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字之美筑华夏文明之脉
2020-09-10柳程婧衍
漢字,是中国文化最小的单元,却也凝聚和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明史,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了承载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古代,不论是作为“六艺”之一,还是作为“书同文”的重要国策,抑或是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汉字都是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时至今日,汉字依旧是汉语言文化的根基,它与中华文化相互融通、密切依存,共同构建起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从观“鸟兽蹄迒之迹”到形成“书契”,能够看出汉字的造字起源于人们所生活的广阔自然图景,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在图画和语言之间寻求并固定下来一种联结关系,并用生活景象的图式特征来创造文字,从而使文字成为了人类社会集体可以共同使用、记录和表达的记事符号。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简单的语言书面符号,它在创造之初就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从汉字的形体构造上,我们往往能够揭示出许多古代的物质文明和文化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汉字才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为今人了解古代丰富的物质生产文明提供支撑,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华物质文化绵延千年的“活化石”。
同时,汉字从一个个粗细不一、拙朴未雕的刻画开始,每一个字都凝结着华夏先祖尊崇自然、回归自然的高超智慧。殷商贞人契刻甲骨文字的端正严谨、恭敬虔诚,两周礼器铭文的威严庄重等等,这样的文字审美创造间接地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用世界眼光看中华文化,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关注度、知晓度和认可度最高的文化创造,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其内在的特有规律,也呈现出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发展变化。这样带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汉字,总能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审美的玄妙和愉悦,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正因为汉字的伟大创造,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才有了基础,并且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繁衍壮大。
汉字,从殷墟一路走来,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古老历史和辉煌成就。习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自豪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之中。当我们仔细端详着数千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字印记,当我们细细了解汉字发展传承的脉络,就会深刻体会到先贤的哲学智慧和其对于汉字、汉字艺术的敬畏和热爱。汉字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它更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标记。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科学技术怎样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都不会改变,而且会在不断的传播传承中永葆活力。
作者简介
柳程婧衍(199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