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相应地遭遇到供应短缺。例如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需要向特定的中国制造商处采购零部件,中国的封城政策和停工也必然对苹果公司的产品生产造成一定的阻碍。
(一)中美贸易战
2018年3月8日,美国开始对进口的钢铁和铝制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拉开了国际贸易争端的序幕。包括中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内的多个国家也纷纷开始采取报复措施。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USTR)对中国开展301调查。根据美国《1988综合贸易及竞争法》的规定,美国有权力对其他国家“不公平公正”的贸易进行调查并采取报复措施。2018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正式公开5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清单,并决定于7月6日对其中的340亿美元商品征收25%进口关税。作为对应的反制措施,中国也从7月6号开始对包括大豆、猪肉等农产品在内的340亿美元美国商品征收25%关税。2018年9月18日,美国开始了第二轮关税加征,对来自中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该比例在2019年5月10日被提升至25%。中国也同样开始对来自美国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和5%的关税,并在2019年6月1日将关税提高至25%、20%、10%和5%。2019年8月15日,美国又开始了第三轮征税,进一步对3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经过多轮的关税政策,中美贸易摩擦涉及的征税商品几乎涵盖进出口商品的所有类别。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也首次超过了7。经过13轮的贸易磋商,中美贸易战终于在美国时间2020年1月15日迎来了转机,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协议涵盖了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农副产品贸易等关键问题。尽管此次协议会对中国的经贸活动造成更大的限制,但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签订的稳固可行的协议有利于贸易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但从美国时间6月5日开始,美国商务部又对中国33家企业、机构实施限制措施,并对部分商品恢复加征25%的关税,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又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势必会影响全球贸易景气指数。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最大的商品贸易国。2015到2017年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和目的地。同时,中国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在过去几年间,全球各地对中国在贸易、科技和资本等方面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例如,中国是非洲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源,同时中国也吸纳了澳洲16%的总产出。在当前的贸易争端中,各国政府都希望在自己的管辖权内优化其供应链运营,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美国企业利益和就业而征收关税,但这会对国际供应网络、生产力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前几轮关税的作用之下,全球大豆供应逐渐从北美转移至南美,许多汽车品牌也由于市场波动而遭受了利润削减。
除中美贸易战之外,美国频频对世界各国,如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印度等,实施贸易保护措施。2019年4月,美国对欧盟补贴采取报复措施,对价值110亿美元的欧盟商品加征关税,5月下旬,美国开始对墨西哥商品加征5%的关税,6月5日,美国又终止了印度的普惠制待遇,2020年的6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宣布对欧盟、英国、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土耳其、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10个贸易伙伴发起301调查。从过往历史来看,贸易战终将会严重危害世界贸易,经过1929年到1932年的贸易战,全球贸易体量缩减了66%,国际贸易占GDP比重从10.8%降到了6.2%。同时由于贸易战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国际贸易也将面临持续的低迷,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二)新冠肺炎疫情
自2019年12月初通报了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案例,截至2020年8月1日,全球已有超过1700万感染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需求端和供應端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复工的延期导致生产进度的延迟和供应中断,同时各种封城和防控措施将导致交通不便和需求下降。与贸易争端相比,疫情可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生产和服务的中断使得许多跨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受疫情影响,现代汽车的韩国组装和生产线都暂时停工,苹果公司第一季度的利润也有所下滑,同时,中国、韩国、美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大型商超和便利店都经历了暂时停业。
Mckibbin and Fernando(2020)研究了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发现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世界的GDP水平下降0.3~2.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研究假设疫情被控制在中国范围内,故对GDP真实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更高。Barro et al.(2020)估计,新冠肺炎疫情对GDP的影响将达到6~8个百分点。3月底,经合组织(OECD)预估3个月的大规模生产中断将导致5%~7%的年度GDP的减少。
二、国际经济刺激和贸易保护政策一览
(一)经济刺激方案
在疫情和贸易战的双重影响之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来缓解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3月3日,美联储宣布降低50个基准利率基点,3月15日,美联储又降低了一个基准利率百分点,并启动量化宽松(QE)政策,降息降准是为了刺激交易和金融活动,提高货币的流动性。3月26日,美国白宫和参议院领导共同颁布了一个价值2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帮助那些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工人和医疗系统度过难关。与美国的做法十分相似,加拿大银行在3月15日将其基准利率从1.25%降低至0.75%,并将援助资金从820亿提升至1070亿,所有符合要求的申请人都可以从政府那里连续四个月拿到2000加元的补助。疫情期间,英国政府也采取措施,帮助企业为那些无法返工的雇员支付其80%的薪水;西班牙公布了一个2000亿欧元(约为其GDP的20%)的计划,帮助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希腊首相宣布花100亿欧元作为疫情补贴,同时受到疫情影响的员工可以得到每月800欧元的补偿;澳大利亚同样也拨款约1890亿澳元用于对经济的刺激。
亚洲地区尤其是一些旅游国家积极采取了刺激措施,推动相关行业的复苏。2月底,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了一项价值10.3万亿卢比的经济刺激计划来刺激国内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复苏,3月,政府又颁布了120万亿卢比的紧急经济刺激计划,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此外,政府还宣布了自2019年7月以来的第五次降息。泰国国会在3月初通过了价值4000亿泰铢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1800亿用于对受疫情影响商家的优惠贷款和税收减免。马来西亚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3%下调至2%,还通过了价值2500亿马币的“经济振兴计划”。柬埔寨政府设立了一个临时联合融资机制,帮助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处以低利率贷款,柬埔寨政府还为柬埔寨农村发展银行拨款5000万,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在新加坡政府在2月公布的2020财年预算中,有8000万新加坡元用于抗疫,同时颁布了价值约56亿的两项经济支持计划,来应对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此后政府又推出了价值480亿新加坡元的刺激计划。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也下调了其年度经济增长预测,如3月26日,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宣布下调对202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预测至“-4%到-1%”,马来西亚政府也将此前2020年GDP增长预测由4.8%下调至3.2%到4.2%之间。
(二)贸易保护和产业回流政策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战的双重阴影之下,“逆全球化”开始不断被学者和从业者提及,美日政府都颁布政策给企业补贴,支持供应链迁回本国。2020年4月,科尔尼公司(A. T. Kearney)发布了年度美国贸易回流指数,表明美国从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的进口从2018年的8160亿美元缩减至2019年的7570亿美元,回归指数首次达到98的较大正数,显示了近年来明显的回归效果。如沃尔玛正在推行“美国制造”策略,鼓励制造商在美国本地进行生产,加速其供应商的回流。通用电气、谷歌等公司也在致力于重建其区域产能,也就是在离市场较近的地方布置生产基地,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并降低库存水平、减少提前期,同时也能创造企业的灵活运营优势,快速响应市场。
美国政府推动“经济繁荣计划”,试图将生产转移回美国或澳大利亚、日本等“更友好国家”,一方面通过税收和回归补贴来激励企业回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近岸外包,将减少的中国进口逐步转移至墨西哥等地;此外,美国还可能对中国的相关企业进行制裁,同时增进与台湾地区的往来。此次疫情凸显了产业外迁为全球供应链带来的风险,中国、韩国、意大利等疫情重点地区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为机电、半导体、化工等产业的全球供应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产业链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时,产业的复工复产会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的高度制约。鉴于此,美中贸易理事会道格·巴里(Doug Barry)表示保持供应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有助于提升抵抗风险的水平,美国商会的高级副总裁约翰·墨菲(John Murphy)也表示美国政府在考虑回流政策的时候应该把在美建造新设施的开销和时间都考虑在内。
此外,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许多欧洲公司都在逐步将自身的生产设施转移至东南亚的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以避免中国征收的相关零部件和半成品的关税。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报告表明,中国与欧盟既是合作伙伴关系,也是技术和关键价值链的竞争关系。欧盟正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发展,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随着美国拉拢盟国一起遏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暴露的供应链安全问题,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愈发倾向竞争。2019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战略规划2019—2024》,透露出欧盟正在为取得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先地位和主导权做努力,同时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新中小企业战略》《单一市场规则行动计划》一揽子倡议以支持欧洲工业,这种使用国家干预手段对产业进行调整的做法,目的在于维护本土企业,捍卫技术主权,对中国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外商投资方面,2019年4月,欧盟发布了《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可能会直接冲击中国在关键资产、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欧直接投资。此外,欧盟十分重视双边贸易中的“补贴问题”,并在2020年6月发布了“关于防范外国补贴对公平竞争影响的白皮书”,表明政府会加强对外部补贴的核查和干预,强化贸易防御机制建设,并针对中国展开了不公平补贴的调查。然而德国依然与中国保持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德国官方表明与中国保持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并计划与中国达成投资协议,在中国进行产业投资。
2009—2018年,世界各国共采取了超过15000个贸易干预措施,其中有约11600条为贸易保护措施,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占到了总数的60%,且美国是最频繁采用贸易保护举措的国家。当一些外部因素导致经济危机,各国都必定会调整其贸易政策来减少损失,贸易保护政策也因此常被使用。然而不恰当的贸易保护政策会加重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如20世纪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法案》规定向诸多进口商品加征大量关税,这也导致了此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国际贸易体量骤降。对于国家而言,加征关税、产业回流是保护本国企业和就业的有效办法,但这样的举措会加深贸易国之间的隔阂,如何权衡利弊,是国家和企业在部署贸易战略时需要妥善考虑的问题。
美国政府正在倡导制造业工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沃尔玛正在推行“美国制造”策略,鼓励制造商在美国本地进行生产,加速其供应商的回流。通用电气、谷歌等公司也在致力于重建其区域产能,也就是在离市场较近的地方布置生产基地,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并降低库存水平、减少提前期,同时也能创造企业的灵活运营优势,快速响应市场。2020年4月,科尔尼公司(A. T. Kearney)发布了年度美国贸易回流指数,表明美国从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的进口从2018年的8160亿美元缩减至2019年的7570亿美元。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不少美国制造商也因为中美贸易战开始重新规划和设计供应链网络,增加从墨西哥到美国的出口,事实上,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能减少美国企业的生产提前期,并有效地缩减成本。4月9日,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发布了一项计划,对从中国回流的美国企业给予其工厂、设备、知识产权、基础设施、装修等各方面成本的100%的补偿。据福布斯报道,日本政府将花费22亿美元助力日本企业退出中国,其中20亿美元用于支持企业回国的直接贷款,另外2亿美元用于支撑企业搬迁至东南亚。
对于企业的国际供应链布局而言,成本和市场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产业回流政策而言,国际关系、产业升级,以及对重点产业的扶持都是推动离岸经济和产业回流的重要因素。欧美国家在亚洲国家发展离岸制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力成本,使用人工进行操作相较而言会更加便宜且易于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直以来也在不断部署供应链本地化,即将关键供应商安排在邻近的位置以减少成本和补货时间,这種情况对于那些已经将供应基地转移到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摩托罗拉的一款智能手机MotoX需要从中、韩等亚洲国家采购零部件,如果在亚洲国家打包这些零部件并运回美国装配,花费会比较高,相比之下直接在亚洲当地进行组装会更经济,这也直接驱动了相关产品在亚洲城市的本地化生产,故将整个产业链回流至西方国家目前来说十分困难。
2012年起全球产业链开始了第五次大变迁,在中美贸易战发生之前,出于成本因素,中国的外资工厂已经开始了迁出计划,逐步将投资转移至东南亚国家。2018年底瑞银集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有1/3的出口导向的制造商已经将部分生产活动迁出中国,还有1/3的企业有相关的迁出计划。但是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也必然会为相关企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重新布局需要企业进行初始投资,在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许多经济体都受到了重创,企业在现阶段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是保有流动资金度过难关,而不是进行新的资产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在管理上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供应链的高效和完备是中国的最大优势,在此次的抗疫之中,中国企业和供应链也展示了他们强大的韧性。有调研表明,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在疫情后将其生产和采购基地重新规划在中国以外。同时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供应链交付能力的提升,围绕客户的需求,基于各种服务场景进行了多个供应链与物流设计。
三、国际贸易和疫情不确定性对各行业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是许多国际化产品的制造中心,世界上接近三分之一的吉他都产自山东潍坊;三分之一的泳衣来自辽宁葫芦岛;河南商丘生产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钢卷尺;江苏南通能满足超过全世界25%的家纺需求……许多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贸易争端以及疫情的双重影响会牵涉到中国制造业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全球供应链。同时,中国是一些非食品原料、原油、药物的净出口地,也是一些产成品、机械、交通设施、杂货的净进口地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华创证券。。在当前的不确定性之下,全球的电子、医疗、金属、汽车等产业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产中断。
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重点对来自中国的电子、机械零部件加征关税,这也加速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和相关产业的对外转移,许多公司开始将中下游的组装厂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在美国的首次500亿美元征税名单中,电子和机械零部件是重点的征税对象,征税会对国内的相关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促进产业的对外转移,根据《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的信息制造业的中下游组装环节正经历显著的外迁,在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加快布局。然而东盟国家与中国相比,制造能力和效率有显著不足,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此外,中国在大力发展自动化,并将其应用至制造业领域以提升制造效率,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来说,在中国的投资相比其他东盟国家更具有成本效益。
一直以来,美国都在对中国的通信和5G行业进行精准打击,以受影响最大的华为为例,美国时间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子公司纳入“实体清单”,此后Google与美国的各大芯片制造商也相继暂停与华为的相关业务,之后英国的半导体IP提供商ARM也停止与华为和相关企业的业务往来。一年后,美国商务部又开始了对华为的新一轮出口管制,又直接影响了台积电和华为之间的业务交易。如果贸易政策进一步缩紧,华为仅有的供应网络和技术发展无法支撑其订单业务,故华为和其他受影响的企业,以及政府都需要去思考技术的革新,华为将部分订单转移至中芯国际是当下来说最有可能的结果,但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远不及台积电和三星等企业,政府依然需要对相关产业进行扶持,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的自主创新。
在美国发布的征税清单中,美国对铁道车辆、轨道装置等机械、电气设备进行征税,目的是遏制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对中国来说,美国的一些运输业企业长期以来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关税的上升势必会影响这些企业的成本和产量,中国可以抓住机会,拓展高铁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也是美国主要的征税对象,中国在2017年的新能源车出口表现突出,而美国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逐渐渗入美国市场,具有垄断地位,比亚迪在美国储能电站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了50%,此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和出口市场。
中美双方博弈的侧重点在于一些中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和行业,目前美国对中国的特高压、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尚未实行特定的打击和报复性关税措施,尽管如此贸易战的进行将加大双方软实力的竞争,中美之间在科研方面的合作难度将大幅上升,美国实施的一些人才和技术限制策略将迫使中国的自主研发面临更大的压力。
贸易摩擦影响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格局。2018到2019年间,美国从中国的制造业进口减少了17%(约900亿美元),从其他低成本亚洲国家的进口增加了310亿美元,从墨西哥的进口增加了130亿美元。来源: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暴发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疫情期间,中国在餐饮、旅游、娱乐等行業的需求受到了直接影响,外部需求也受到生产复工缓慢、订单交付延迟的影响。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和“世界工厂”,中国的停工和封锁必然会影响到全球的生产网络。中国生产的中间品出口的延迟可能会导致下游生产商的停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又会导致全球需求的紧缩,全球价值链的中断也将影响供应端,传递金融风险。大量国际贸易订单被迫取消,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不佳。传统制造行业中的汽车行业,新兴的信息通讯行业,以及劳动密集的纺织业都高度依赖国际贸易,也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疫情为供应链带来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一方面,销售端的需求大大缩减,消费者几乎停止了除生活必需品外的所有消费;另一方面,受到疫情传播和物流中断的影响,工厂纷纷停工,大大减少了产能和产出。
2020年4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中国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减少8.4%,其中出口减少13.3%,进口减少2.9%。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十分依靠跨境贸易,此次疫情极大地影响了东莞的经济,2020年第一季度,东莞的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下降14.3%。一方面,海外需求正在下降,另一方面,受到国际航线封锁的影响,人流和物流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近3%,其中美国经济萎缩5.2%,欧洲减少7.3%,这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还要糟得多。
一项对995家中小型企业的调研显示,58%的企业表明疫情造成了它们超过20%的收入损失,近30%的企业认为其收入减少了50%以上,还有一些企业正处于破产的边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达到1/3,故此次因疫情引起的中国制造业停摆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据日经新闻分析,中国制造业每损失100亿美元,海外生产和销售就会减少67亿美元。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中国范围内传播和世界范围内传播两个阶段,当今服务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接近60%,远高于非典时期的46.5%,这也意味着疫情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一)纺织业
自2019年6月美国开始加征关税以来,中国纺织业的订单就在不断流失,中美贸易战对纺织品在内的许多产品加征了额外关税,故许多客户都慢慢地将其订单转移至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19年越南的经济增速较高,纺织品的出口也在稳步增长。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境内蔓延,许多地方都采取了交通管制的政策,一些著名的服装品牌也因此选择将其新一季的服装生产转移至土耳其,彼时土耳其的产能已经达到峰值,面临着数字化升级和增加产能的挑战。3月中下旬,疫情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外贸业的许多订单因此被取消。如中国纺织城绍兴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大量的客户流失,绍兴的纺织业企业中有近乎一半的订单都来自欧洲,3月开始许多西方城市的服装店都开始歇业,这些相关服装品牌、百货超市、电商的股价都开始暴跌。
口罩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影响,鼻梁条是口罩的一个重要零部件,而世界上的鼻梁条大多产自中国珠三角地区,中国零部件的生产停工也导致了韩国口罩工厂无法开工,其他产业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大规模的中国制造能够控制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这在国际供应链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仅仅转移中国的部分工厂很难动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并没有面临来自成本核算的巨大考验,但一些西方国家还在考虑出于政治安全原因的制造系统重构。
从2月开始,中国许多品牌都开始通过在线渠道进行多维运营,抢占电商市场,对鞋服企业来说,发展在线业务成为了疫情期间的一个自救方案。尽管线下销售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可能会逐步改变其购物习惯,及时布局在线渠道对企业来说可能是下沉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消费者需求和交易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鞋服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对物流系统的投入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市场扩张,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但同时也相应增加了成本,此次疫情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网络策略和物流外包策略,在成本和服务水平之间做出权衡和博弈。
(二)交通运输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打击了全球交通运输业,以航空公司为例,英国航空公司在内部信中表明此次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将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SARS病毒;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在3月15日宣布裁员近10000人;达美航空、汉莎航空、英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都有计划裁员,并向政府和银行寻求贷款。美欧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三大航空市场,美欧之间的大西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繁忙且赚钱的线路,美国对欧洲国家30天的旅行禁令会严重影响相关航线跟航空公司,如大西洋航线的最大承运商达美航空在美国禁令颁布后,将其裁员比例从25%提升至40%,同时计划停飞1/3的航班。此外,美国航空公司也减少了75%的国际运力,汉莎航空停飞了2/3的航班,并减少了2019年的股东分红,国泰航空也在三四月份削减了约65%的运力。
飞机制造业是资产密集型产业,航空公司停飞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但企业依然需要支付折旧、维修、薪资和银行利息等各类费用。此次的疫情可能会导致部分航空公司破产,尤其是那些没有储备足够现金流或是陷入价格竞争中的企业。根据过往的经验,危机后的航空业将经历一次洗牌和整合,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到空运需求萎缩的影响,许多美国的航空公司都破产了,达美航空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西北航空,联合航空与大陆航空以32亿美元的价格合并,美国航空公司也与全美航空进行了合并。在这样不确定的背景之下,金融机构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租赁协议难以执行,产能过剩也会导致二级市场上供过于求。飞机制造巨头波音公司在2020年1月份没有收到任何新的订单,其股价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暴跌。
航运业也未能幸免,可以预测2020年的货运量将大幅削减。盘聚网的数据表明,2020年2月,中国运往加州三个海港(洛杉矶、长滩、奥克兰)的集装箱量同比减少了35%。就3月的前两周而言,美国的总进口量同比减少15%,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减少45%,欧洲进口量减少6.5%。随着疫情的蔓延,许多港口都设置了路障,班轮公司也见机取消了很多航线,再加上部分工厂的停工,洛杉矶港在2020年的前三个月遭受了金融危机以来集装箱吞吐量的最大暴跌。
(三)汽车行业
隨着制造业领域的细分,制造业供应链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汽车行业为例,现在的整车工厂仅保留压模、焊接、喷绘和组装等环节,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依赖于博世、麦格纳等一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掌握着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技术。
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基于规模经济和邻近效应,许多零部件都选在中国本地生产。湖北武汉是一个重要的汽车产品生产点,配备有许多汽车配套零部件企业,产品涵盖了底盘、变速箱、车身、电机、内部装饰、玻璃以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由于年初武汉完全与世隔绝,以及中国其它地区尚未完全恢复生产,中国零部件的发货受到了干扰。日本有近40%的零配件都进口自中国,由于无法从中国采购零部件,马自达暂停了一些车型的生产,日产汽车也暂停了九州工厂的生产。许多日本汽车相关企业,本田、日产、日本电装等,都坐落于中国的疫区中心武汉,本田在武汉设有三座工厂,日产汽车的中国战略合作伙伴东风汽车也将本部设立在武汉。韩国车企的情况也类似,现代汽车损失惨重,它成为了韩国第一家完全停止生产的车企,有统计表明现代汽车每停工一周,将会损失7000亿韩元。随后起亚也停工了,雷诺汽车的韩国子公司RSM的釜山工厂也由于供应链中断不得不停工4天。菲亚特也称企业难以从中国供应商处采购关键零部件,塞尔维亚工厂也因此在2月中旬关停。上汽大众和北汽大众也受疫情影响,延期了中国的生产计划;1月下旬,特斯拉也表明,原来月底的Model 3量产计划也会延期,直到上海政府介入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特斯拉才在2月10日正式复工。此外,印度的汽车行业也十分依赖中国的零部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印度一些城市的生产已经关闭,直接中断了新车的供应和交付。3月19日,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福特、通用和菲亚特宣布将停止在北美所有工厂的生产。
由于中国处于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核心位置,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影响已经波及全球,中间供给的任何中断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给世界汽车行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中国有10万多家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占全球供应量的80%以上。汽车制造业的放缓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削弱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随着钢铁需求放缓,可能还会影响铁矿石价格。在疫情的压力下,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需要找到替代生产计划,包括日产(Nissan)、丰田合成(Toyoda Gosei)、电装(Denso)和爱信(Aisin Seiki)在内的公司已经开始考虑替代计划。在经历了日本东部大地震和泰国的打击后,丰田重组了其供应链,将总库存周转期从20天提高到30天以上。
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中表现最好的德国,3月汽车销量也下降了38%。为应对疫情影响,企业裁员降薪以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做法也很常见。例如,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宣布暂时将其全球员工的薪酬削减20%。各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刺激计划,以保护本国的汽车产业。美国已经拨出一大笔钱来救助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经销商,以使它们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法国政府也提供了约3000亿欧元贷款,以维持雷诺和雪铁龙的运营。
(四)农业
疫情的流行扰乱了食品供应链,人员和货物的流动受到跨国交通限制的影响,因此即使玉米、小麦、大米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充足,由于贸易限制、港口关闭和物流受阻,企业也很难及时运输这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农产品也因此被浪费。全球的食品供应链正处于崩溃之中,印度的水果难以被运往城市市场;在秘鲁,由于餐馆和酒店关闭,成吨的白可可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由于入境和出境限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农场没有工人进行收割……各国在主食、杀虫剂、化肥、动物饲料和专门知识方面高度相互依赖,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全球农业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保粮食供应,来自25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农业部长签署了一项协议,共同确保该地区的粮食供应。
(五)通信电子行业
世界的通信设备、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电子机械设备的产品主要从日本、韩国、台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进口,少部分从美国、德国进口,东南亚国家主要负责下游组装,因此受到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小型、低端的半导体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中长期来说,这些企业的倒闭是不可避免的。全球65%的智能手机和一半的LCD面板生产集中在中国,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和零部件短缺,苹果手机的全球供应暂时受到限制。与苹果手机的生产类似,笔记本电脑的全球制造和组装高度集中在中国,与其他公司相比,采用准时制(JIT)生产模式的戴尔更容易受到供应中断的影响。
(六)机械行业
考虑到机械行业的海外投入比例和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机械行业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中国大陆机械贸易主要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法国和台湾地区进口,其中以液压元件为代表的高端机械产品仍严重依赖德国、美国进口,日本、韩国和台湾无法替代。贸易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对这些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此外,中国对日韩的机电产品依赖程度巨大,2018年,日本有43.1%的机电产品出口至中国,韩国出口中国的机电产品占比为54.3%数据来源:日本、韩国海关统计。,交易产品涉及机械设备,精密机电产品等。随着劳动人口占比的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对机器人、自动化智能设备、医疗设备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若疫情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机电行业受到冲击,那必将影响到下游的机械、化工、半导体、医疗、汽车等产业。
(七)制药行业
原料药是很多重要药物(青霉素、布洛芬等)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原料药生产占全球产量的20%以上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在全球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商占据主导地位。疫情的蔓延为全球的制药行业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疫情在中国的蔓延导致关键原料药无法运送至国外的制药企业,另一方面,部分基础药物受到疫情影响难以配送至需求市场,进而扰乱整个行业的供需。
(八)能源行业
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原油价格大跌,原油消费量大幅降低,美国的原油消费量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商业原油的库存也大幅增加。中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2019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就占到了全球市场的14%,同时中国贡献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一半数据来源:IHS Markit。。此次原油市场的波动必定会为中国的相关行业敲响警钟,制订可替代的能源方案和风险管理制度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九)新材料行业
日本的新材料行业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尤其在膜材料领域,疫情在日本的蔓延必然会导致相关产品的供应链受阻。以新材料中的PX(对二甲苯)为例,中国的PX产能较低,不能满足不断扩张的聚酯产业链需求,而日韩又是中国最重要的PX进口来源地,其中韩国PX占进口量的40%,日本占14%数据来源:中泰研究。,中国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可替代的产品来应对可能的疫情反复。
(十)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线下业务的受阻,许多传统的线下服务和消费都被转移至线上,在线视频代替了影院,电子商务代替了线下门店,远程办公代替了面对面办公,在线教育代替了线下课堂。而且在这段时间,相关的互联网产品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远程办公和娱乐习惯也逐步养成,智能互联网络可能会对生活方式产生新的变革。当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中国此前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就会具备相对优势,有助于相关企业快速抢占全球市场。
四、国际供应链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和欧盟国家对中间品的进口需求较高,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并生产最终产品。按产业产地来分,中国的新材料、汽车、半导体等行业高度依赖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在全球产业链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如图1所示)。此外,中国的机电、化工、运输、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行业与欧美等经济体紧密相连,此次疫情可能会导致相关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方面,受到产业升级和成本的驱动,纺织业、组装等环节会逐渐从中国往东南亚地区转移,而欧美的产业回流策略也会导致部分高端制造业往欧美等地或周边地区回流,降低产业的系统性风险,并及時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产业会逐渐意识到在市场所在地布局,打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汽车市场和制造中心,此次疫情也让很多日韩车企体会了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危害,故可能会加快汽车产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此外,世界各国,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一些国家,可能会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布局或是对应急产品的储备。
不难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中,供应链的业务复苏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供应链数字化进程加速
供应链数字化将赋能经济复苏,它对解决产品滞销、满足市场需求有重要作用。在此次疫情中,电子商务为疫区和其他地区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物流支撑,电子商务是中国少有的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业务。许多企业基于电子商务的强大生命力纷纷入局,上游供应商也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来消除需求不确定性对生产活动的影响。除了电子零售业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全渠道零售等创新商业模式也在疫情期间快速扩张,疫情暴发阻碍了企业的线下运营,却也为企业整合线上线下业务、实现更好的价值链建设创造了条件。
疫情期间数字化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传统的线下经济模式却受到了制约。传统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协作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影响,这也将驱动其进行数字经济转型。建立产业信息云平台和企业信息系统,有助于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传统的制造模式也将随着互联工厂和自动化设备大规模普及而改变,工厂也将因此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
(二)供应链金融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多数企业的现金流在疫情期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长期的停工停产可能会让这些企业面临破产的可能。中小企业由于停产,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故在这段时间它们的融资需求也在激增,在经济衰退期间,客户的财务困境也会影响到上游企业,导致合并应收账款的急剧增加。而需求的急剧下降和流动性问题又会导致更高的企业债务水平和更高的贷款利息。
面对疫情,各国纷纷出台了金融支持政策,由央行释放流动性,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中小微企业是中国最活跃的市场主体,然而缺乏可背书的交易记录和抵押品,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处获得融资支持,供应链金融就能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模式和创新。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是企业管理资金流动性、提高运营灵活性的一个不二选择。
(三)供应链灵活性策略价值凸显
当发生金融危机时,公司会意识到现金流不足,并开始使用经营—财务相互作用来改善他们的现金周转周期的表现。疫情暴发后,库存、流程等问题逐一暴露在各公司面前。企业将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精益供应链管理,增加企业的供应链韧性,以应对未来类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Zhao and Huchzermeier(2020)对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营对冲进行了分类,包括供应灵活性、加工灵活性、需求灵活性、网络灵活性、时机灵活性和灵活性组合六类。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供应商的选择、关键节点的布局、紧急供应网络部署、产品和加工配置等运营策略来改善网络抵抗市场、供应和加工等各类风险的能力。
(四)供应链协同成为企业突围关键
不确定性将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模式,分散的小批量采购将取代集中采购,增加供应链灵活性。供应链协作可以使参与者根据市场需求整合运营资源。从战略层面而不是商业交易层面重建供应链,需要公司通过信息共享和设计/生产过程的参与,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疫情之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协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信息共享和关键流程的协作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保护相关企业的利益。
在“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跨国企业更应该注重其国际供应链的协同。一方面,国际供应链的布局涉及到更复杂的供应网络,提高网络的协调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又为国际供应网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和节点之间高协同能力带来的灵活性能帮助整个供应链及时应对由贸易政策、市场波动和国家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
(五)新基建为供应链发展赋能
在当前贸易摩擦和产业回流的背景之下,中国发展新基建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往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产业革命和升级,当前在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新基建有助于抢占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近几年经济下行,中国的基建投资增速也在放缓,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加之疫情对世界经济形势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发展基建能有效对冲这些影响。此外,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更加注重环保创新和消费升级,通过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一步推动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五、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确定性下全球供应链策略建议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应力图突破中低端格局,往高端方向发展。目前在高铁、特高压、光伏、航空、核电等领域处于不断创新的局部领先地位。为对抗美国的制裁,中国产业应在总体上把握如下方向。一是突破高端产业,形成技术优势;二是拉拢与东北亚和欧洲各国的关系,维护全球化的发展;三是持续与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国家进行友好建交,积极反对美国的逆全球化阵营。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中,建议企业在短期和长期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控制不确定性对自身的影响。短期来说,在采购商,企业可以通过评估供应商的能力来调整其采购策略;生产上,企业需要重新安排和监控生产计划,更好地评估生产能力。长期来说,企业可以从多个方面优化供应链流程:选择替代供应商,实现生产来源多元化;具有可替代的运输能力;建立安全库存;建立可视化供应链,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互动等。以下是对供应链决策者在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确定性下的建议。
(一)备有替代供应商或额外的安全库存
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0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建议企业通过寻找新的供应商、囤积以后可能需求激增的商品、以及投资全渠道销售来稳定供应链。配置替代库存或供应,公司将拥有更大的经营灵活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故企业应该权衡这些策略的成本和收益。疫情的暴发使企业更好地了解了如何应对大规模的供应链中断,如果今后发生类似的危机,企业应该合理利用这些经验。很多企业过度依赖单一外部资源,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公司就更有可能遭受负面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就暴露了苹果公司以及许多严重依赖中国产能的汽车制造商在其供应链部署上的脆弱性。
(二)制订短期的危机处理方案
鼓励公司为紧急情况提前制订行动计划,并明确管理者和风险责任人的权责,紧急行动计划的制订过程还需要囊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和协调。同时,企业在设计供应链时不应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考虑因素,还应该制定一些必要的风险缓释策略。此外,企业有必要制定更完整、详细的应急行动计划,包括行动结构和流程。企业还需要在工厂处建立应急行动中心,提前确定行动计划,明确风险责任人,以及沟通和决策过程。
许多大型国际公司通过不断的演练,积累了多次应对全球性危机的经验,建立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思科(Cisco)制定了的应急计划,预先分配任务给员工,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确定具体的流程来快速协调事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岸发生9.0级地震,并迅速引发了致命的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思科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团队在地震发生后40分钟内得到了通知,并在57分钟内将信息传递给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然后在12个小时内,思科就对受影响的供应商、关键零部件短缺风险和收入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思科在业务连续性计划中使用了可视化,以快速识别几个关键的半导体和光学类别的子供应商。在此次的事件中,思科降低了超过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损失,同时避免了超过2000万美元的组件紧急采购成本。
(三)制订长期的供应链灵活性战略
当企业重新考虑其供应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其次对风险因素的综合衡量有助于企业分散风險。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考虑供应链灵活性,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加强应对系统性冲击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对中国供应商过度依赖的问题,如意大利有近75%的血液稀释剂从中国进口,日本60%的抗生素进口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40%的抗生素也进口自中国。
企业往往倾向于寻找最具成本效益的供应商,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没有替代供应商。上海日本工商会的一个调研表明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都遭受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有超过1/4的企业还未制订可替代的生产和采购计划。
未来,跨国企业将会广泛考虑供应链灵活性战略,其中供应商基地的多元化可以用来对冲供应中断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但保持较高的库存水平也将带来额外的成本。全球疫情造成的大规模业务中断将迫使企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生产战略,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优化全球供应链网络
供应链网络规划能绘制构成组织业务流程的程序或关系,显示供应商的位置、运输路线、关键材料的信息和需求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了解越多,对供应链的结构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越了解,同时企业可以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检查库存和订单的完成情况,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虽然供应链网络规划会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但规划的价值会远超于成本,在企业管理之中有一些非常好的工具能帮助企业进行供应链网络规划,一是采用物料清单(BOM),通过分析产品清单,企业可以找出所有的零部件供应商;二是企业可以将供应链中断纳入供应商的绩效指标;三是供应商也可以参与到供应链网络的开发中,以确保链条中信息的对称。
(五)中国供应链重构战略
全球供应链网络中任何一个枢纽的波动都可能给经济活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各国经济政策在供应链规划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在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确定性下,有利的经济政策将有助于绘制一个更透明高效的全球供应链蓝图,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识别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减轻供应链的脆弱性。可加大对关键行业的扶持,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部分产业体现了很强的对外依赖程度,可鼓励加强重要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增强相关物资的战略储备,降低由于政治、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此外,对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提升在这些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大对芯片、半导体等技术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投入。
可加强对长供应链产业的整合,以提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以5G产业链为例,中国控制了无线设备、通信设备、基站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此外产业链还包含手机终端、运营商、物联网等末端环节,对产业进行纵向整合能缩短供应链条,实现产能的本土化或周边化,以对冲可能的市场风险或系统性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也拥有较长的产业链,从锂矿等原材料到末端的充电桩,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条十分冗长且复杂,同时新能源充电桩也是中国大力扶持的新基建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合,有助于部署优质产业,提升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BARRO R,URSUA J,WENG J. The coronavirus and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lessons from the ‘Spanish flu for the coronavirus potential effects on morta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y [R]. NBER Working Paper,2020.
[2]CORREIA S,LUCK S,VERNER E . Pandemics depress the economy,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do not:evidence from the 1918 Flu [Z].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20.
[3]Evaluating the initial impact of COVID-19 containment measures on activity [EB/OL]. OECD Paper,2020,http://www.oecd.org/coronavirus/policy-responses/evaluating-the-initial-impact-of-covid-19-containment-measures-on-economic-activity-b1f6b68b/ .
[4] BETTI F. How to rebound stronger from COVID-19[C]. World Economic Forum,2020.
[5]MCKIBBIN W,FERNANDO R . The global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Covid-19:seven scenarios [R]. CAMA Working Paper,2020.
[6]SAEZ E,ZUCMAN G. Keeping business alive:the government will pay [R]. Social Europe,2020.
[7]屠光绍.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R].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20.
[8]魏伟,陈骁,薛威. 全球产业链及疫情后的重构展望[R]. 深圳:平安证券,2020.
[9]赵立马,阿德·哈澤梅尔. 浅析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与策略分类[J]. 供应链管理,2020 (1):70-81.
[10]中国美国商会,普华永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在华美资企业的供应链战略[R]. 北京:中国美国商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