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视角下国内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述评
2020-09-10王珺珺许妮
王珺珺 许妮
[摘 要:思辨能力日渐受到国内外语界的关注。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及人工复核,对近年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大学生思辨能力相关文献做研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多从思辨能力构成、思辨能力培养和思辨能力量具研发三方面开展,其中以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居多;研究者对通过写作教学培养思辨能力的研究居多,其次是口语、翻译、阅读等课程;后续应在量具建设、实证研究及理论课程改革等方面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思辨能力;研究述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学思结合”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思辨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已被列入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国内外语界,自黄源深于1998年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的“症状”以来,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也备受关注。“思辨”是指高层级思维,即“关于思考的思考”,是“有目的的反思性判断”;“思辨力”是指“依据标准,对事物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亦被称为批评性思维,在《德尔斐报告》中被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两个维度。本文以“思辨能力”“思辨力”“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并对所呈现的结果做人工复核,对析出的外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辨能力相关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研究内容及趋势,评价其不足,以期为今后我国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国内思辨能力研究概况
筛选出的111篇论文从研究主题上主要分为三类:思辨能力构成研究、思辨能力培养以及思辨能力量具开发。统计发现,在1999年前,仅有2篇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论文;2006—2010年间,四班能力构成、培养和能力量具的文章各3篇;2011—2015年间,三类论文数量分别为14、35和0;2016—2019年间三类论文数量分别为20、31、0。由此可见,国内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从2010年以后逐渐增多;各研究类别的数量总体数量呈递增趋势,其中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研究最为多见;关于思辨能力的量具建设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数量有限。
就思辨能力构成而言,现有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探讨,二是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探讨。值得提出的是,尽管学界早期有英语专业思辨缺席之論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对此持怀疑态度。文秋芳等[4]曾开展的两次大规模实证研究证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逊色于其他文科生和理工生;曲卫国也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软肋非缺乏思辨能力而是缺乏系统知识的输入。在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很多同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语言缺乏深邃的思想,思辨缺失现象严重。
就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与语言技能课的教研相结合,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程为载体的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讨,代表性研究包括: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翻译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阅读课堂提问的认知特征与思辨能力培养、英语教学法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等。鉴于其在研究数量上体现出来的重要性,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对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就思辨能力量具而言,虽然该领域的研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凡。对量具的研究标志着学界开始以具体的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来考察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领域,以文秋芳等为先驱所构建、修订、检验的量具最具代表性。在借鉴国内外三个主要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团队建立了层级理论模型,通过实证检验了量具的信效度,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二、国内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国内外语界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在2010前后开始出现,总数量在近十年呈递增态势。其中,以通过写作教学以培养思辨能力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口语、翻译、阅读等课程;通过综合课程内容改革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的研究比例也较高。
在写作教学方面,孙有中认为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的课程之一,解决“思辨缺席”的当务之急是把语言、内容与思辨融合起来;穆从军通过建立写作思辨质量评价模型探究外语专业同学的思辨能力的倾向性;彭薇指出英语写作中对题目的分析及提纲的确立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
在口语教学方面,针对“演讲与辩论促进思辨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较多。林岩提出辩论需要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能有效提高外语专业同学的思辨能力;任文认为公共演讲是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活动,在英语演讲这一门作为技能型课程中,应注重逻辑思维的发展。沈继荣指出演讲准备过程涵盖选题、解读、证据支撑,能锻炼学生的认知技能。
在阅读教学方面,秦秀白等强调阅读是一种运用心智和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以理解语篇为目的的一般层次阅读、以理解篇章深层含义为目的的较高层次阅读及鉴赏型的更高层次阅读,三个阅读层次均有效地包含在思辨地阅读这一过程中。杨莉芳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多项认知能力,包括思辨能力。
在翻译教学方面,刘和平等强调译者处于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之下,要在短时间内有逻辑地“输出”,离不开良好思辨能力;黄玉霞则提供了改革翻译教学以提升思辨能力的几种途径,如教学内容向思辨倾斜,加大英汉对比语言的讲授,以深入理解英语重逻辑等特征。
在综合课程方面,刘晓明提出营造课堂环境、依托课程内容、加强自主学习和改革测评方式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李正栓等倡导“完善启发诱导式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形式的交互制学习机制、推广项目式学习、和尝试切块拼接式学习”的培养模式;岳鹏探讨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现存问题及启示
综上,当前国内在外语视角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在数量上日益增多、内容上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就研究性质而言,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偏少。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层面,尽管学界对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思辨能力的构成框架还需进一步细化。在实证研究层面,由于相对缺乏高质量的量具,现有的教学实验及结论说服力不够强。
2.就研究内容而言,在思辨能力培养与单项技能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较多,忽视了理论性课程的建设和影响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是语言学、文学、教学法、翻译论等英语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训练和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阵地,应该引起研究者的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语言与思维的天然联系以及外语学习者相对开放包容的思维特点使高校外语课堂成为了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最优抓手。后续的外语教育研究者应该从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测评教学效果等更多层面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1-19.
[2]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01):55-58,63.
[3]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0(01):10-17.
[4]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05):350-355,400.
[5]曲卫国.缺乏的到底是思辨能力还是系统知识?——也谈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问题[J].中国外语,2015,12(01):60-66.
[6]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03):61-65.
[7]彭薇.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79-80,86.
[8]黄玉霞.翻译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6):51-53.
[9]杨莉芳.阅读课堂提问的认知特征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12(02):68-79.
[10]韩雪.浅谈英语教学法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130-131.
[11]林岩.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一项对英语辩论课程中学生反思日志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5):29-33.
[12]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J].外语界,2010(04):19-26,35.
[13]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04):603-608.
[14]穆从军.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调查[J].现代外语,2016,39(05):693-703,731.
[15]沈继荣.高校英语演讲活动的思辨能力培养与分项技能探究——评《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J].领导科学,2019(16):2.
[16]秦秀白,蒋静仪,肖锦银,等.加强评判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五、六册简介[J].外语界,2010(02):83-86.
[17]劉和平,王茜.翻译思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以MTI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中国翻译,2015,36(04):45-50,128.
[18]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5):59-66.
[19]李正栓,李迎新.美国高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4(06):14-20.
[20]岳鹏.ESP理论下英语教学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1):112-116.
作者简介
王珺珺(1985—),女,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英汉对比。
许妮(1998—),女,山西晋城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英语辩论课程建设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项目编号:201832)及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惟楚论道—华中地区高校英语辩论联盟建设”(项目编号:201810512023X)研究成果。